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雷果的头像

雷果

网站用户

散文
202502/19
分享

高粱秆

小时候在家乡,包谷秆高粱秆同名,都叫“高粱秆”,都是我的最爱。

酷暑时节,一群黑不溜秋的孩子总会钻入刚刚掰去包谷的地里,发疯似的寻找汁水甜蜜的“高粱秆”,折断、撕咬、咀嚼,吮吸,动作娴熟,一气呵成。正是这一份大地给予的特殊礼物,在炎炎夏日给我们送上了一份快乐和清凉。

一年天旱,村里几块地里出现了一种作物,翠绿高挑,宛如屏障。大人说是高粱。

盛夏千竿绿,当秋万穗红”。高粱被秋风染成红色,如朝霞,似夕晖瑰丽辉煌地里起一支支火把,高粱戴起一顶顶红帽。从此路过庄稼人黝黑脸庞映得通红,像是酒醉微醺。孩子放学回来,也爱来此逗留,我们喜欢这种从未见过的热情洋溢的暗红,认为它是朝霞夕阳的杰作,希望它快快成熟,好验证它是否和包谷秆一样甜蜜呢。

没几天,高粱地里来了一群人,身背篾篼,手持镰刀,嚓嚓声起,小红帽被摘掉了。红彤彤,沉甸甸,一穗穗抛入篾篼,运到晒坝里继续接受烈日洗礼。几天后,木棒轻敲,扫去高粱壳,余下的就是可食用的精华——淡红色高粱籽粒了。

我们一帮孩子可不管收成如何,而是喜欢冒了酷暑去折高粱秆吃。高粱秆比苞谷秆细长,表皮上有白灰,也更坚韧,稍不留神就会划破手指。大家手脚并用,折下一根,用牙撕去外皮,露出一截圆柱形的淡黄色瓤子,大口一咬,卖力咀嚼,甘甜可口,味道醇厚,清爽冰凉。凭借这款解暑神器,心中的不快和生活的酸辛消失不见了。这几天,我们游走在高粱地里,搜寻觅食,直到肚子滚圆才会离去。大人们呢,也禁不住甜蜜的诱惑,不时来此掰上几根。

遗憾的是,高粱秆数量有限,没几天就被啃食殆尽了,剩下的秸秆也被当作牲畜饲料储存起来,就连短短的高粱茬也不放过,被连根挖出,运回家去充当燃料。我们呢,只好重操就业,去邻近包谷地觅食,体会包谷秆味道的寡淡了。

第二年,高粱就在集体的庄稼地里消失了,据说是水土不服产量太低。奇怪的是,春节期间,一些人家的窗棂上悬挂着一束束红彤彤的高粱穗,和捆扎的红海椒、大门上红彤彤的春联遥相互映衬,既是丰收的象征,又平添了许多喜气。原来,这是老人们利用捡拾的高粱在田边地坎种植的结果。他们说高粱命贱,随处可活,还说高粱全身是宝,高粱壳能装枕头,高粱穗能制扫帚,高粱秆可做饲料。孩子们呢,除了啃食高粱秆外,还喜欢撕下表皮来编飞鸟扎鸟笼,拿在手里飞跑,四处炫耀呢。此时,种有高粱的人家,如自带光环的菩萨,让人肃然起敬。

就在这年,我吃上了以高粱为原料的食物。母亲为了让家人尝新,难得整天奋战在厨房里。或箜一锅高粱米饭,或炕高粱面饼或捏高粱丸子。不一会儿,高粱特有的香气弥漫开来。米饭香甜软糯,面饼柔软喷香,朴实得像野地的孩子,给单调的餐桌增添了一抹亮丽色彩。

后来不闹饥荒了,大米逐渐成为了餐桌上的主角。加之甜蜜多汁的甘蔗涌入,高粱彻底退出了家乡的历史舞台,颇像完成使命的悄然隐退,没有一丝留念,不求一丝回报。我有时怀念过去的味道,去外地吃起高粱秆,也是和包谷秆一样寡淡,无法下咽了。

无论是包谷秆还是高粱秆,都是我生命历程中的重要过客,是铭记苦难的永恒记忆,是追求幸福的梦想历程,是涵养生命的力量源泉。从这点来看,它永远都没有真正消失,都在我的记忆中占有一席之地。

如今,有些人以高粱为主食,有些地方以高粱酿酒,我兴趣不浓。而一听到高粱秆,就会记起它和包米秆一起带给我的幸福和甜蜜,记起它的种种好处来。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