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樊连兴的头像

樊连兴

网站用户

散文
202207/06
分享

读碑记

永和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古村落、古渡口、古庙、古碑等经常可见。近段日子,我们几个就被一通碑紧紧牵住了,这就是棋盘山脚下的《重修飞观神庙碑记》。我们共读几天,有了些心得,但都感到理解得还很肤浅。

这通碑主要记述了元代重修飞观神庙的相关事项。吸引我们的首先是优美的文字,句式整齐,音韵和谐,读起来更是如行云流水般朗朗上口,如:“此庙者,朱甍射日,散千里之晨霞;若一江之寒水”大气磅礴,凝炼生动,将一座高大气派的建筑呈现在我们面前。

但吸引我们的主要不是文章的语句,而是文章里透漏出来丰富的信息。我们读到“后终否而復泰。”都感到好像指的是赵武,即赵氏孤儿赵武的原型。这些信息与赵武复兴赵氏家族能对应。我们之所以考虑是赵武,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因为永和与赵武有一定的关联。

据记载,永和在春秋战国时称“楼邑”,是晋文公重耳流亡时从臣赵衰之子赵婴的封地,赵婴则是赵武之叔。为此,我们能联想到了赵武。

但是碑文的上面还有一段话,让我们很迷惑,“此神者,威灵莫测,征应难料;掌八方祸福之枢,为四序风雨之主。”这句话,好像与赵武又没有关系。“掌八方祸福,为四序风雨”是什么神?姓赵的有什么神能符合?我们几个人沿着赵氏这个方向,反复思考,但仍然是一筹莫展。

“赵公明”,我提出。依据有三:一是赵公明民间奉之为财神,惩恶兼扬善、赐财,与祸福相关;二是据元明之间的《三教源流搜神大全》记,赵公明“能驱雷役电,呼风唤雨,除瘟祛疟,保病禳灾”,由此,认为与风雨有关;三是读李立政《游读济源》写道:“民间一般把赵公明、关羽称为武财神,把比干、范蠡称为文财神,而济源第一任郡守赵衰之祖赵公明,则是各路财神的总代表,号称中国的正财神。”总此三点,认为赵公明既能掌祸福、唤风雨,又是赵武之祖先,应该就是该庙祭拜的主神。

但很快就被否了,原因很简单,因为赵公明演变为财神是在元明时期,而此庙是在后周与北宋时期重修。我们再次陷入了沉默之中。

三四天时间,我们几个人一直在微信中交流,但都是提出一个被否定,提出一个被否定,庙的主神为谁?在僵局中没有任何进展。

我们都没有任何宗教信仰,之所以费很大的劲想“读”出主神为谁,都是感到这应与永和的历史有关,我们有兴趣,更有责任。在“读”的过程中,我有时也感到是不是方向错了,不要从赵氏中找,但总是还未彻底灰心,还坚持不变。

心中想事的人往往会失眠的。已是半夜两点多了,我还是利用百度搜索,沿着从赵氏这个方向寻寻觅觅,但找不到任何突破口,几度想放弃,但还是在坚持。好在功夫不负有心人,忽然间找寻到,山西盂县有个大王庙。相传,是赵武的行宫,后在此建庙祭祀。又介绍“民间,百姓把赵武称为雨神,历代帝王也为赵武修庙造祠,并赦封赵武专司雨神之职。”

我豁然开朗,原来赵武是雨神,这样碑文前后对应起来了,此庙之主神应该是赵武。我干脆走向书桌,打开电脑继续逐字逐句地细读碑文。结合赵家兴衰史,越读越到文章中蕴含的道理越深、越多,文以载道、道以文载,这块碑、这篇文章是我们永和历史上非常重要一件光芒四射的“宝贝”。

读出了一些做人之的道理。文中有这样一段话:“潜地窟者,不睹天明;守冬林者,不识夏荣。故博览之家,不知其秽,兼而善之,大田之莠于苗并兴,则良农之所悼;质朴之士,不择其美,兼而弃之,昆山之石与玉俱损,则和氏之所痛。”这段话,我们起先感到就是些“闲言”,讲述些道理如“潜在地下,看不到天明,守有冬季林子里,不知夏天的繁荣” 等道理,起到一定的过渡作用,但又想整篇仅有600余字,就用80余字进行过渡,肯定不是。经三番五次地读。最后,从这段话中隐隐约约读出了赵氏惨案的影子。赵家自从赵衰陪重耳流亡归国后,赵衰与其子赵盾相继为卿,任国政,为晋国霸业作出了很大贡献,随之家族也日益鼎盛。赵同、赵括成长在这样的环境里,不知世事之险恶,不懂谦虚谨让,这不正“潜地窟者,不睹天明;守冬林者,不识夏荣。”

