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王友明的头像

王友明

网站用户

散文
202503/19
分享

大河过临西

著名词作家、剧作家乔羽,早年就曾经说过:“每个人心中都有‘一条大河’,无论你出生在何时何地,家门口几乎都有一条河,即使是一条很小的河,在幼小心灵中也是一条大河。河上发生的事情与生命息息相关,寄托着你的喜怒哀乐。无论将来你到哪里,只要一想起家就会想起这条河,一切如在眼前。”是的,我离开故乡临西,客居异乡临汾54载,心中始终有一条“大河”在涓涓流淌,源源不断。这条“大河”,就是流经故乡临西的京杭大运河。

这条“大河”,在历史上是一条重要的漕运河道,在交通运输、灌溉、发电和水产事业等方面,为人类带来了重要财富,对沿岸城市的形成与繁荣、农业的进步和工业发展、南北方经济文化交流,做出过重要的历史贡献。故此,“大河”对于人类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有诗云:“千里京杭大运河,闻名于世耀家国。防洪排涝功德赫,载物交通贡献多。始凿春秋叹古老,绵延当代鉴宏模。勤劳智慧拓福祉,昼夜奔流扬锦波。”确确实实,“大河”纵横南北,贯穿于黄淮海平原、长江三角洲平原、两浙平原,沟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太湖、钱塘江及甬江几大流域水系,沿线最大地形高差高达50米,多年平均降雨量从500mm—1500mm不等。它是世界上穿越天然江河最多,路线最长的河流,地形条件、水系关系非常复杂。它通过一系列水利工程措施,完成了大跨度的水系沟通和地形跨越,实现全线贯通,烟波浩渺几千里。它是与横贯东西的万里长城,并称于世的伟大奇迹,是中国人民劳动和智慧的结晶,是一席流动的盛宴,堪称“活态文化遗产”。因而,它不仅是历史的,也是现代的;不仅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

隋代开凿的这条“大河”,在我的故乡临西段被称为永济渠(宋代称为御河),它和上游的卫河、下游的南运河,在明代统称为“卫运河”。它是由古代的清河、屯氏河、白沟、永济渠演变而来的,并且和黄河变迁有着密切的联系。“卫运河”为海河水系,是冀鲁两省的边界河道,是一条防洪、灌、通航综合利用的河道。它是沿河人民经济生活的命脉,是临西境内,历史最为悠久、流域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一条河流。“卫运河”是著名京杭大运河的一部分,我的故乡临西就坐落在这条“大河”的西岸。它因“大河”繁荣兴盛达数百年之久,素有“繁华压两京”“富庶甲齐郡”之美誉。

“大河”曾经见证了故乡临西当年的繁华:河面上帆桅蔽日、商贾云集;河岸上商铺林立、绿柳婆娑;舍利宝塔的传说,增添了“大河”的神秘;大宁寺的钟声,伴着“大河”的清波流向远方。《临清县志》艺文志,载有北宋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改革家王安石的一首七言诗《永济道中寄诸舅弟》:“灯火匆匆出馆陶,回看永济日初高。似闻空舍鸟乌乐,更觉荒陂人马劳。客路光阴真弃置,春风边塞只萧骚。辛夷树下乌塘尾,把手何时得汝曹。”其诗证明,永济渠从隋代到北宋,数百年间依然是一派航船往来,畅通无阻的繁荣景象。

临西,自古号称南北水运的枢纽之地,天下皇仓的国库之城。北宋著名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司马光,途经临西,遥望百里长堤气势宏阔,大河两岸人烟稠密,运往汴京的货物堆积如山,不禁有感而发书写下《鲧堤》一诗:“东郡鲧堤古,向来烟火疏。堤封百里远,生齿万家余……”

故乡临西的“大河”,不但为“千年古郡,大运临西”带来经济的繁荣,而且积淀下深厚丰富的“大河”文化,成为小城一笔不可多得的宝贵财富。它是中华民族的光荣和骄傲!故乡临西的光荣和骄傲!!亦是我的光荣和骄傲!!!

