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春三月的一天上午,至交契友、安泽县关工委主任、安泽县政协原主席王孝恩,给我送来新出版的文集《绿色的丰碑》。手捧书籍,我瞬间被封面上象征蓬勃生命力量的葱绿所陶醉,心中涌动着一种“燕语莺啼惊窗外,一片春绿入眼来”的惬意。
翻开文集,更有一股油墨清香扑鼻而来,令我意醉神迷。这本文集,主要分为“缅怀追忆篇”“传承赓续篇”“诗词联赋篇”3辑,163篇作品、18万字、331个页码。《序言》前,配有周恩来总理亲笔签署的“国务院奖状”,郑子明工作、生活、领奖、考察,以及植树造林场景的黑白照片,郑子明编著的书籍书影,获得的奖牌、证书、“功德碑”,临汾市原副市长高清亮的题词:“绿荫盖太岳,勿忘奠基人。”《后记》后,配有“精神延续:传承纪念”彩色照片9张。可谓是图文并茂,内容丰富,具有很强的视角冲击力。
编写这本文集的最初动因,是为进一步挖掘郑子明造林事迹,丰富提升安泽县造林精神内涵,讲好安泽造林故事。这件书事,于2023年10月9日启动,由安泽县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安泽县文学艺术联合会牵头,向全市作家、诗人,部分教师、学生发出《邀请函》。由此,一场轰轰烈烈的座谈、采风、撰写活动拉开了序幕。备受各界人士关注的这本文集,历时1年零5个月,终于出版了。王孝恩在《序言》中说:“《绿色的丰碑》一书所收文章作者,上有80多岁的耄耋老人,下有十一、二岁的稚嫩少年。有的是郑子明县长的同事、部下或他的亲属子女,有的亲眼目睹过他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有的亲耳铃听过他的报告、讲话和教诲,也有的是通过父辈的讲述、朋友的介绍或文章的记述而了解的。”关于文集的出版主旨,王孝恩如是说:“‘以书载志,以文育人。’安泽县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和县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为了落实习近平总书记‘两山理念’为基石的生态文明思想,同时纪念和缅怀中共安泽县委原代理书记、政府原县长郑子明同志带领干部群众植树造林、改善生态、造福百姓的功绩,并对青少年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秉承先辈造林精神,在郑子明同志诞辰110周年之际,编写了《绿色的丰碑》一书。”这是一件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情。
在广袤的华夏大地,生态振兴的征程从未停歇,有志者一直都在荒山秃岭与清山绿水间,寻找文明发展的根系。文集中所赞颂的主人公郑子明,就是这样一位有志者。1958年12月,43岁的他,走马上任为安泽县县长。当时的安泽县,地广人稀、沟壑纵横、交通不便、草木荒芜、地方病频发、经济条件十分薄弱。上任伊始,为改变这方土地的穷苦面貌,他二话没说,走乡串户,爬山越岭,调查研究。当他登上大豁子山时,展望眼前,十分荒凉,“白癜疯”般的荒坡,“秃子头”似的荒山,晃得他眼睛湿润。山上虽有一些零星树木,也连不成片,看不上眼。走进大山深处的村落,几间简陋的茅草、瓦屋,冒出几缕炊烟,飘得他心在抖动,顿时泛起一缕苦涩之情。只有偶尔看到一块生机勃勃的绿洲时,他的情绪才会不由自主地激动起来。于是,他下定决心,不论再苦再难,也要改变这种状况。他带领政府一班人,科学谋划、大胆决策,提出了绿化荒山和栽种核桃的号召。他在大豁子破天荒地成立了造林点(后建立专业林业站),以乡镇为单位组织大兵团作战。此后的12年里,他身先士卒、身体力行,同全县人民一起,坚持一年两季,大规模植树造林,并成立了国营林场,实行了专业化管理,使昔日的荒山秃岭变成了今天的绿色林海,从而使安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赢得了人们的褒奖。中共安泽县委、安泽县人民政府,于1991年在草峪岭立了一座“功德碑”,以感念他做出的巨大贡献,立下的不朽功绩,成为后人激励自己的偶像。我以为,他植树造林,绿化荒山的壮举,就是履行对生命救赎的责任和使命。这种救赎,可歌可泣!