赵同、赵括的纨绔作风,恃强凌弱,得罪了不少豪族。如栾氏之栾书为正卿,而赵同、赵括则争强好胜,不知谦让,让栾书头疼。郤氏之郤芮虽受赵同辖制,但二人都不是谦让之人,关系也不好。可以说是赵氏一族在赵同、赵括的把控之下,已是危机重重。《左传》上所记,晋国曾派赵同到周王朝去献俘虏,周的刘康公看见赵同十分傲慢不敬,就预言:不到十年,原叔一定有大灾难。上天已经夺走了他的魂魄了。“原叔”就是赵同。当时刘康公已看出晋国会不容赵同的。赵婴比起二兄虽有收敛,并有些远见,但做出的有悖人伦之事,是直接引起赵氏惨案的导火索。这三人难道不是:“故博览之家,不知其秽,兼而善之,大田之莠于苗并兴,则良农之所悼”之中的“秽”与“莠”吗?

赵婴丑事发生后,赵同、赵括借机将赵婴放逐到齐国,后赵婴死在齐国,引起赵庄姬的迁怒,而告赵同、赵括谋反,栾、郤借机倾轧作证,晋景公下令诸卿族随公室一起出兵,攻打赵氏封地原、屏两邑和下宫。诸卿族之中,除了韩氏以外,其他家族都争先恐后地一起出兵“平叛”。因此,即使赵氏实力雄厚,但还是因为势单力孤、寡不敌众,被攻克,赵氏大宗全族诛灭。赵氏惨案虽有赵庄姬告发引起,但发生后众豪族杀红了眼,她已根本无法控制。赵武随母“畜于宫”才免于难。文中“质朴之士,不择其美,兼而弃之,昆山之石与玉俱损,则和氏之所痛。”正是对下宫惨案的暗示,“不择其美,兼而弃之”是说晋朝廷对赵氏全族不分好坏,全部诛杀;“石与玉俱损”指赵氏一族险遭灭门。

对赵氏惨案的原由与结果进行分析,正是孟子所言“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如果赵氏兄弟能切实增强忧患意识,谦虚谨慎,灭门惨案是完全有可能避免。

读出了一些为政的道理。公元前577年,晋厉公坐朝,亲自为赵氏宗主赵武举行弱冠之礼。然而赵武当时“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劫后余生的赵武,“侍奉厉公、尊重栾书、师从士燮、亲昵韩厥、敬重二荀,不得罪三郤”可以说是小心谨慎。公元前562,晋打败郑国,赵武入新郑谋和,郑国臣服,维续晋国霸业。公元前548,赵武为正卿,赵氏复兴。赵武执政后温和、忠信、礼义、谨慎,以德服人,使晋、楚、齐、秦四个大国握手言和。赵武为国家举荐了四十六人皆为国之干臣,且无一人被赵武纳为家臣,赵武的伟大胸襟,也让他成为无数人敬仰。赵氏族人总结赵武:“有孝德以出在公族,有恭德以升在位,有武德以羞为正卿,有温德以成其名誉。”纵观赵武的一生的执政,为国家的利益,勤勤恳恳,而并不是为家族利益而勾心斗角。文中有:“勋业归蒐于朝廷,血食岁享于是地”“归”指聚集,“蒐”同“搜”,合起来应解释为:功业全部聚集在朝廷上。这是对赵武的功绩非常精准评价。把国家利益放到最高处,先国而后家,这不正是为政之道吗?

读出了一些国家治理的道理。文中有:“修厚德大行远,渊深则流长。岂望小隶于巷陌,欺小人于尘途者哉!”这句话主要是讲:积下大的功德才能行稳致远,就好像水塘深水才能流长一样。但这些难道是地方官吏在就能传播吗?他们居于巷陌之中,孤陋寡闻,只能给老百姓讲普通道理,讲这些大道实际上欺骗啊!由此看出,传播这些功能只能由朝廷站在更高的层面才能进行传播的。这是文章中的表面意思,但实际上指的应该是这些由兴而衰,由衰而兴的大事,让地方官吏宣扬,地方官吏会有顾虑,是讲不好的,只能是讲些片面的。

随即又讲:“自宋祖起,连年代重修殿宇,用刊于石,使传不朽,可为妙矣!”这句话与开篇介绍:“今览樑记,及后周显德六年奉敕修,掌纶衔命使臣检察郎中县令增判官神像,宋太祖乾德二年重建也。”都是说朝廷对此庙的修建、维修等高度。永和居于万山之中,后周朝廷能下敕在此建庙,可见此庙不寻常,特别是后周显德六年建后,宋太祖又于乾德二年重建,先后仅隔五年。这或许与宋皇帝姓赵有关,但主要的是朝廷治国理政,需要庙中之“神”所蕴含的精神与道理来教化民众,让普天百姓能居安思危,谦和恭顺;让更多的官员能“勋业归蒐于朝廷”。同时,时刻提醒统治者“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从的道理。