2014年6月下旬,在故乡临西陪伴九旬岳母的我,欣悉“大河”成功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第46个世界文化遗产项目;“大河”临西与清河段,作为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地段,也成功“申遗”的消息,心情格外激动。故乡临西段“大河”遗址,线路清晰,体系完整,拥有较为完整的人工河道和堤防体系,代表了我国北方“大河”遗产的特色,是我国“大河”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文化遗产。在故乡临西众多的文化脉系中,“大河”文化,以其跨越时空之长、流经地域之广、恩泽福祉之众、完整遗存之丰,而成为故乡临西历史文化遗产中一朵亮丽的奇葩,并在整个中国“大河”文化体系中占有一席之地,这是故乡临西的血脉!

故乡临西,自古为临清县城所在地,历史悠久,是千年古县。透过历史的尘烟,是夏代兖州、西周三监地、西汉初年清渊县(又称榆阳城)。经专家考证,汉榆阳故城,在今临西县西马鸣堂村东南,有碑为证。十六国时期的后赵建平元年临清县,北魏清渊县,隋、唐、宋、金、元临清县,明、清直隶州,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临清县。故乡临西的历史,可谓是“因大河而生”“因大河而兴”的历史。1964年12月,析临清县卫运河以西的5个区权置临西工委,归河北省邢台专区管辖。1965年3月27日,国务院全体会议第154次会议通过,决定设立临西县,县政府驻“大河”西岸。因地处临清县西部、“大河”西岸,故名临西。

孩提时代,父亲曾无数次用地排车拉着我,来到“大河”身边,有时站在先锋桥上,有时站在河堤西岸,观看往来穿梭的船只,聆听呜呜鸣叫的笛声,那一派“百舸争流、舟楫竞航”的繁荣兴盛景象,令我兴奋激动!

1967年秋,读高小的我,辍学回家务农。村党支部书记车新杰,知道我学习成绩优异,便让我参与村里的工作,我欣然接受。每次县里召开大会,他不是带着我一起参加,就是让我独自参加。所以,我经常前往县政府驻地,也就有了亲近“大河”的机会。

站在先锋桥上,纵目远眺,“大河”宛如一条银色的丝带,在故乡母亲的怀抱中飘逸舞动,伸向远方。那粼粼的波光,在阳光下格外明丽耀眼,温柔敦厚。一阵微风吹过,镜子一般的水面波动起来,只见成群结队的鱼儿游到水面,张大嘴巴呼吸着新鲜空气。偶尔也有跃出水面的鱼儿,翻个身又落入水中,激起一圈圈的波纹,使水中的倒影摇晃成一片。看到这样的美景,我的心情非常激荡,有一种心旷神怡的感觉。也有恰遇大河涨潮并伴有大风的时候,我会双手紧紧地抓住先锋桥栏杆,痴迷地观看“大河”腾涌的样子。此时,“大河”便一改平日温柔敦厚的性格,翻腾起巨大的浪花,轰鸣起震耳欲聋的声响。在大风的助力下,河水从看不到的地方,从茫茫的河道深处,携裹着黄泥杂草,一浪高过一浪,仿佛一条上下翻飞的巨龙,跳跃、舞动,呈现出蔚为壮观的景象,令我惊叹不已。

面对“大河”,我暗暗在想,这波涛汹涌的河水,一定是从远古的歌谣里涌来,一定是从农耕时代里涌来,一定是从祖先期待的眼神里涌来。不然,它怎么会时而幽深宁静,时而沉着持重,时而龙腾虎啸地涌过几个世纪,涌过几个朝代,历尽劫难与沧桑,而源远流长?!我顿感,“大河”的每一朵浪花,均带着历史的呼啸,于我的心中澎湃出一曲可歌可泣的优美旋律!挺立起一个可敬可佩的高大形象!我欣赏“大河”的平静,“大河”的沉着,“大河”的翻腾,“大河”的咆哮。因为,“大河”承载着一份沉甸甸的嘱托!

