搜索
卢春文的头像

卢春文

网站用户

散文
202504/15
分享

一场落进心坎里的雨

咱山东平原的伏天,日头毒得能把砖缝里的蚂蚁都晒成焦片子。玉米叶子卷成火折子,老槐树蔫巴巴地耷拉着枝桠,连墙根的青苔都卷成了旱烟卷儿。这时候翻开池莉的《晤雨》,竟觉得那些墨字儿里渗着潮气,像老井里打上来的凉水,先凉了眼,再润了心。

池莉写暑热,跟咱庄户人夯土墙似的,扎实实的全是过日子的劲道。她说 “道路仿佛被骄阳炙烤得升腾起缕缕青烟”,这可不就是咱平原晌午头的景嘛!柏油路晒得发软,走上去能粘住千层底;蝉鸣撕心裂肺的,带点焦糊味儿,听着都让人心慌。可池莉妙就妙在,能从这蒸腾的热气里逮住那丝若有若无的雨意。她写 “来吧,雨,来吧,雨”,这重复的祈愿,像极了俺们蹲在晒裂的地头,盯着水窖盼水时的嘟囔,是从嗓子眼里熬出来的渴盼,带着对老天爷的热乎劲儿。

雨落下来的当口,池莉的文字活泛得像刚出锅的热汤。“一滴雨珠轻柔地落在了她的指尖”,这滴雨哪儿是落在纸上,分明是砸在了咱山东人的心窝子上。就像割麦时累得头晕眼花,忽见天边飘来片黑云,凉津津的潮气漫过来,汗珠子还挂在鼻尖,心里头先 “咯噔” 一声 —— 这是咱庄稼人跟老天最亲的时刻。她写自己 “伫立在雨中,任由雨水打湿衣衫”,这股子不管不顾的痴劲儿,跟俺大爷那年大旱后抱着水瓢接雨水喝一个样,都是让日头晒怕了,见着水就想扑进它怀里,由着它把浑身的燥气都冲散。

最见烟火气的是家人的反应。池莉满心欢喜报雨讯,家人却只当是寻常。这让俺想起去年涝灾后头场雨,俺娘在院子里摆一溜陶罐接雨水,俺爹在旁唠叨:“自来水哗哗的,费这劲做啥?” 池莉没说破的,正是咱老百姓藏在心底的执念 —— 有些甜,非得熬过苦巴巴的日子才能尝得透。就像俺们把新收的雨水泡上晒干的槐花,那股子清甜,比城里买的矿泉水透亮多了,喝一口能甜到后脊梁。

池莉的哲思,藏在雨幕里像老槐树的根,深扎在泥土地里。她说雨 “提醒着珍惜与自然的和谐共处”,这话在咱平原上,就是老辈人常说的 “人勤地不懒”。早年闹旱灾,村里老少挖渗水渠,给龙王庙上香;如今打了机井,井台边总要栽棵柳树,说是给老天爷留个记号。她写 “生命的顽强”,让俺想起那年玉米秆晒得冒火,一场透雨后,根底下冒出的新芽儿,顶着泥块儿往上蹿,比啥都让人心里熨帖。池莉的话,跟咱爷爷挂在嘴边的 “地不亏人” 一个理儿,都是从土坷垃里掰扯出来的实话。

结尾的彩虹,在池莉笔下是日子熬出头的盼头。咱平原人都知道,再大的雨也有停的时候,雨过天晴,彩虹就挂在老槐树梢上。就像俺家老房拆迁那年,爹娘蹲在门槛上抹泪,可转过年来,在新楼阳台种上了辣椒、茄子,说 “日子就得像这菜苗,只要肯下力,总能长出个模样”。池莉写的哪里是雨?分明是咱老百姓跟日子较劲的那股子韧劲儿 —— 日头再毒,腰杆子不能弯;雨水再急,心尖子得热乎。

池莉这篇《晤雨》,像咱山东的粗瓷大碗,看着朴拙,却盛得下千般滋味。她写雨,写的是咱对土地的敬畏,对日子的热望,还有藏在粗手大脚下的细腻心思。在这个脚步发飘的时代,这样的文字像老井里的水,喝一口,能把心稳住。那些盼雨的焦心、接雨的欢喜、念雨的绵长,都藏在池莉的字里行间,等着咱用山东人特有的实诚劲儿去品 —— 原来天下的盼头都是相通的,只要心里有股子熬劲儿,苦日子也能熬出甜丝丝的念想。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