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冀南大地一隅,有一所红旗学校,静静地坐落在冀鲁交界处的卫运河西岸大堤脚下,见证着岁月的流转,培育着一代又一代的学子。这所学校,就是河北省临西县第二中学,一个助力梦想扬帆起航的摇篮。
临西二中,是一所历史悠久的公立中学,始建于1951年,前身为山东省临清市第二中学。1958年,开始增设高中班,至1961年,学校发展成为一所高中6个班级、初中12个班级规模的完全中学。1965年,因区划变迁划归河北省临西县,学校定名为“临西县中学”。1975年,学校更名为“临西县第二中学”。学校占地约130余亩,校舍建筑面积达1.2万平方米,学子的学习和生活空间宽敞舒适。学校教学设备完善,拥有省教委首批验收达标的理、化、生各科实验室,以及语音室、电化教学系统等现代化的教学设施。图书馆、阅览室藏书丰富,为学子提供了良好的阅读和学习环境。我曾经为学校图书馆捐赠自传体散文集《跟往事干杯》5本,价值700余元,为家乡教育事业发展添砖加瓦。此外,学校还设有德育教育室、音乐教室、美术教室、大礼堂等设施,满足了学子全面发展的需求。学校拥有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以严谨的教学态度、丰富的教学经验和无私的奉献精神,为学子的成长和发展倾注了大量心血。
早在20世纪60年代,学校就被确定为山东省和聊城地区的重点中学。1959年,学校因在“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方面取得显著成效,被山东省聊城地区命名为教育战线“六红基地”(政治思想红、教育质量红、勤工俭学红、文体活动红、培养学生干部红、环境美化红)。1960年,学校被评为“全国教育先进单位”。山东省电影制片厂为此拍摄了名为《一所红旗学校》的专题片,在全省播放,引起广泛关注。多年来,学校始终坚持“德育为首,教学为中心”的办学指导思想,注重学子全面发展。学校的教学质量逐年提高,培养了大量优秀的毕业生。许多学子以优异的成绩升入名牌大学,有的毕业后出国深造,在各自的领域取得了显著成就。划归河北省后,学校仍为省、市重点中学之一,相继获得“河北省体育传统项目学校”“邢台市素质教育先进学校”“教学管理先进学校”“安全文明先进单位”等殊荣。
临西二中格外注重校园文化建设,形成了“勤奋、严谨、奉献、创新”的优良校风。学校积极开展各种文体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丰富了学子的课余生活,提高了学子的综合素质。同时,学校还注重培养学子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鼓励学子积极参与各种学科竞赛和科技创新活动,取得了优异成绩。
披着四月温柔的春风,我在冀南文学社、临西县作家协会同仁和学校领导的陪同下,第二次走进临西二中的校园。大家呈一字形漫步在宽阔的校道上,我心中涌动着无尽的感慨与温情。微微吹拂的春风,如同一位睿智的画家,用细腻丰盈的笔触,在校园的每一个角落勾勒出一幅幅生机勃勃的画卷。我们在教学楼前合影留念后,便满怀期待地走进校史馆。入口处的一副楹联令人瞩目:“依运水钟灵,往岁辉煌凝史册;承红旗毓秀,今朝气象耀庠园。”作为学校重要文化场所的校史馆,承载着记录学校历史、传承创新精神、弘扬教学理念、张扬生命韧性的重任。校史馆设计精美,布局合理,通过文字、图片、实物等多种形式,生动地展现了建校以来的发展历程和辉煌成就。从学校的历史沿革中,我清晰地了解到从初创到壮大的全过程。这里展览的各个历史时期取得的教学成果和荣誉奖项,不仅是学校实力的体现,也是师生共同努力的结果。校友风采版块介绍的优秀校友事迹和成就,让我感动与敬仰。他们用自己的努力和才华,为社会做出了重要贡献,也为母校赢得了荣誉。校园文化、办学理念和特色活动展示,让我更加深入地了解到学校的精神内涵和独特魅力。馆内收藏着大量具有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的实物和档案,是学校历史的见证,更是珍贵的文化遗产。于我看来,校史馆的功用不容小觑,既让师生深入地了解学校的过去和现在,增强其归属感和自豪感,又激励着师生珍惜时光、努力学习、追求卓越。同时,还成为学校与外界进行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有效增强学校的社会影响力和知名度。这里就是一个充满历史和文化底蕴的场所,见证了学校的辉煌历程,也承载着未来的希望与梦想。真个是“二中校史承载青春风华,万千学子共筑教育传奇。”在同仁们的再三鼓动下,本来写字丑陋的我,也只好赶着鸭子上架,在留言簿上写下了“风采名校,魅力无限”的语句。撂下笔的刹那,有一种想成为临西二中学子的渴望袭上我的心头。