2010年11月至2011年3月,为配合京杭大运河“申遗”,邢台市专门组织考古专家,对临西与清河境内隋唐时期“大河”古河道及沿岸遗产点进行了全面系统地勘察,追寻了“大河”古时繁华的倩影。如今,“大河”古道,大部分成为耕田,但仍然可见古城墙、瓷片、贝壳等遗迹。

我已记不清有多少次,站在大堤岸边,深情地眺望“大河”,眺望树木掩映之中舍利宝塔巍峨的身影。透过千年时光,我仿佛仍能看到河堤、古城、集市、码头,一江春水、两岸锦绣,留给我的是无限的憧憬与遐思。有时,我亦能听到“运河之水天上来,五十八里过邢台”的说法,这是父老乡亲对古老“大河”亲切的历史记忆。

当“大河”之水流至金、元时代时,曾被黄河屡次侵夺,大量泥沙将古河道掩埋。尤其是元代,政府去弯取直,“大河”正式形成新河道,即今天的京杭大运河。“大河”古河道,从故乡临西最南端的尖冢镇入境,经张堤、仓上、龙旺、堤口西、吕寨东北流至威县、清河。途经3个县、8个乡镇、40余个村庄,最后在北部边境循清凉江一线进入德州武城县。河道总体走向由西南向东北倾斜,总长约60余公里,宽度从几十米到200多米不等,深度为6至7米。“大河”古道与故乡临西河西镇以下一段现存河道大体呈平行关系,在河西镇以上一段则由于现存河道走向的变化而有逐渐靠拢的趋势,两条河道真就犹如两条飘扬在故乡临西大地上的丝带。温润的“大河”,轻轻地抚摸着岸边的杨柳,温柔而坚定,如同岁月的使者,见证着两岸人间的沧桑与变迁。这条深邃的“大河”,滋养和温暖着两岸的生灵,慰藉和抚平着世间的创伤。

故乡临西段“大河”西岸,有一处重要的古城遗址:临清古城遗址。2013年5月3日,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临清县古城遗址,位于临西县县城东南的仓上村东,时代是北魏至金。呈长方形,南北长6华里,东西宽3华里,占地面积4.5平方公里。北城墙、北城门遗址犹存。古城遗址曾出土大量瓷片,宋代六大瓷系、五大名窑中的大部分瓷器品种一应俱全。由此可见,这里曾是一座交通重镇,依靠“大河”,故乡临西的商业尤其发达。

在明代之时,由于“大河”在国家政治和经济生活中的重要性,扼守运河咽喉的故乡临西,其地理位置显得更为重要。依靠“大河”,故乡临西的经济迅速发展,成为一个非常重要的商品集散地。城市的人口猛增,加上各级衙门官署的激增,以致出现了“生聚日繁,城居者不能什一”的困境(《乾隆临清直隶州志》卷二“建置”),城市的狭小空间日渐见绌。许许多多的商贾、市肆、楼宇被迫向外滋生,沿“大河”岸线漫延生长,成为真正的商业繁华区和运输中心,“大河”让故乡临西产生的变化是巨大的。

在故乡临西县农工部原部长杨遵义的陪伴下,我曾两次专程来到河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北魏临清县衙旧址进行参观学习。据杨遵义介绍:“古临清县衙遗址,位于县城东南2000余米,童、尖公路仓上桥东。为北魏太和二十一年(497年)始建之‘水西’临清县衙。2007年9月26日,临西县人民政府、仓上村民委员会,在此立碑予以保护。”我手扶石碑,钩沉往事,探寻本源,感悟良多。

在县衙旧址东南方不远处的水洼地中,我看到有一眼宋井。杨遵义说:“2005年,村民在旧县衙(堂台子)东挖鱼塘时发现。2007年5月淘洗。测得井深30米,井口直径1.1米。淘洗时发现宋代陶水罐数十个,宋代磁州窑点墨彩小罐一个,政和通宝、崇宁通宝各一枚。综合鉴定,此井当系北宋中、晚期临清县衙署使用的古井。2007年,仓上村委会出资予以保护。周边修墙,墙上镶‘宋井’二字的石碑以记之。”

随后,我又来到位于县城东南仓上村东的临清古城遗址参观。这里立有两通“临清古城遗址”石碑,西边的一通是2008年10月23日,河北省人民政府、临西县人民政府立,为河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东边的一通是2013年5月3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2013年7月6日,河北省人民政府立,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据碑文记载:“北魏太和二十一年(497年)设临清县而建城,金天会五年(1127年)因水患和大运河东迁等原因而废。古城遗址呈长方形,南北长3000米,东西宽1500米,占地面积4.5平方公里。北城墙、北城门遗址犹存。”站在古城遗址,纵览一望无际的田野,追溯久远的历史往事,我由衷感叹:“这座古城遗址,是‘大河’文化传承的一个缩影,应该保护和赓续啊!”