缘于对郑子明的真诚敬仰和深情缅怀,作家、诗人、教师、学生,积极响应邀请,纷纷前往安泽,实地采访、探寻、感悟。归来后,废寝忘食,勤奋专心,激情写作,一篇篇饱蘸笔墨抒情怀的散文、诗歌、联赋、干板腔,新鲜出炉。作品相继在《中国作家网》《瞭望中国新媒体》《今日头条》《搜狐号》《网易号》《百家号》《知乎号》《顶端文学》《360个人图书馆》《文艺精粹》《中国林业试刊》《中国林业报》《河南文学》《运河》《临汾日报》《临汾云》《岳阳文艺》等平台、网站、杂志、报纸刊发。一时间,郑子明的事迹成为街头巷尾热议的话题,名字成为“当代愚公”的代名词。大家的心血没有白费、汗水没有白流、辛苦没有白吃,激情谱写出这部波澜壮阔的绿色史诗。从文集目录中,我看到,安泽县作者居多,另有林业部、林业厅、山西日报社、临汾市、尧都区、襄汾县、曲沃县、蒲县等国家、省、市、县的在职和退休人员,其层次之高、范围之广、力度之大、进展之速、战果之巨,实为安泽县出书历史所未有。
这部激情谱写的绿色史诗,设计精美,结构严谨,气势恢弘,笔墨凝重,充满意境,记录了人类与自然最惊心动魄的博弈。我在精心拜读的过程中,彻悟了一个硬道理:真正的丰碑不是在典籍里,而是矗立在人们的心中。正如俗话所说:“金碑,银碑,不如老百姓的口碑。”作为一部以自然环境、生态保护和社会发展为主题的绿色史诗性文集,有着多
维度的内涵和价值。
作家、诗人、教师、学生,书写歌颂郑子明绿化篇章的“激情”,缘于对大自然伤痕的切肤之痛,更缘于直面现实的真诚和勇气。他们以深沉的家国情怀,满怀激情地将痛感转化成为修复生态文明鼓与呼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形成“向上而生、向善而行、向美而为”的巨大动力。故而,他们辛勤耕耘,不懈奋进,创作出一篇篇精品力作,造就了时代文学的繁荣。
当初,我是第一个去安泽县实地采访的作家,用了4天时间,写出7000字的散文《满目叠翠忆斯人》。随后,我又写出一组七言诗《丰碑与青山相伴——写给已故“全国林业劳动模范”郑子明》:
一
峥嵘岁月半生寒,不二忠心坚似磐。
情系家国怀大志,风骚独领敢争先。
二
昔年地广少人烟,秃岭荒山凶似顽。
帷幄运筹基调定,同心勠力展宏篇。
三
开来继往最情牵,植树造林不等闲。
锨镐精神传后世,敢叫旧貌换新颜。
四
露宿风餐年复年,纵横沟壑作金笺。
丹心妙手洒祥瑞,图治励精灿九天。
五
风尘仆仆神怡然,勇于担当挑重担。
求新思变破逆境,殚精竭虑谋发展。
六
两袖清风行世间,一身傲骨对苍天。
高标正气扬三晋,叠翠层峦旌俊贤。
七
笃行不怠谱新篇,安泽扎根十二年。
为政慎勤民意顺,喝叫沧海变桑田。
八
功德名碑竖岭巅,青松岭上树巍然。
擎天撼地铭风骨,不朽丰功留世间。
九
水秀山清天亦蓝,荀乡景色多惊叹。
坦途铺就富民路,安泽明朝更好看。
十
淡泊名利敢争先,从政为官几度迁。
奋斗终生吟雅韵,唯留正气在人间。
