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彭经荣的头像

彭经荣

网站用户

散文
202501/18
分享

指头上的春节(散文)

湘西,武陵山脉与雪峰山脉交错盘踞之地,土家苗寨依山傍水而居。这里的山,雄奇险峻;这里的水,澄澈空灵。千百年来,土家苗汉各族人民在这奇山秀水间劳作生息,演绎出无数动人的故事与传奇。

岁月轮回,季节更迭。转眼间,又是一年寒冬腊月。

农历腊月,地处武陵山区的湘西,正是一年里最为寒冷的时节。然而,凛冽的寒风,却阻挡不住山里人一颗颗滚烫的心。整个腊月,土家族、苗族人都是数着指头过日子的,土家苗寨的春节是指头上的春节。

“二十三,打发灶君上青天;二十四,过小年;二十五,做豆腐;二十六,杀猪割年肉;二十七,杀鸡赶大集;二十八,打粑粑;二十九,样样有;三十夜,团圆夜……”土家族、苗族人过年,是从腊月二十三“打发灶君上青天”的小年开始的。从这一天起,家家户户便忙碌起来,掸尘扫房、洗衣被褥、杀猪宰羊、磨豆腐、打粑粑、赶大集……忙得不亦乐乎。

土家苗寨,保留着许多传统年俗。腊月二十三过小年这天,家家户户都要打发灶君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打发灶君上天前,先要将灶君神位前的旧神像揭下来烧掉,再用黄泥巴糊上新灶君神像,恭恭敬敬地贴上去。打发灶君上天,需在灶王爷神位前敬献一碗清水、一碗米、一碗肉、一盘豆腐、一盘水果,燃一炷香、一对蜡烛,烧钱纸,放鞭炮。打发灶君上天后,主妇们便开始忙着掸尘扫房,把里里外外打扫得干干净净,迎接新年的到来。

掸尘扫房,是土家苗寨迎接新年到来的一项重要习俗。按山里人的说法:尘与陈谐音,掸尘就是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打扫干净屋子后,主妇们便开始忙着洗衣被褥、拆洗蚊帐、浆洗衣裳、做鞋垫、纳鞋底、缝制新衣裳。

腊月二十五这天,土家苗寨的妇女们便开始忙着磨豆腐、打豆腐、煮霉豆腐、炸豆腐果子了。磨豆腐,得头天晚上将黄豆浸泡在木桶里。第二天,待黄豆泡胀后,捞出沥干水,用石磨推成浆。豆浆磨好后,倒入铁锅里烧开,再用石膏或酸汤点成豆腐。打豆腐、煮霉豆腐、炸豆腐果子,是土家苗寨过年时家家户户都要做的年事。霉豆腐、豆腐果子做好后,存放在木桶或坛子里,用水养着,想吃的时候,捞几块出来,或煎或炒,都是十分可口的美味。

腊月二十六这天,土家苗寨的年味更浓了。家家户户忙着杀猪、割年肉、腌腊肉、灌香肠、做血豆腐。在土家苗寨,过年不杀猪,就等于没过年。土家族、苗族人养猪,都是喂的苞谷、红薯、野菜、剩饭剩菜等熟食,这样的猪肉,吃起来又香又糯,口感极好。杀了年猪后,将新鲜猪肉切成一条条,抹上盐,挂在火塘上方炕干,做成腊肉;将猪大肠、小肠翻洗干净,灌上猪血、猪肺、猪肝、豆腐、香料等,做成血豆腐,挂在火塘上方炕干;将新鲜猪肉剁成肉泥,灌进小肠里,做成香肠,挂在火塘上方炕干。土家腊肉、血豆腐、香肠,是土家人过年招待客人的上等佳肴。

腊月二十七这天,土家苗寨家家户户忙着杀鸡赶大集,置办年货。土家族、苗族人过年,除了要吃腊肉、血豆腐、香肠外,还得有鸡有鱼。土家族、苗族人认为:无鸡不成宴,无鱼不成席。鱼是年夜饭席上必不可少的一道菜,而且,必须是新鲜的活鱼,寓意年年有余、吉庆有余。这天,除了杀鸡、买鱼外,还得置办一些诸如蔬菜、糖果、瓜子、花生、水果、鞭炮、对联、年画之类的年货。

腊月二十八这天,土家苗寨的妇女们便开始忙着打粑粑了。土家苗寨的粑粑,是用糯米或苞谷、高粱、小米舂成粉,蒸煮捶打后,做成一个个圆粑粑。打粑粑,得头天晚上将糯米或包谷米、小米、高粱米浸泡在木桶里。第二天,待糯米泡胀后,捞出沥干水,用甑子蒸熟,放在粑槽里打成团,再用桌子压成一个个圆粑粑。刚做好的粑粑,又软又糯,又香又甜,十分可口。粑粑做好后,放在木板上晾晒一段时间,然后水桶里,用水养着,可以吃很长一段时间。

