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王友明的头像

王友明

网站用户

散文
202504/24
分享

春风吹醉望运楼

暮春的一天下午,我和老伴儿在族弟王桂祥、弟妹丛玉玲、侄女王建娟的陪同下,驱车前往京杭大运河流经河北后的首个非遗古址——临西县卫运河尖冢码头遗址游览。

   这里正在紧锣密鼓地建筑着一座造型独特,气势宏伟的楼阁,取名为永济闸。闸门正中门楣上的白色方块内,镶嵌的两个黑色大字“永济”被绿色环保网遮掩着,给我一种神秘的感觉。永济闸周围有一道绿色铁丝网围栏,阻断了我们近前观览的脚步。这座永济闸,尽管是新建,却古朴典雅,青砖斑驳间仿佛镌刻着岁月的痕迹,每一砖每一瓦都浸润着历史的沧桑与厚重。飞檐如翼,轻轻翘起,似乎在显现着往昔的风雨与辉煌。顶端的青色瓦片,为这座永济闸平添了几分静谧与幽远。巍峨的永济闸,恰似一位历经沧桑的老者,静静地伫立在那里,用其独有的方式,讲述着一段尘封的往事,让我不禁沉醉于这份古色古香的韵味之中。

   或许有人会问,这座楼阁为何命名为永济闸?门楣上方为何镶嵌“永济”二字?若要弄明白这个问题,请允许我引用一段临西县作家协会原副主席马宗台的文字就了然于胸了:“永济闸——尖冢,在隋唐大运河时期,这里被称为‘永济渠’。由尖冢而北,走今仓上、堤口一线,隋唐大运河的开通使尖冢因河而兴,成为重要的运河码头重镇。唐朝曾在临清古县南部建永济县,尖冢时为永济县白水乡治所。它见证了隋唐大运河‘永济渠’由此向北的流向,以及唐宋漕运的商贸繁荣。元代郭守敬对隋唐大运河进行‘裁弯取直’,尖冢成为‘永济渠’在临西境内改走流向的接点,如今的京杭大运河由此延续。‘闸’是水利工程中用于控制水流的重要设施,‘永济闸’这个名称,不仅蕴含了京杭大运河历史文化中的永济元素,也与临清会通河上的‘头闸口’‘二闸口’在历史文脉上相贯通,彰显了大运河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永济渠与卫运河都是历史上和现今极为重要的水系,它们各自承载着独特的文化和自然价值,同时也相互关联,共同影响着临西乃至更广泛区域的发展。永济渠作为隋唐大运河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临西县境内留下了深刻的印记,成为曾经独特的自然景观和文化符号。故此,楼阁名为“永济闸”,门楣上方最醒目的位置标示“永济”二字,既在意料之内,又在情理之中。

   穿过水泥小广场,踏上右侧新铺设的台阶,来到大堤上,迎面是一座巍然耸立的楼阁。这座楼阁,雕梁画栋间尽显匠心独运,飞檐流瓦中闪耀着古朴的光泽,仿佛一位穿越时空的守护者,静静地诉说着千年的风华与沧桑。楼阁二层的额枋上有一块黑色匾额,上面镌刻着“望运楼”3个金黄色大字。楼体古朴而庄重,犹如穿越了过往的辉煌与风雨而来。微风轻拂脸颊,带来一丝丝爽意,这是大自然的温柔抚慰。

   站在望运楼前,静静地凝视着这座高耸入云的建筑,它那巍峨壮丽的气势,让我不禁感叹人类的智慧和创造力。望运楼正对着一条河流,名为卫运河,系指馆陶县徐万仓汇合后至四女寺枢纽河段,基本为山东、河北两省边界。在交通上,按京杭大运河分段,北接南运河,南接鲁运河。在水系上,属海河流域漳卫南运河的一段。 这是一条蜿蜒性河道,有的河段弯曲类似盘绳,如甲马营河段就有“甲马营, 一盘绳,弯弯曲曲到武城”之说。在1958 年治理前,河道全长213公里,为复式断面,半地上河,建国后大治理,裁弯缩减成175公里。1972年,再一次扩大治理后,河长缩短为157公里,弯曲系数为1.35。 河上段是沟通河南、山东的重要航道,历史上大部分时间都为通航河段。1970年代以后,因水源缺乏始断航。

