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记忆长河中,五星村的代销点如同一座耀眼的灯塔,照亮了我童年的每个角落。它不仅是物质匮乏年代购买生活必需品的重要场所,也是感情交流和生活分享的温馨驿站。
代销点位于村中心一排坐西朝东房屋的最左端,紧邻公路。从大门进去,左侧为中药房,右侧就是代销点了。从小窗望进去,简陋的三层货架上摆满了毛巾、布匹、肥皂、火柴、红糖、香烟、茶叶、作业本、铅笔、钢笔等商品,地上摆有盐袋、酒缸、煤油桶、酱醋坛等。它面积不大,货品不多,尽心尽力地发挥着国营供销社的代销功能。
一年三百六十五天,代销点都照常营业。大家也很满足,再也不用辗转到八里外买东西了。没工夫,捎口信即可;没钞票,赊账也行,绝不会上演一分钱难倒英雄汉的悲剧。可能是近在咫尺的缘故吧,常会出现面条下锅了才去打酱油和客人落座了才去买烟酒的尴尬情形。孩子们精力旺盛,自然扮演起跑腿角色,一路狂奔,来去匆匆,物品总会在最需要时到达。也有欲速则不达的,酱油瓶打了,酒瓶碎了,哭啼啼返回,遭到家长一顿数落,又抹着眼泪重新出发。跑腿有时附带几分钱的奖励,用来买他们最喜欢的糖果和玩具。
代销点是村里最热闹的地方。白天人来人往自不必说,晚上它面前的空屋里,也是人头攒动。争吵声、哭闹声、笑声、掌声,不时发出。解决家庭纠纷的,党员干部开会的,联络感情的……很晚了,也有声音传出。当时,农活多而繁重,一天到晚难有空闲,大人小孩都时常朝着代销点方向出神,羡慕在此逗留的人,猜测其举动,搜寻其信息,感觉他们过的才是真正的生活。
男人们爱往代销点跑,喝酒打牌,吹牛聊天,释放生活压力。他们最是羡慕两个闲汉,成天对着棋盘疯狂厮杀,不到天黑不会罢休。女人们呢,常会在此遇见熟人,一见面就手拉着手,亲热得不得了,知心话儿滔滔不绝,没有个把小时很难收口。有时在家受了委屈,心里憋屈,就去代销点逛逛,回来又是春风满面了。孩子们呢,喜欢凑在一起,打仗,踢毽子,捉迷藏,叽叽喳喳的声音几乎把房顶揭开了。此时,帮着卖货的小姑娘也受到感染,带着一捧糖果给我们分享,央求参与其中。她便不再是不食人间烟火的小仙女,我们也不再羡慕她有耍不完的玩具吃不尽的零食了见不完的顾客听不完的稀奇事了。
我们往代销点跑,除了玩耍和买东西,就是拿了药方去中药房拣药啦。拣药的老爷爷七十多岁了,耳聪目明,身轻体健。他不慌不忙接过处方单,用一方镇纸压着,照单抓药。桔梗柴胡,川贝枇杷,金钱草益母草等,总是用戥子秤称好后倒在一张草纸上。四角折叠包起,再从空中扯下一根粗白线绕上几圈打结。最后算盘噼里啪啦一阵响,你只需付钱拿药走人了。处方单呢,穿进一根垂直桌面的铁签上,越穿越厚,老爷爷捻着胡须,甚是欣慰。他常常要忙到晚上七八点钟才会回家休息。
药店隔壁是大队机房。装有一台立式柴油机,驱动打米机和磨面机工作,不久又添置了压面机。看着栗色小麦磨成面粉,加水添盐搅拌后压成厚薄一致的面皮,再经面条机梳理成面条,感觉神奇极了。所以做面时耗时整天也很愉快,全然没有理会旁边冒着黑烟的柴油机在拼命嘶吼。
后来打米机磨面机逐渐普及,机房失去生存空间,被村里的电影放映队取代。摆上条凳,付费观影,也曾达到万人空巷的效果。然而好景不长,没多久便关门歇业了。隔壁抓药的老爷爷呢,也是时运不济,连同药房一并消失了。
我们的代销点依旧顽强地活着。面对竞争激烈危机四伏的现状,果断增加商品种类,代卖农药化肥,结果也是门可罗雀。先前熟识的小姑娘已是店主,常见她捧着一本书,打发无聊时光。她见了我们,很是开心,脸上不时泛起红晕。
如今,这家代销点早已不见踪影,就连这排坐西向东的建筑也被一栋二层楼房取代。它除了发挥村社管理职能外,主要就是一家从改头换面的代销点了。
这是一家名副其实的网红店,主要承担商品中转和信息交流任务。坐店的是一个漂亮女孩,据说是先前店主的女儿。里面货品不多,但直播设备齐全,利用网络平台线上线下操作。服务高效便捷,以往滞销的农特产品很快销售一空,还吸引了不少消费者的点赞关注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