腊月二十九这天,土家苗寨的年货都置办得差不多了。主妇们便开始忙着张罗着过年吃的菜肴。年味,便在主妇们忙碌的身影中,在袅袅升腾的炊烟里,越来越浓了。

终于,迎来了大年三十夜。

大年三十夜,是土家族、苗族人最为隆重的传统节日。这天,不管男女老少,不管身在何方,都得回家过年,与家人团聚,吃一顿丰盛的团圆饭。

大年三十这天,主妇们天不亮就起床了,忙着做年夜饭。年夜饭,得做十二道菜,寓意一年十二个月,月月平安,月月红火。十二道菜中,必不可少的一道菜是鱼,寓意年年有余、吉庆有余。鱼是新鲜的活鱼,用辣椒、花椒、葱、姜、蒜、酱油、料酒等调料烹制而成,味道十分鲜美。除了鱼外,还有腊肉、香肠、血豆腐、豆腐、猪头肉、鸡、鸭、猪尾巴、猪耳朵、猪舌头等菜肴。

做好年夜饭,主妇们便开始忙着张罗着摆桌子、放鞭炮、贴春联、贴年画、挂灯笼了。土家苗寨,贴春联、贴年画、挂灯笼,都是在吃年夜饭前进行的。春联,都是自己写的。写春联的纸,是山里人自己手工制作的棉纸,也称土纸。土纸做好后,染成红色,裁成条幅,就是春联纸了。写春联的墨,是松烟墨。写春联的笔,是山里人自己用竹子和动物的毛制作的毛笔。写春联的人,是村里读过几年书的文化人。土家族、苗族人贴春联,不仅大门上贴,堂屋里贴,就连猪圈、牛栏、鸡舍、柴房、厕所、磨坊、碾坊等都要贴上春联。春联的内容,都是祈福迎祥、喜庆丰收之类的吉祥话。除了贴春联外,还要贴年画、挂灯笼。年画,都是买的。灯笼,都是自己制作的。灯笼做好后,挂在屋檐下、大门上、堂屋里,红红火火,喜气洋洋。

摆好桌子,放好碗筷,主妇们便将一盘盘色香味俱佳的菜肴端上桌来。菜肴摆好后,点燃香烛,烧一炷纸钱,敬奉祖宗,然后,放一挂鞭炮,迎接新年的到来。鞭炮放过后,一家人便开始围坐在一起,吃年夜饭了。吃年夜饭时,长辈要给晚辈发压岁钱,晚辈要给长辈敬酒、夹菜。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吃着丰盛的年夜饭,说着吉祥话,其乐融融,幸福满满。

吃过年夜饭,一家人便开始围着火塘守岁了。土家苗寨,家家都有火塘。火塘,设在堂屋中央,用土砖砌成,周围用木板围着,上面放着一个三脚铁架,用来搁放鼎罐、茶壶、火盆等。火塘里烧的是木炭,木炭是冬天烤火取暖用的。守岁,是土家族、苗族人过年的一项重要习俗。按山里人的说法:守岁,可以守住财富,不让财富流失;可以守住平安,不让灾难降临;可以守住幸福,不让幸福溜走。守岁,也是土家人对亲情的守候与期盼。守岁的时候,一家人围坐在火塘边,说着家长里短,聊着陈年往事,其乐融融。

新年的钟声敲响了。此刻,土家苗寨处处张灯结彩,火树银花,鞭炮声、欢笑声、祝福声交织在一起,汇成了一曲曲动人的新春乐章。

岁月如歌,时光荏苒。转眼间,又是一年春节到。

除了这些天是数着指头过来的,前些年土家族、苗族人都要在这些日子里,数一数过去一年的的收获,够不够买年货?够不够给孙儿孙女压岁钱?特别是进入腊月,白天夜里都要数着在远处的儿女归家的日子。

如今的湘西,早已脱贫摘帽,步入小康社会。土家苗寨,也早已旧貌换新颜,一栋栋青瓦白墙、古色古香的民居拔地而起,一条条宽阔平坦的水泥路通向四面八方,一辆辆小轿车开进了土家苗寨……

如今土家苗寨的过年与过去相比,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土家族、苗族人过春节,还是数着指头过日子, “二十三,打发灶君上青天;二十四,过小年;二十五,做豆腐;二十六,杀猪割年肉;二十七,杀鸡赶大集;二十八,打粑粑;二十九,样样有;三十夜,团圆夜……”的安排没有变。数着指头办年货,盘算着给孙儿孙女压岁钱,板着指头盼儿女归家过春节的观念也没有变。只不过,不再是数着指头过日子,而是数着指头看儿女、孙儿孙女回家后吃哪些好东西、玩什么、看什么?盘算着怎么才能让城市生活的后辈,过一个绿色、健康、快乐的春节?如今的指头上的春节,更多了一份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对儿女归家的殷切期盼。土家苗寨的春节仍然是在指头上的春节。

在未来的日子里,土家苗寨的年味将会更加浓郁,土家族、苗族人的生活也将会更加美好。让我们一起期待下一个春节的到来,期待土家苗寨有更加美好的明天!期待下一个春节,土家苗寨带给我们更多的惊喜与感动!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