值得一提的是,始创于明万历年间(公元1573年至1620年)的尖冢京卫空心面,随着畅通的“大河”漕运渠道进入京津,传进皇宫。万历皇帝食用后喜其爽滑可口,柔软清纯,随口吟联一副“宫廷玉液酒,尖冢空心面”,遂封为贡面。这一切的繁华昌盛,均因了“大河”而焕发出生命的光彩,是“大河”上的白帆樯影直接把故乡临西由荒僻之隅推到了时代发展的潮头,完成了它的成长成熟过程。

“大河”沿着故乡临西段河道,哗啦啦地流过,仿佛是一夜之间便成就了“南有苏杭,北有临张”美誉的商业城市。到了清代,故乡临西更成为“大河”的咽喉会津,海内外舟航毕集于此,商贾云集而萃止居留,百货麇集而市肆鳞次。“大河”大流通、大交换的经济形态,将故乡临西由土里刨食的农民,迅速转变为贩四方货物的“大河”商客。

“大河”在故乡临西境内设有两个码头,一个是丁家码头,位于今临西县东枣园乡东枣园村正东的“大河”直弯处;一个是尖冢码头,金、元时期,“大河”航运兴盛,尖冢因有“顺河迎流,单堤陡岸”的河道地理优势,逐渐发展成为较大的河运码头重镇,位于今尖冢扬水站西。2013年7月,正值雨季汛期,我来到尖冢码头遗址,看到一望无际的河水,犹如脱缰的野马,咆哮着、奔涌着,心情激动,心潮澎湃。那朵朵浪花,仿佛露出灿烂的微笑,向我致意;那缕缕清风,轻轻拂过,恰似一双灵手,抚摸着我的脊背,润泽着我的心灵。

据《临清直隶州志》记载:故乡临西的繁华昌盛,曾深深地吸引了康熙帝爱新觉罗·玄烨和乾隆帝爱新觉罗·弘历的目光,他们乘船南巡时,被这里的繁华景象所震憾,分别留下了诗篇。康熙帝诗作《巡视运河堤》云:“旧岁阴霾胜,优勤亿兆难。析津通鹊渚,形势接桑乾。物理常求治,朝堂亦自安。运堤久未整,岸堰最宜完。夹道黎民悦,沿河老幼欢。云客随豹尾,暑气拥仙銮。九酬贤人泊,三浆龙凤团。匡床搜典诰,流水奏幽兰。身罹遏前驾,渔歌进小滩。去回四百里,舟次五云端。”乾隆三十年(公元1765年),乾隆帝喜作《舟次杂吟》:“卫水西来挟浊漳,汇川北往色微黄。更无关键资宣蓄,顺注乘流直进航。几度溯洄复溯游,通漕实籍古人谋。善经理自足轮挽,冒险何须海运筹。”

那时的“大河”,是南北运输的主要通道,一年四季帆樯林立,舟楫来往,大批的煤炭、木材、粮食及各种生活用品在此通过。同时,本地烧制的优质砖在这里装船,运至北京,用以修建皇宫和寝陵。乾隆年间,尖冢京卫空心面又被指定为“贡品”,故乡临西流传至今有“一京、二卫、三尖冢”之说。这是“大河”之水与故乡临西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共同凝铸的一种厚重,浸透着“大河”深不可测的地域文化韵涵。

