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如歌,万物齐吟。在这个温馨美好的时节里,我收到同乡李桂林的文集《退休闲笔》打印稿。这是他唱给人生最美“第二春”的歌,令我深为感动。他知道,我整日忙碌,少有闲暇,便叮嘱说,闲时翻翻,有啥不妥,提出建议。遵照嘱托,翻阅之后,我提出6点建议,他“照单全收”,却始终没好意思开口让写序。
一日晨起,我发现李桂林在朋友圈里晒出了文集《退休闲笔》打印稿,还在下面写了这样的文字:“哎!麻雀虽小,五脏俱全,按说还应该有个《序》,也不知哪位老师愿给长脸!”看到此言,我心中暗想,他的故乡威县与我的故乡临西靠近,他姥姥家彭子固村与我岳父家赵子固村邻接,他是我在临汾工作生活为数不多的真正同乡。俗话说:“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出门在外,同乡最亲。想至此,我即刻给他打去语音电话说:“老弟,如果你的书想要有个序,我来给你写吧!”他非常高兴地说:“太感谢了,我心里一直想着,你最了解我,你写最合适,只是知道你太忙,眼睛又不好,不好意思开口啊!”说实话,他要出书,作为同乡,我哪能袖手旁观呢?!
2012年8月,李桂林曾出版散文集《警余闲笔》,与这本文集《退休闲笔》,真正形成了姊妹篇。我以为,所谓“闲笔”,并非冗余笔墨,而是如金圣叹评《水浒》所言:“于极忙处偏要夹叙他事,极闲处偏要穿插紧事。”“闲笔”不闲抒情怀,这一文集中的70篇作品,较好地展示了他文学创作中叙事性元素的抒情张力。单就抒情而言,“闲笔”实为“情感蓄水池”,真挚、朴实、浓烈、丰富、充沛。他收入文集的文章,体裁多样化,有散文、随笔、小说、诗歌;内容多元化,有美食、医学、佛事、宠物;领域多角化,有历史、现实、健康、阅读。这些多层维度,构建成文字抒情的个性“密码”,其本质是在情感真实性与文学趣味性之间,寻找到平衡点的一种策略和智慧。
南北朝作家刘义庆创作的《世说新语·方正》中有句:“窥一斑而见全豹,观滴水可知沧海。”只须看一看李桂林文集中的题目,其创作主旨便可了然于胸。《忆初心,话警事》是真实的从警自述、《寻求有趣人生》是生活模式的期盼向往、《海南赏桩》是畅谈闲适人生、《走好平凡脚下路》是人生达观的态度、《退休,也须把心寄放》是丰富内心的选择、《草根代表拙中见智》是处人处事哲学谈、《生当人杰死亦鬼雄》是人无完人的阐释、《什么年龄干什么事》是人生的彻悟、《忆当年,送子参军》是家国情怀、《逛早市》是随遇而安、《装修的烦恼》是生活体认、《修理破烂儿之趣》是传统美德、《我的业余点滴》是点滴美好的珍惜与记录、《践行中医又一招儿》是弘扬中医文化、《养猫想狗》是爱心符号……
据我所知,李桂林的爱好和乐趣是广泛的,写作、玩桩、喝茶、散步、聊天、养猫……我觉得,这些均是一种特别雅致的爱好和乐趣,绿色环保,有益于身心健康!人老了就是要有点爱好和乐趣,他的爱好和乐趣告诉我们,迈入老年的门槛,无论年龄多大,都应该积极寻找并享受生活中的乐趣。通过培养爱好和乐趣、参与社交活动、学习新知识或享受自然美景等方式,才能够保持身心健康、增强社交联系,并提升生活质量。人各有志,退休之人,更是爱好不同,乐趣不同,但各有千秋,只要是有益于身心健康,无损于社会的爱好和乐趣,都是值得肯定和倡导的!
