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王友明的头像

王友明

网站用户

文学评论
202412/31
分享

砥砺奋斗的足迹——王孝恩《学习与耕耘》赏读

司马迁的《史记•汲郑列传》中有句:“一死一生,乃知交情。一贫一富,乃知交态。一贵一贱,交情乃见。”我与山西省安泽县政协原主席王孝恩,从陌生到相识、从熟悉到相知、从官场到退休,经历了20多年的情感磨砺和考验,在时间的洗礼下变得更加深厚、更加坚定。

初冬时节,我收到王孝恩亲笔签名的“70岁寿辰与党龄50年的纪念之作”《学习与耕耘》(上下)。捧着沉甸甸的书籍,我仿佛种地老农捧着丰收的果实,掩饰不住内心的喜悦!

在广袤深邃,绚丽多彩的人生舞台上,每个人都是奋斗者,均以不同的方式,一路跋涉、一路追寻、一路拼搏、一路坚持,留下各自独特的砥砺奋斗足迹。这些足迹,无论深也好,浅也罢,均饱浸着砥砺奋斗者的心血、汗滴和泪水,见证着从平凡走向成功的蜕变历程。

王孝恩就是这样一位砥砺奋斗者。翻开书籍正文,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少年篇》。从中得知,他于1954年8月21日(农历七月二十三),出生在河南省通许县长智镇袁庄村西周村民小组;1955年1月31日(农历正月初八),随父母来到安泽;因生活与家庭诸多原因,1958年5月,回到河南;1959年2月,又返安泽;1961年9月,开始在府城完小读书。他在篇目前的小结中写道:“记得天天吃食堂饭,顿顿吃不饱。放学回家,饿得躺到炕上,等母亲从食堂打回饭,再掺上野菜、榆树皮、槐花什么的煮一煮再吃,就这也填不饱肚子。穿的都是补丁衣,买学习用具主要靠平时拣点杏核、桃核、废品卖钱来买。三年自然灾害期间,全国人民都很艰难,我家由于没有‘根基’,就更加艰难了。正是因为家贫,使我养成了吃苦耐劳、拼搏奋斗的品性。”那个时候的童年是艰辛的,但他的内心却充满了对未来的憧憬和对知识的渴望。在上一至三年级的时候,他的学习成绩很优秀,语文、数学基本上都在95分以上,每学期都能获得学校颁发的喜报,父母脸上充满着欣慰。可在上四年级的时候,他开始调皮捣蛋,成绩明显下降。后来,在老师的谆谆教导下,他方才明白,唯有通过自己的努力,才能改变自己和家庭的命运。

自此之后,王孝恩“暗暗下定决心,立志好好学习,学成样子”,展现出了过人的学习天赋和刻苦精神:学雷锋做好事全班第一、背毛主席语录全校第一、各门功课考试成绩名列全年级前茅。令他骄傲和自豪的,还有在全校学毛主席语录讲用会上发言、代表学校参加全县学毛主席著作积极分子代表大会,获得一本《为革命而学》的书籍奖励、在第二中学139班班会上发言。课本上的知识,他反复钻研,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课外的书籍,他广泛涉猎,不断拓宽自己的视野。靠着勤奋、专注和坚韧,让他在少年时代便迈出了奋斗成功的第一步。

志向是人生的航标灯,一个人要做出一番成就,就要紧紧地抓住青年阶段的“拔节孕穗期”,通过砥砺奋斗,让青春的舞台越走越大。

在这个方面,王孝恩深深懂得:“世界上最灿烂、最美丽的花朵,就是青春和生命。”故而,他“十分珍爱这枝花朵,努力让青春和生命焕发出绚丽的光彩!”他来到林业站,当上护林员时,便充分认识到“革命工作没有高低贵贱之分”,时时处处“像白求恩那样‘对工作极端的负责任’”,“从一点一滴中培养自己‘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精神”。难能可贵的是,他在青年时期的这个重要阶段,“不论在什么工作岗位,也不论做什么工作,为党争光,为领导争气的劲头始终未减。”当他来到三交公社团委和团县委工作时,还“学会了赶牛车、犁地、与农民交朋友,学到了不少做农村工作的方法。”同时,他“自修完了初、高中政治、语文、历史、地理等课程,为考山西师大、中央党校函授班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奋斗学习,是青年成长的必经之路。奋斗学习,如同登山,需要坚韧不拔的毅力和锲而不舍的勇气。然而,砥砺奋斗的过程,不可能一帆风顺,总是布满了荆棘,偶尔的磕磕绊绊在所难免。王孝恩深切地说:“特别是在工作中遇到的一些挫折和逆境,更加锤炼了我,使我一步步走向成熟。”他在县委宣传部党教组工作和山西师大中文系干部班学习期间,“学到了宣传工作的一些知识和方法,如饥似渴地学习了中文系的各门课程。”说实话,细细拜读,字里行间,光阴深处,我看到了岁月划过或深刻或清浅的痕迹,看到了他砥砺奋斗创造出的属于自己的青春底色,也映衬出了我自己的影子。

