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卢春文的头像

卢春文

网站用户

文学评论
202504/16
分享

那股子腥气还在鼻尖儿打转

莫言那支笔,犀利得就像鱼贩子手里剔骨头的快刀,能把日子的皮儿给狠狠剥开。就拿他写那鱼摊来说,“王六斤的指甲缝里死死嵌着紫黑的血垢,那血垢厚得哟,比俺们盐碱地经了一冬结的盐壳还深”。这哪是光写鱼市呀,分明是把人搁在鱼缸里头,从里到外细细打量。咱老辈人常讲:“卖鱼的手沾腥,过日子的心沾泥。” 王六斤那缺秤时 “星点比天上星星还密” 的秤,跟咱村东头老李家那杆秤简直一模儿一样。秤杆上的刻度,量的是鱼的斤两,可称的不就是人心的轻重嘛!还有他写钱,说 “灰黄色的钞票像死鱼眼睛”,咱山东人实在,见惯了汗湿的票子,可谁能想到把钱跟鱼眼扯一块儿?莫言这是拿鱼市当镜子,把买卖背后那点人味儿都给照出来喽 —— 王六斤缺斤少两供闺女上学,老丁为两毛钱跟摊主红了脸,跟咱庄户人掰扯粮价时的模样,差不离儿。

如此犀利的笔触下,鱼市中人性的微妙称量已然清晰可见。而在鱼市这个独特的空间里,还有一处关键所在,恰似舞台一般,淋漓尽致地上演着生活的百态,那便是鱼市的案板。

再瞅瞅那鱼市的案板,可不就是莫言搭起来的戏台子嘛。卖鱼的婆娘胸脯蹭着顾客,可不是咱想的腌臜事儿,倒像是给生活磕的头 —— 为了多卖两尾鱼,谁不是把面子揣进裤腰?公务员老丁举着 “公平秤” 那会儿,秤杆突然 “像条蛇般扭曲”,这场景让俺想起早年公社分粮,秤杆高低里藏着多少难言之隐。莫言也不跟你讲啥大道理,就说老丁媳妇流产那摊血,染红了菜市场的瓷砖,跟杀鱼时的血水混在一块儿,分不出个你我。咱老百姓过日子,谁没点血淋林的难处?就像王六斤被鱼刀划了手,血珠滴进鱼缸,金鱼抢着啄食,你说这是畜生没良心,还是日子太狠?

从这鱼市案板的种种景象里,俺不禁联想到俺在其他作品里所写的内容,它们与《鱼市》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都在诉说着咱老百姓生活的不易与坚韧。

这跟俺《老槐树底下的千层底》里的千层底一个样儿,都是把日子的窟窿缝成花。俺娘在盐碱地纳鞋底,锥针穿过布帛的 “噗嗒” 声,跟鱼市的讨价还价声混在一块儿,都是活着的响动。俺写娘用碎布片补搪瓷缸,拼出歪扭的月季花,莫言写鱼贩用鱼鳞拼出生活的纹路,都是把破日子缝补成鲜亮的活计。俺娘教孙女剪 “连年有余”,红纸碎屑落在智能温控器上,跟莫言写电子屏上的天气数据被错认成农谚,都是老辈人的根儿扎在新时代的土里头,透着股子不服输的韧劲儿。

别看这故事搁在城里,根儿还是咱乡下的。鱼缸里的水,跟咱村口的老井一样,藏着活命的门道。王六斤的汗珠子落进鱼盆,老丁的唾沫星子溅在秤杆,这些细节跟咱爹在盐碱地挥铁锨时的汗碱,没啥不同。莫言写鱼市的潮湿,其实是在写人的根脉 —— 就算住进楼房,咱骨子里还是沾着土腥气。就像那尾在案板上蹦跶的鱼,哪怕离了水,尾巴也要甩三甩,这股子不服输的劲头,跟咱山东人闯关东时的狠劲儿,差啥?

俺在《春芽》里写的 “冻土中钻出来的春芽”,跟鱼市的鱼腥气一样,都是生命的响动。春芽在盐碱地破土,鱼贩在菜市场挥刀,都是跟老天爷抢饭吃的营生。俺说 “春芽是报春的信使”,莫言笔下的鱼市又何尝不是?那股子腥气里,藏着咱老百姓对活着最朴素的执念。就像俺爹娘在盐碱地种星星,莫言让鱼贩在菜市场种希望,都是把苦日子泡在水里,长出带刺的花。

从这些作品的关联中,咱能更真切地感受到,莫言笔下的鱼市,不单单是个买卖的地儿,更是对人性全面而真实的呈现。

从现实主义文学的角度瞅,莫言在《鱼市》里对人性的刻画,没搞那些简单的道德评判,而是以一种实实在在、真真切切的态度,把人性的复杂样儿给展现出来了。就像恩格斯说的,现实主义要求作家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莫言笔下的王六斤、老丁这些人,可不是啥完美无缺或者纯粹善恶的代表,都是些充满了生活烟火气的平常人。他们的精明、善良、较真、窝囊这些特点,都是在鱼市这个特定的环境里,人性自然而然的呈现,反映出生活本来的样子,让咱读者明白,人性可不是非黑即白的,而是在复杂的生活里头,显出各种各样的色彩。

莫言没把鱼市写成文人的寓言,倒像是咱庄户人的家谱。你看那卖鱼的、买菜的、吵架的、算计的,哪个不是咱屯子里的张三李四?他写王六斤的精明,也写他供闺女的软乎心肠;写老丁的较真,也写他动粗的窝囊。这才是过日子的真相 —— 哪有啥非黑即白,不过是在这腥乎乎的日子里,各人寻各人的活路。就像咱娘常说的:“鱼鳞再亮,也得靠水养着;人再精,也得凭良心活着。”

俺在《剪纸信》里,用 200 多封剪纸信串起母子情分,跟莫言写鱼市的秤星子一样,都是把日子的零碎事儿连成线。俺娘的剪纸信里,有北京天安门、有黄豆玉米,莫言的鱼市有死鱼眼睛、有血水瓷砖,都是咱老百姓心里头最亮堂的光。俺说 “剪纸信是俺娘的针线,缝补着日子的窟窿”,莫言的鱼市又何尝不是?那些沾着鱼鳞的手、滴着血水的秤、游动的金鱼,都是咱老百姓在时代洪流里扑腾的倒影。

合上书本,东关鱼市的那股子腥气还在鼻尖儿打转。莫言用咱老百姓的话,把菜市场写成了人性的大江湖 —— 在这里头,每条鱼都是人的影子,每笔买卖都是心的称量。他没端着架子说教,就像咱蹲在老槐树底拉呱,说的都是家长里短,却能让你瞅见自己的影子在鱼鳞上晃荡。

在如今这个快节奏的社会里,《鱼市》这样的作品就像一面镜子,让俺们在忙碌的生活中停下来,重新瞅瞅自己跟生活的关系,明白不管时代咋变,咱老百姓对生活的执着跟对人性本真的坚守,永远是最金贵的财宝。这大概就是好文字的妙处:把日子的腥气酿成酒,让你喝着辣嗓子,却暖到心窝子里。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