1970年12月25日,为尽报效祖国之责,我当兵离开了故乡临西,离开了“大河”。一晃,客居异乡已54载,这么多年来,我一直深深地牵念着故乡临西,对故乡的那条“大河”,更怀有一种特殊的依恋之情。但凡回家,一有空闲,我就会徘徊在先锋桥上、河堤两岸,纵情欣赏“大河”的容颜。尽管因水位下降,航运中断,成为季节性河流,有些河道已裸露出干涸的河床,那些仅存的波光粼粼的河水上穿梭的船舶已不见了踪影,但“大河”为故乡临西积淀的深厚历史文化底蕴,却成为一条流动的历史,鲜活的记忆,载入史册。

手扶着大桥栏杆,漫步于“大河”堤岸,我依然仿佛听到了那些光着黝黑发亮的脊背,弯腰低头吃力拉绳的纤夫们,唉嘿唉嘿的号子声,那清清的“大河”水,依然在我的心底流淌、流淌……

如果说,故乡临西的神秘和历史,仅能从“大河”和位于“大河”东岸的舍利塔可略见一斑的话,就整个而言,这里依旧是一块未曾开垦的“处女地”。也许,这正是故乡临西的奥妙和潜力之所在。这里地势平坦,气候温和,四季分明,特产丰富,地美、水美、人更美!

故乡临西,受着“大河”的孕育和滋养,人杰地灵,仁人志

士,世代辈出。

在古代,有元朝初年,跟随元世祖忽必烈南征北战、屡立奇功,为元朝平定中原打下基础的兵马大元帅路通。据《路侯兵马大元帅自家基地舍于佛门碑文》记载:“路通少有奇志、兵法娴熟、武艺超群、尤为勇敢、且善骑射。在抗击金人的战斗中屡立战功,被元世祖忽必烈封为兵马大元帅之职,同时封侯。晚年的他,急流勇退,回乡隐居,在家乡,他与净土寺(又名下堡寺,明清临清河西岸八大名寺之一,规模最大,影响力最大,遗址在今临西下堡寺村西南)大和尚贾法宗谈禅,深有所悟,乃皈依佛门,并发起重修了净土寺。卒葬净土寺西南。为真定府路氏共祖。”

有明神宗时,为保护暴动州民挺身而出,一人担过,自认是抗税首领而从容就义,掩护了抗税群众的王朝佐。他被杀害后,临清知府李世登抚恤其母妻,临清人民为他建立祠堂。清道光年间,临清市民又捐款重修烈士祠堂,并立碑纪念。现石碑尚存。

有清朝初年,一生戎马,累著战绩,受到康熙帝高度评价的著名将领孙维统。他祖籍临西县下堡寺镇孙楼村,20岁身入行伍,戎马一生,战功卓著,为清初时期的统一和安定做出了重要贡献。康熙二十四年(公元1686年),他在剿海寇周云龙战事中,因中风染病去世,坟茔位于今临西县卫西干渠大堤之中。2014年8月15日,临西县文物工作者,在做文物调查时,在孙楼村一农户家中发现康熙巨幅圣旨。这道圣旨,是顺治十八年(公元1661年)正月初九,康熙登基时,依惯例嘉奖功臣,颁给时任“河南抚标都司佥书管右营游击事”孙维统的三轴诰命之一。这道圣旨,虽历经353年的时间,仍然保存完好,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历史事件,对于清朝的军事、吏制研究和考证提供了史料佐证,具有很高的史学和文化研究价值。

在近代,有抗日战争时期,率部与日军作战,不幸在前线作战中壮烈牺牲的张自忠。他时任第五战区右翼集团军兼第三十三集团军总司令,中国国民党上将衔陆军中将,追授二级上将衔,著名抗日将领、民族英雄。1937年至1940年,他先后参与临沂向城战斗、徐州会战、武汉会战、随枣会战与枣宜会战等。1940年,他在襄阳与日军战斗中,不幸牺牲。新中国成立后,中国人民政府追认他为革命烈士;2009年,他被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2014年9月,他名列第一批3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2018年夏,我专程跨过“大河”,来到临清“张自忠将军纪念馆”进行瞻仰缅怀,他那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催人泪下,令人崇仰!