读出了一些天地大道的道理。为什么叫“飞观神庙”,我们几个琢磨了好长时间,一直没有结果,查“飞观神”没有结果,说按庙的形状起名,又感到意义不深。文中在介绍庙的雄伟时用了这样一段话:“此庙者,朱甍射日,散千里之晨霞,若一江之寒水。”在最初读时,感到就是写景,写壮观的飞观神庙,但当我们读出为人、为政、为国的一些道理后,接合祭拜主神的功绩,我们感到,所呈现出的“千里之霞光”应是说主神的“大德”就像“霞光”一样光辉灿烂;而“一江之寒水”应是说这种精神“源远流长”之根本。

随即又是一句:“何其日中昃,乃天道之自然;时极而转,实物理之定数。在介绍庙飞檐极其壮观之后,提出“为什么日中则昃,这是天地之自然,到了极点就要回转,这是事物发展的规律啊!”通过写景而过渡到自然现象,由自然现象导出了“日中而昃”、“时极而转”的天道法则,并以此统领全篇。

读出这些,我们才初步理解了“飞观”之意。应为三层,一是实指高大雄伟的建筑及飞观神庙;二是光芒万仗的“大功德”思想;三是遵循规律的天道法则。赵氏之所以衰就是不懂天道法则,不知物极必返,一味的飞扬跋扈造成的;后之所以兴,又是遵行了法则,识大体、懂忍让,而最终成就了大功业。

读出来这些道理,我仿佛站到了飞观神庙前,景仰佩服之情油然而生。我也好像领悟了当时统治者为什么会敕造此庙了。实际上,千百年来,永和老百姓对此庙是非常敬仰的。文中有“血食岁享于是地”句子。“是地”是这个地方的意思。在读这篇文章之初,我们曾到村里查访,村民们说“清明时祭拜”。当时,我们还很迷惑,清明节是祭祖的日子,为什么会到庙中祭拜。现在有些明白了,原来从建庙至今,虽已不知过了多少代了,连庙里祭拜的是什么神也有些模糊了,但纯朴的永和人,却还是将庙中所祭拜之人或神,放到了“祖先”的位置来祭拜“血食”,这正是我们永和人在这些思想积淀下而形成的千秋大义!

在这里我们需重点理解“血食”的含义。古代尤其是春秋战国时期,常常以“血食”“不血食”借以指代国家的延续和破灭,“不血食”指其国家的祖先不能再得到祭祀。赵氏能在永和享受“血食”千秋万代,这是永和与赵氏的渊源,也更印证的永和历史文化的厚重。

看来,用“飞观”给此庙命名还真是贴切。《重修飞观神庙碑》矗立在高高的横盘山上,更应屹立有我们每个人心中之“巅”,这正是古人的深意吧!

这是一篇美文,也是一篇奇文,更是一篇雄文。附录如下,共赏共读……

重修飞观神庙碑记

伟哉!距本邑之巽方,北楼山之艮位,崔芝水之洋洋,枕双山之岌岌,秀木䓔蒨中有祠曰飞观神庙也。《图经》云:询问肇启不究根因。元丰年本邑令滏阳王□有诗载于《图经》外编《碑铭》。今览樑记,及后周显德六年奉敕修,掌纶衔命使臣检察郎中县令增判官神像,宋太祖乾德二年重建也。予登而喟然曰:“此庙者,朱甍射日,散千里之晨霞;碧瓦凝云,若一江之寒水,何其日中昃,乃天道之自然;时极而转,实物理之定数。一旦墙壁颓塌,樑柱倾危,樵牧时游,不胜悽惨。”偶暇日,耆旧聚首相谓曰:“此神者,威灵莫测,征应难料;掌八方祸福之枢,为四序风雨之主。我寸瓦不重构,而坐看隳坏也!”众皆悦服,负畚锸,忘劳辛,不日告成。或曰:然復完诸古公!潜地窟者,不睹天明;守冬林者,不识夏荣。故博览之家,不知其秽,兼而善之,大田之莠于苗并兴,则良农之所悼;质朴之士,不择其美,兼而弃之,昆山之石与玉俱损,则和氏之所痛。岂谓是神也!勋业归蒐于朝廷,血食岁享于是地。令名復,终否而復泰。修厚德大行远,渊深则流长。岂望小隶于巷陌,欺小人于尘途者哉!自宋祖起,连年代重修殿宇,用刊于石,使传不朽,可为妙矣!昨有可托里冯公章昌济某等诚恳请予,予曰:“彼为书丹,以示将来,贵得知其始末,使不废祭而存其礼,不亦宜乎!”曰:“予及友广一庙之灵应是念焉,诚蕳编之拘检也!”公乃往日耆旧,坚辞不已。因录之。

大金明昌六年岁次乙卯五月乙酉朔三日丁亥立石

大元大德元年岁次丁酉六月十一日□□廿一重记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