在采写的过程中,我始终保持着一种向上、向善、向美的“激情”,切实把郑子明的绿色理念、奉献精神和不朽功绩,紧紧地与自己的情感链接在一起,凸显了真情、真心、真意、真功。林业部工程师杨正平的《热心林业的好干部郑子明》,以一个老相识的视角,同样通过“激情”挥洒,将郑子明风起云涌年代的悲惨遭遇、获得“解放”后的踔厉奋发、植树造林的脚踏实地、酷暑严寒的无所畏惧,书写得实实在在,触动心灵。郑子明孙女李朝红的《我的爷爷》,从生平简介方位切入,对其“狠抓生态文明建设,造福山区百姓”“廉洁奉公,一心为民”“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感人事迹,作了细腻生动而又饱含深情的描写。安泽县文学艺术联合会主席陈伟芳的《高举绿色接力棒,共绘生态新蓝图》,把郑子明承上启下“植根绿色理念,咬定青山不放松”“传承绿色接力,一任接着一任干”“赓续绿色精神,谱写生态新篇章”的光辉业绩,不朽功勋,描写的有血有肉,生动逼真,呼之欲出。安泽县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宋素琴的《森林之歌》《郑子明与树木的故事》,以25个页码的篇幅,激情四溢地把郑子明的动人事迹,挥洒得淋漓尽致。安泽县作家协会主席李海生的《青山不老》,以29个页码的篇幅,把“郑子明用一生践行了一名共产党员的初心和使命,他以坚定的理想信念坚守初心、以真摯的人民情不滋养初心、以‘孺子牛’精神担当时代使命,实现了入党时的诺,让人民过上好日子”的崇高品格,展现在广大读者面前。“青山不老,绿水长存。”是对郑子明永恒的纪念和深切的缅怀!作为在安泽县工作生活23年的“老安泽”、临汾市农业局退休干部李建民,更是怀着感恩之心,书写出168行的《林业功臣郑子明》“干板腔”,以此独特的形式,来宣扬郑子明的绿化理念和先进事迹。通篇情感饱满,生动活泼,清新俊逸,风趣幽默,脍炙人口,余音绕梁,意境深远,充满着震撼力和感染力。我所熟悉的老朋友翟耀文、任和畅、张吉平,新朋友左元龙、贾双印、张惠民等,均是临汾乃至山西的资深诗人,古诗词信手拈来皆上品。他们笔下的古诗词,或一往情深、或气势恢宏、或激情热烈、或意境幽雅、或直抒胸臆、或一语双关,均以不同凡响的魅力吸引着我去品味、去体会、去认知,大有一种“润德树人,修身致远”的感悟。左元龙的长篇现代抒情诗歌《深情的呼唤——为全国林业功臣郑子明先生而歌》,6个部分、360行、3180字,真的是洋洋洒洒,荡气回肠,情景交融,言近旨远,感天动地。阅读这首长诗,给我的是一种“语绝而意不绝”“言尽而意无穷”的美妙享受,指引我走进一个雄深雅健、意韵悠长的情感世界,去领略精深敏捷的思虑与殷切坦荡的情怀!透过这首长诗,一位“当代公仆、绿化英雄”的形象,瞬间在我面前高大起来。选调生柏惠康、吴哲宇、潘旭,大学生村官王越,学生窦婷美、于兀童、张馨予、刘书奇、高鑫湲、孟煜茹、王煜鑫、聂莉文、徐仕棣韩乙赫等人的作品,让我欣喜地看到,年轻一代踏着时代的节拍,雄赳赳、气昂昂地走来。他们可是“赓续精神血脉、传承绿色基因”,让“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万古长青”的后来人啊!我非常赞同王孝恩的话:“书中摘录的部分青少年的文章,是在祖辈传说和书本故事中了解郑子明爷爷的造林精神和英雄事迹的,他们写的文章虽篇幅短小、内容浅显,但感情真摯,郑爷爷和老一辈植树人的奋斗精神,在他们幼小的心灵深处播下了继承先辈遗志、发奋学习、立志成才的种子,这也是我们编写这本书的主要目的之一。”从这个方面来讲,这本文集更加具有具象式转化、沉浸式培养、入心式教育、情感式认同的可贵价值和意义!
激情谱写绿色史诗,不仅是对过往生态成就的礼赞,更是对“共建生态文明、共享绿色未来”的深情呼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