走出校史馆,穿过教学楼,我们信步在两条别具特色的道路——长征路和党史路。这里不仅是校园内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更是学校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传承红色基因的重要载体。全国优秀教师、全国优秀语文教师、临西二中退休教师陈宝贵,边走边绘声绘色地讲述着学校的前世今生。从路两边的标志牌上,我了解到,长征路,顾名思义,是以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历程为主题打造的一条文化长廊。这条路上,通过一系列的雕塑、壁画、展板等形式,生动再现了红军长征途中的艰苦卓绝和英勇无畏,蕴含着丰富的历史内涵和教育意义。师生在课间或课后漫步在这条路上,可以深刻感受红军长征的艰辛与伟大,切实体悟革命先烈的崇高意志,从而激发爱国热情和奋斗精神。党史路与长征路相呼应,是以中国共产党发展历程为主题打造的一条文化长廊。这条路上,通过详细的文字介绍、珍贵的历史照片和实物展示,全面展现了中国共产党从诞生到壮大的光辉历程。师生在走过党史路时,可以系统地了解党的历史,深刻认识到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中的领导核心作用。党史路上的内容丰富多彩,既包括党的重大历史事件和决策,也涵盖了党的优秀党员和先进事迹,有助于师生深刻感受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从而更加坚定自己的信仰和追求。依我看,这两条看似简单的路,其意义与价值是不可估量的。它不仅美化了校园环境,提升了学校的文化品位,更重要的是,为师生提供了一个近距离接触历史、了解党史的平台,为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时代新人提供了有力支撑。学校历届领导的良苦用心,由此可见一斑,令我击掌称绝!
校园里,处处洋溢着春天的气息。尤其是路边那令人心旷神怡的景致——紫藤架,深深地吸引着我的目光,它以一种静谧而优雅的方式存在着。只见藤蔓紧紧缠绕在架子上,一朵朵紫色花儿怒放着簇拥在一起,恰似一条条紫色的瀑布,奔流涌动,形成一片浓密的紫色屏障。花色深浅不一,从淡紫到深紫,层次分明,美不胜收。每一朵花都小巧精致,花瓣柔软而细腻,恰似被精心雕琢的艺术品。风儿吹过,花串在风中轻轻地摇曳,好像一串串美丽的风铃,那散发出的阵阵清香,更是令我陶醉其中。紫藤架下的空间,是学子课间休息和交流的绝佳场所。我想象着,他们或坐或立,或谈笑风生,或静静阅读,享受着紫藤花带来的宁静与美好的怡然自得。在这里,可以暂时忘却学习的压力,放松身心,感受大自然的魅力。紫藤架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见证了无数学子的成长与变化,承载着他们的欢笑与泪水。看到花开满枝,闻到扑鼻香气,我蓦地想起了临汾广电网络中心院内的那株株紫藤。我的办公室被紫藤掩映着,每到花开时节,我总是舍不得关闭办公室的窗子,当微风送来一阵阵紫藤花香,当香气在房间里弥散开来,所有的工作疲倦和生活烦恼便被抛到九霄云外。我常常是闻着紫藤花的香气,沉浸在文学创作之中。故而,我对紫藤花情有独钟。摄影师马恩厚见我在紫藤花下不停徘徊,便让我站在紫藤架前留影,把美丽的校园景致定格下来,留作永久的记忆。瞬时,我感到远离了尘嚣的世界,置身于一种宁静而祥和的氛围之中。