在当代,有从一个普通的农村姑娘,逐步成长为我国著名劳动模范、建国后第一位女省委书记吕玉兰。她的一生,犹如一颗璀璨的明星,虽然短暂,但其光芒永远照耀着新中国的大地。2019年,为隆重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学习英雄事迹、弘扬奋斗精神、培育时代新人,中央宣传部、中央组织部、中央统战部、中央和国家机关工委、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教育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国务院国资委、中央军委政治工作部决定,授予她“最美奋斗者”称号,令临西人为之骄傲!故乡临西,是玉兰精神的发源地。我撰写的散文《怀念吕玉兰》,刊发《山西日报》《生活晨报》《邢台日报》《临汾日报》;我撰写的散文《永恒的丰碑》,荣获河南省第二届苏门山杯征文一等奖;我撰写的散文《圣洁的玉兰花》,发布《中国作家网》、刊发《牛城晚报》、荣获河北省文学艺术联合会、河北省文联系统期刊联盟、《当代人》杂志“歌唱祖国 礼赞英雄”文学征文优秀奖;我撰写的纪实文学《新中国第一位女省委书记的传奇人生》,刊发《北方戏曲传媒》,广泛宣扬了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她是“大河”儿女的圣贤,临西人民的名片。

有以艰苦奋斗、求真务实、励精图治、科学发展精神和豪气,将东留善固打造成为“全国创建文明村镇工作先进单位”的全国劳动模范、东留善固村原党委书记吕廷祥。他退而不休,在建设美丽文明乡村中尽其所能。我撰写的散文《感佩吕廷祥》,刊发《中国乡镇企业报》《临汾日报》;我撰写的散文《又到东留善固》,刊发《邢台日报》、荣获《散文选刊》全国征文三等奖,将“大河”文明,定格成永恒的记忆。

有从军数十载,官至正团,退休后又艰苦创业,在故乡临西这样一个古老神奇的地方,孕育生成出中国首座和谐文化宫的王殿明。他致力于家乡新农村建设,经过十几年的努力,带领乡亲把家乡建成了集文化产业、观光旅游、教育基地、生态农村为一体的美丽乡村。

有已故临西县农工部原部长杨遵义,他数年如一日,骑车走遍临西,探查临西古迹,寻查临西掌故,收集临西传说,写出系列论文,出版系列图书,并对耿贵人墓与莲花池的传说、净土寺与元初的兵马大元帅路通之墓、龙潭寺与黑龙潭的传说,以及月洼寺兴衰的考证,皆有独到见解。

有依靠“大河”文化发展起来的“京卫空心面”第12代传人王敬达,他秉承祖传工艺,结合当前科学技术,将其发展成为地方著名的传统特色食品,相继载入《邢台市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河北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在河北地方名吃专项展区获“为河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弘扬与发展做出积极贡献”殊荣;同年,被河北省政府暑期领导小组定为北戴河、河北会堂、太行国宾馆接待用品;2012年,被河北省知名土特产组委会授予“河北省知名土特产”;近两年,“京卫空心面”多次在中央电视台、河北电视台亮相……多年来,我一直关注着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撰写出散文《阅读王敬达》《舌尖上的非遗——京卫手工空心面》,发布《中国作家网》《邢台新传媒》《半壁江原创文学网》《岁月文学论坛》《黄河新闻网》、刊发《山西广播电视报》《邢台日报》《冀南文学报》、载入《共和国杰出艺术家博览》《卫水秋韵》,让浸透着深不可测的“大河”文化内涵的“京卫空心面”,名扬四海。

有打造“中国轴承之乡”美誉的众多企业家,他们从20世纪70年代起步,经过40多年的拼搏奋斗,创新发展,已从“家庭作坊式”的低端制造,迈向智能化生产的中高端模式。产品涵盖轴承领域3000多个型号,销售网络遍布全国大中城市,销往东南亚、欧美等90多个国家和地区,市场份额占全国的十分之一。有人说:“全国每10个轴承中,就有1个产自临西。”此话,并非虚言。在《临西:燕赵明珠 轴承之都》一文中,有这样一段“编者按”:“走在临西县笔直宽阔的阳光大街上,各类轴承的广告在路灯杆上随风飘扬。一进入县城,就能看到‘中国轴承大世界’牌匾,繁忙的人群中,还会夹杂着外国人。在唐宋时期,临西作为京杭大运河的重要码头,成为堪比苏杭的燕赵明珠;现在,‘卖遍全国,走向世界’临西轴承,正在重塑着历史上曾经的辉煌。”这是故乡临西的真实写照。制造变“智”造,小轴承转出大产业,临西轴承成为“大河”岸畔一颗璀璨的“明珠”。