《退休闲笔》通过文字与情感的双重表达,展现出李桂林“退而不休、精神自足”的生活态度。他的《自画像》(外二首)中,共有3首诗。《童趣》诗云:“散步归来慢品茶, 阳台盆木任蟠扎。世人问我何所趣, 犹似玩童学种瓜。”《自画像》诗云:“稀里糊涂六七十,今朝最是赋闲时。随心所欲何所欲?弄木涂鸦觅小诗。”《咏凤凰木》诗云:“野生南海未知冬,琼晋迁徙水陆空。百炼千锤经两载,凤凰涅槃又重生。”诗小意境大,将他退休后的生活态度,挥洒得淋漓尽致。我很欣赏他以菜市场的喧闹与公园的静谧为双镜的生活记录,既捕捉了人间烟火气,也注入了个人的乐趣。这是他烟火日常的诗意重构。他对平凡生活中细节的珍视与捕捉,体现了退休后从“追逐目标”到“体味过程”的转变,较好地完成了自我重塑的生命自觉。文集中对过往职场生涯的回望,对新身份的主动建构,均是他骄傲和自豪的理由。因为他没有辜负时光,没有辜负自己。在职时,牢记嘱托,感恩奋进,圆满完成各项任务;退休后,不忘初心,发挥余热,把退休生活过得风生水起、有滋有味。他正是以自己的爱好和乐趣,重塑了生活节奏,昭示了一个硬道理:退休不是落幕,而是站在生命的另一个高度。
《退休闲笔》彰显出一种融合“文学境界、生命智慧与精神超越”的人生境界。这种境界,既不是避世的清高,也不是执念的坚守,而是历经岁月沉淀后对生命本质的深刻领悟。李桂林坦然地说:“退休乃人生旅途的十字路口,也是人生的驿站。”他退休后,仍以脚步丈量祖国大地,以手中的笔定格美好记忆。文集中对文学创作的坚持、对日常诗意的捕捉、对世间万物的感悟,印证了他“文学不是职业,而是生命呼吸方式”的认知。这种境界与季羡林所言“烤着生命之火取暖”异曲同工。事实确实如此,文学就是贯通物质与精神的桥梁,可使退休后的时光不再无聊和寂寞。他在《群聊的乐趣》中说:“还是网络和现代通讯了得,进一步拓展和兑现了以文会友的现代含义,也会使你的生活圈子不断扩展,进而提升自已的生活品质。”把握时代脉搏,与时俱进,研当时之学,研当世之学,是提升人生境界的有效方法。他在《与世间万物共生》中说:“在我们这个地球村的美好家园里,决不能只留下我们人类自已孤独地生活,我们要与自然环境和谐相处,与一山一水、一鸟一兔、一草一木、一事一物和谐相处,不断促进人类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促进人与自然的平衡与健康,让我们的地球家园更加美丽。”其中透露出的“精神寄托”,是对世事的参透,道出了最好的人生境界,弥足珍贵!他以“闲笔”为名,实则践行着“老而常新”的信念,将退休视为“站在更高维度观照生命”的良好契机。这种人生境界,超越了《心安即是归处》中“不争不屑”的淡泊。他在《不负光阴才是高人》中说:“我们每人都有一张人生的头等舱船票,如果放弃了这张船票,错过了体验人生的各种机会,便是背负了光阴——不负光阴才是高人!”这样的人生境界,为老龄化社会提供了一种“积极衰老”的范式。
《退休闲笔》通过生活实践与精神探索的融合,倡导了一种“全维健康”的理念。这一理念,超越了传统“无病即健康”的单一认知,呼应了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生理、心理、社会适应”三位一体的健康定义。文集中将文学创作与自然观察,作为健康生活方式的核心载体,实现了身与心同步滋养。他在《夹缝人生》中说:“当下的感觉是,在有生之年要力求健康快乐。”他在《冬去春来话中医》中说:“祝福亲朋好友,能够顺应天地规律,活出健康与幸福。”他在《人与草木有一比》中说:“在大自然面前,人与草木万物并无高低贵贱之分,活着才是硬道理,健康快乐才是真正的赢家。”他在《学点儿中医也不赖》中说:“只要顺应四时的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自然规律科学养生,活到天年不是梦。”把这些认知凝聚成文,打破了退休即“脱离社会”的刻板印象,通过文学交流、参与中医学习、记录健康点滴等行为,重构了全新的健康理念。这种主动融入社会、注重自身健康的姿态,倡导了老龄化社会,健康第一的理念。他笔下的花草树木、鸟兽虫鱼,不仅是美学意象,更暗含着生态健康观。文集中的健康理念,本质上是以“创造性活动”为枢纽,串联起生理机能维护、心理压力疏解、社会价值延续,以及生态关系重建的多维健康网络。这种理念,既是对健康标准的个性化实践,也是对“主动健康”方式提供了文学注脚。退休不是健康的终点,而是通过文学与自然的双重滋养,走向更丰盈的生命状态。
赏读完毕《退休闲笔》,我仿佛在一条河流中荡漾,一路领略两岸郁郁葱葱的风光,大有猿声深啼、波上泛舟的愉悦……
是为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