   当下的河道狭窄,水流细长如丝,蜿蜒曲折地流淌着,宛如一条轻盈的银带,在阳光下闪烁着微光。远远望去,河道显得格外宁静。有几位男性村民,或拿着小网,或拉着红色大塑料盆,走到河中心的深水区悄悄地抓鱼;有几位女性村民,轻手轻脚地走在河边的浅水区,寻找着水面的波动和鱼儿的踪迹;有几个孩子边看着抓鱼的大人们,边跳跃着跑来跑去,一阵阵欢声笑语不时隐约传进耳朵。河流北岸的堤坝上,铺设的是一条水泥公路,宽阔平坦,连接着远方。公路两侧挺立着高耸入云的白杨树,就像是忠诚的卫士,守护着这条蜿蜒的道路,也为过往的行人带来一抹清新的绿意。白杨树的树干笔直粗壮,树皮上布满了岁月的痕迹,却依然坚韧不拔。枝叶茂密,随风轻摆,仿佛在低声讲述着季节的更迭和时间的流转。阳光透过枝叶的缝隙,洒下斑驳陆离的光影,为这条堤坝公路平添了几分诗意与浪漫。我想,这条堤坝、这条公路、这排排白杨树,一定是见证了无数次的河水涨落,见证了农田的丰收与荒芜,也见证了尖冢这片土地的变迁与发展。堤坝的存在,确像一位老者,默默地守护着这条河流、这片土地、这里的人民。我微闭双目,让思绪随风飘荡,有如化身为一片轻盈的羽毛,在无尽的天空中自由翱翔。春风,带着微微的爽意和远方的呢喃轻轻拂过,让我穿越过记忆的长廊,掠过那些曾经熟悉而又遥远的画面。我的心更是随着思绪的飘飞,变得宁静而悠远,似乎在这片刻的宁静中,找到了心灵的归宿。

   从望运楼左侧的标志牌上,我看到有这样的文字:“中国大运河是世界文化遗产,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在中国东部平原上创造的一项伟大的水利工程,是世界上最长的运河,也是世界上开凿最早、规模最大的运河。历史上隋唐大运河和京杭大运河均流经临西。隋唐大运河,又称永济渠、御河,源于汉代黄河北流形成的屯氏别河,由尖冢而北,走今仓上、堤口一线,绵延25.2公里,在今县境中部(县城东边)纵贯南北。沿岸有龙潭寺、鲧堤、净域寺、仓上古槐、临清古城、永济渠故道等重要历史文物古迹,以及月洼寺、罗竹林等诸多美丽的传说故事。京杭大运河,源于屯氏河,自馆陶东北来,由尖冢入境,至汪江出境,走古清河故道,在县境东部边境,流经县内4个乡镇、20个村,绵延39.2公里。沿岸有尖冢码头、碧霞元君祠、河西老街巷、八里圈清真寺、陈窑贡砖遗址、丁家码头险工等文物古迹。”

   从在此聚集闲聊的老人们口中得知,望运楼脚下的这片土地,就是昔日卫运河尖冢古码头遗址。这座遗址,东临临西大刘庄镇,南与山东临清烟店镇、唐园镇隔卫运河相望。这里作为尖冢镇的重要历史遗迹,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曾是古代商贸运输的重要枢纽,见证了大运河文化的繁荣与发展。据史料记载,尖冢古码头在金元时期逐渐发展为漕运码头重镇,明清时期更是达到了鼎盛,成为临清州明清漕运收取税务的分关之一。如今的尖冢古码头,虽然已不复往日的繁华景象,但遗址犹存,成为当地重要的历史文化遗产。码头古遗址处,还能依稀看到昔日码头的轮廓和痕迹,让我不禁遐想联翩。透过尖冢古码头遗址,可以深入了解古代大运河文化的独特魅力和深厚底蕴。为更好地保护和利用尖冢古码头遗址这一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临西县政府和相关部门,加大了对遗址的保护力度。同时,合理开发旅游资源,将把尖冢古码头遗址打造成一处集历史文化、旅游观光、休闲娱乐为一体的综合性旅游景区,让更多人了解和感受到这一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的魅力。置身于此,我深深地呼吸了一口气,感受着这份来自历史的厚重与沉淀。我知道,无论时光如何流转,无论岁月如何更迭,望运楼都将永远屹立在这里,成为临西这片土地上的一道永恒风景。

   久久伫立在望运楼前,我思索着其名字的寓意,是眺望远方?是运筹帷幄?是憧憬未来?或许是兼而有之吧!此楼不算高,但在光影的交织中显得古朴与宁静、庄重与稳健,给我一种岁月静好的感觉。深情拥抱着望运楼,这是我对卫运河的亲密接触,是我对尖冢古码头历史的笃诚追溯,更是我对非遗文化的切实传承。

   离开望运楼的瞬间,一首不合律的小诗涌上脑海:“春风吹醉望运楼,柳絮纷飞映眼眸。卫水悠悠流不尽,百花烂漫满堤稠。帆影点点已远去,灵鸟声声耳畔留。此景此情何处觅,唯将诗意寄心头。”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