恋恋不舍地离开紫藤架,来到一个偌大的广场,东南角挺拔着的一颗粗壮白杨树赫然在目,它如同忠诚的卫士,守护着这座充满活力的校园。临西县散文学会会长梁振波说,当年他在二中读书时,校园里曾经矗立着许多挺拔的白杨树,它们如同一片绿色的海洋,为校园增添了无尽的生机与活力。然而,岁月流转,时光荏苒,如今那片绿色的海洋已不复存在,只剩下这棵坚韧不拔的白杨树护卫着校园、护卫着学子们。他和老同学任太学,见到白杨树,好像见到了老朋友,急忙跑过去手拉手环抱着这棵白杨树合影留念。是啊!这棵粗壮的白杨树,见证了校园的变迁,也承载着无数学子的深情记忆。举目观看,尽管历经风雨,它的树冠依然犹如一把遮天蔽日的大伞,郁郁葱葱,枝繁叶茂;它的树干依然笔直挺拔,从未弯曲,以其顽强的生命力,向世人宣告着希望与坚韧。临西县作家协会副主席时庆田带着浓厚的感情说:“过去,操场上确实有多棵白杨树,学子们经常在树荫下嬉戏、聊天、阅读,享受着青春的欢乐。那个时候,白杨树是校园里的一道亮丽风景线,也是学子心中的一片绿洲,我们对白杨树是有感情的。说感性点,对白杨树有感情,也就是对二中有感情。或许是因为年轮的增长,或许是因为环境的变化,那些曾经陪伴我们成长的白杨树,已成为了记忆中的一道风景。但这棵仅存的白杨树,却更加显得珍贵和独特。它是校园历史的见证者,更是我们这些曾经学子的情感寄托。每当回到校园,我们总会不由自主地走向这棵白杨树,抚摸抚摸它的树干,仰望仰望着它的枝叶,似乎是在与一位老友诉说着心中的思念和感慨。”这样的情愫,我感同身受!这棵白杨树真的已经成为了校园文化的一部分,它代表着坚韧、执着和守望。它告诉我们,无论时光如何流转,无论环境如何变化,都要坚守自己的信念和初心,勇往直前。我在心里默默地说,在未来的日子里,诚愿这棵白杨树能够继续守护这座宁静美丽的校园,去见证更多学子的成长和进步。也诚愿每一位曾经在这里读书和生活过的学子,能够像这棵白杨树一样,坚韧不拔、勇毅前行,在人生道路上书写属于自己的精彩篇章。
午间,临西县作家协会名誉主席胡宝鼎微笑着说:“我这一生,最大的遗憾就是没有考上二中。”他的话吐露出众多学子的心声,表明了二中在学子心中的崇高位置。我知道,他一路走来,经历过诸多坎坷,但心中始终怀揣着梦想与希望,成就了自己的精彩人生,诠释了“踏平坎坷成大道,我命由我不由天”的人生真谛。同行的临西县四中原党支部副书记邓连朝、临西县第一小学卫罗菴分校校长王自强,均是从二中毕业的。他们真诚地说:“这里是一个充满梦想和希望的地方。在这里,每一个学子都怀揣着自己的梦想和希望,或渴望成为科学家、或渴望成为文学家、或渴望成为社会的栋梁之才。是学校为学子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和无限的可能,让大家能够在这里尽情地追逐自己的梦想,用希望点亮未来,成就更好的自己。故而,我们说,这里是梦开始的地方,也是永远的精神家园。”曾经的临西二中学子任太学接过话茬说:“在这里,我们学会了如何面对挫折和困难,学会了如何在逆境中坚持前行。是学校教会了我们坚韧不拔的精神和勇往直前的勇气,让我们在人生的道路上始终保持着一份信心和希望。步入社会后,我们曾经跌倒过、失败过、痛苦过,但正是这些经历让我们更加坚强、更加成熟。每当我们回首往事,感悟人生时,心中就充满了对母校的感激和怀念。母校,永远都是我们心中最温暖、最美好的回忆。”
临西县作家协会秘书长周科章深有感触地说:“作为一所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学校,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确确实实为社会输送了大量的国之栋梁。他们有的成为主政一方的领导,为国家的繁荣富强贡献自己的力量;有的成为科技界的精英,推动着科技的进步和创新;有的成为文化界的名人,传承和弘扬着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这些国之栋梁在各自的领域发光发热,为母校赢得了荣誉,也为国家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在这一点上,县域各界已形成广泛共识。
走出校园,抬头可见绿树掩映下的卫运河大堤,那悠悠流淌的河水,如慈母般温柔地拥抱着临西二中,滋养着校园的每一寸土地,赋予其无尽的灵动与诗意。游子们依恋着这条滋养了校园灵魂的河流,那波光粼粼,诉说着岁月的故事,让游子们的心与之共鸣。我突然觉得,临西二中的魂,如同卫运河中奔腾不息的浪花,蕴含着坚韧不拔的精神与璀璨的智慧之光,滋养着每一位学子的心田,激励着他们勇往直前,追求卓越,让校园处处闪耀着青春与梦想的光芒。
再次回望校园,我心里蓦地涌出这样一句话:“愿每一位学子都能在校园春风的沐浴下茁壮成长,放飞自己的梦想,实现自己的希望!”
临西二中,真乃助力梦想扬帆起航的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