滔滔“大河”,造就了临西古今风流人物。每每忆起这些感人肺腑的人和事,我的心湖深处总会涌动起身为“大河”儿子的光荣感与自豪感,对“大河”更加肃然起敬!

应该称道的是,故乡临西县委、县政府,借京杭大运河“申遗”之机,投资300多万元对“大河”堤岸进行绿化、美化,在提高“大河”防洪能力的同时,也为岸边百姓观光游玩提供了良好环境,成为冀鲁交界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父母在世的时候,不论工作有多忙,我每年都要回家一次,看一看故乡临西“大河”段点点滴滴的变迁,摸一摸“大河”岸边苍劲挺拔的杨柳的皱纹,抚一抚先锋桥斑驳的栏杆。只要回到故乡临西,回到“大河”身边,我就感觉到找回了久别的温罄;享受“大河”的滋养,我就能够体会到故土的亲切。清澈的“大河”水,宽阔的“大河”堤,粗犷而朴素的乡音,纯粹而真挚的乡情,无一不令我感动和陶醉!

在回家的时日里,我常常会在早晨,会在黄昏,或站在“大河”的绿树下,或信步于“大河”的堤岸上,默默地沉思、遐想。日出日落,叶绿叶黄,我痴痴地算计着下一次再见“大河”的归家之期。

如今,父母均已去世多年。有人说,父母走了,客居异乡的儿女就会变成断线的风筝,故乡也会变得遥远而模糊起来。此言,既不准确,也不全面。兴许有人会是这样,我却不然。我常常会在夜里梦见“大河”,会在梦里回归故乡临西。每当想起“大河”,想起故乡临西,想起父母的时候,心中总有无穷无尽的惆怅和思念。就算万事缠身,我也从来不忘经常打电话了解“大河”和故乡临西的情况。只要听到“大河”和故乡临西点滴变化的消息,我总是激动万分。

十一

人至老年的边缘,思念“大河”和故乡临西的心情尤其浓郁,尤其迫切,尤其强烈,尤其深长。

2013年3月,我退休之后,每年都要和老伴儿回到“大河”西岸的故乡临西,住上几个月的时间。

盛夏时节,尽管天气既炎热又潮湿,加上蚊叮虫咬,却依然未能减弱我对“大河”的深情;尽管农村的生活单调乏味,我却觉得充满温馨和幸福。我常想,漫长岁月和千里山路,怎能阻隔一个赤子浓浓的乡思?!怎能切断与“大河”连接的纽带?!怎能淡化对“大河”深厚的情感?!

归来的日子里,每每夜深人静,我都会思念“大河”、思念故乡临西、思念故去的父母。“日有所思,夜有所梦。”许是思念太深的缘故,我总是在梦中走近“大河”,拥抱“大河”,心醉故乡。真个是“大河在梦里,夜夜思故乡”啊!

有句古话说得好:“树高千丈,叶落归根”。我和老伴儿已作好打算,就是百年之后,也要回归“大河”西岸的故乡临西,与那条河流和那片黄土融为一体。从山西临汾至河北临西,不远也不近,480多公里。可无论山有多高,路有多长,遮不住、隔不断的始终是我心中那缕对“大河”、对故乡临西浓浓的牵挂之情!

十二

曾记得,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倪玉平,在“人文清华讲坛”上如是说:“大运河集中地体现了中华文明突出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的特性。这条大运河不会停留于文字和史料记载中,它是流动的、鲜活的,是奔腾不息的国家记忆、民族记忆。”

流经故乡临西的“大河”,伴随着国家记忆、民族记忆,早已镌刻进我灵魂的最深处,烙下永不磨灭的印记……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