实践表明,成功的事业,是通过砥砺奋斗实现的,坚韧不拔精神是成功的关键。踏踏实实,砥砺奋斗,是成功的唯一秘诀,没有随随便便的成功和轻轻松松的捷径。从《政研篇》《党校篇》《宣传篇》《政协篇》《关工篇》《家庭篇》《书信篇》里,我欣喜地发现,为事业砥砺奋斗的道路上,到处都有王孝恩笔耕的田园。在那一片片事业的田园里,他继续发扬着勤奋刻苦的砥砺奋斗精神,呕心沥血、笔耕不止,撰写出众多传播正能量、不负新时代的新闻作品、人物通讯、调查报告、工作经验等,在各级各类媒体发表。由此,在传递信息、监督权力、引导舆论、促进民主、传承文化、提供娱乐、教育公众、服务经济中,他扮演了一个至关重要的角色,受到广泛好评。他对工作的热情,如同燃烧的火焰,无论遇到什么困难都坚持不懈。对于他来说,事业不仅是职责,更是他实现自我价值,砥砺奋斗的舞台。他以无比执着的精神,面对每一个挑战,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对事业的热爱,对奋斗的理解。他那一篇篇作品,不管长与短都是刻苦钻研、努力奋斗的结晶,字字句句刻印着砥砺奋斗的足迹!

王孝恩并未满足于眼前的成就,在他的认知里,只有不断学习、砥砺奋斗、笃志前行,才能在这个日新月异的时代中立足。于是,他竭尽全力提升自己的综合素养和管理能力,努力探索事业成功的新路子,取得了突出业绩,先后获得全国“中华魂”主题教育活动“先进个人”、山西省关工委和山西省文明办“先进工作者”、山西省党校系统“先进工作者”、临汾市2004—2005年度精神文明建设“优秀领导干部”等多项殊荣。他每一次选择都充满着智慧和勇气,每一步行走都踏得坚实而有力。

感恩,是砥砺奋斗成功的动力和源泉。深谙此理的王孝恩,怀惴着一颗感恩之心,饱蘸笔墨抒情怀,把《感恩篇》作为压轴之作,在最后呈现,可谓匠心独运。

在这个篇目后的小序里,王孝恩笃诚地写道:“家乡生育了我,哺育了我,我深深地感恩着她。在我的人生历程中,遇到了许多好老师、大贵人,我人生的重要关口,他们给了方向、信心和力量,我终身难忘。感恩老师,感恩贵人。为此,把怀念郑吉荣老师、感谢张玉甲恩师,感谢恩人这三篇称作感谢恩人的姊妹篇。一个篱笆三个桩, 一个好汉三个帮。一个人再有能力,再勤奋,如果没有贵人的指点、恩人的帮助,也很难取得成功的。”这段话明确地告诉我们,感恩与奋斗之间的密切关系。感恩能够激发砥砺奋斗者的动力和热情,当砥砺奋斗者感受到来自他人或社会的支持与帮助时,会更加珍惜这些机会,并以更加积极的态度去砥砺奋斗,以回馈这份恩情。

感恩故乡,是游子心中最深挚的情结。王孝恩的《思念故乡》《家乡通许美》《故乡行》3篇文章,情深意浓,令人读后,有一种挥之不去的思念和忧伤。几番思绪,几多痴情,道不尽的千言,写不竭的万语,诉不完的情感,真的是泪痕点点寄相思啊!

“义之大者,莫大于利人,利人莫大于教。”尊师重道、崇德尚学、感恩铭记,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我们向来视老师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人类文明的传承者”。重情重义的王孝恩,继承发扬了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将老师视为人生的重要引路人,一生不忘恩师教诲,令人感动。在《怀念郑吉荣老师》一文中,他坦露心声:“郑老师,能够聆听您的教诲,是我的福分!如果有来生,请让我还做您的学生!”在《我的恩师张玉甲先生》一文中,他用4句话作为小标题:“师德高尚,帮我树立远大目标。师恩难忘,教我塑造高尚心灵。师情绵长,为我坚定理想信念。师爱无疆,给我指引前进方向。”这些朴实无华,铿锵有力,触动人心的话语,把他那颗感恩之心表达得完美无缺。

恩人的情义,如春风拂面,永远让人感到温暖。王孝恩的《感谢恩人》一文,将感恩的内涵和意义作了最好的诠释。他如是说:“感恩是对生命恩赐的倾情领略,是一脉相承的传统美德,是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是催人奋进的精神动力。一个人来到这个世界,要感谢大自然的福佑,感谢父母的养育,感谢党的关怀,感谢社会的安定……在我近六十年的成长过程中,有几位恩人对我关心、帮助、指点、教诲,使我心存感恩,念念不忘。”

正是王孝恩心存感恩,才使他勇敢地面对一切艰难困苦,始终拥有一种坚韧不拔的勇气和砥砺奋斗的精神,毫不犹豫地做坚定者、奋斗者,而不做懈怠者、畏惧者,扫除一切骄气、官气、暮气、邪气,把砥砺奋斗的热情发挥到极致。

写至此,我合书闭目,暗暗思忖。恍惚间,我觉得,我阅读的不是一行行文字,分明是王孝恩那一串串艰难跋涉,砥砺奋斗的足迹!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