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上没有白走的路,人生没有白读的书,你走过的路,触碰过的那些知识,都会在不知不觉中改变你的认知。
再次打开路遥自传散文随笔集《早晨从中午开始》,从中体会那些或喜或悲、或甜或苦的滋味,从中找到共鸣,寻到激励,看到不甘平庸而奋然前行的自己……
“对自己的目标有更清醒的认识”
在写作中,孤独是一种常态,路遥这样说:“我喜欢孤独,我也惧怕孤独”,在半夜听到火车鸣笛时去到了空无一人的火车站,这里没有客车,只有运煤车。人在忍受了极度的寂寞和痛苦之后,会对自己的目标有更清醒的认识。
回想从偏远农村走出来的自己,从油田技校毕业,当过电工、搞过房改、从事过办公室工作。期间,也曾负责过基层单位团青工作和生产部门工作。岁月沉沉浮浮,工作调调换换,而手中的笔未曾停下。而这笔,有时就像一把刻刀,在额上雕刻出清晰可辨的岁月痕迹。
这些年与书结伴同行的日子,新闻职业显然更加容不得知识更新的怠慢。读书与写作,写作与读书,相互关联,彼此作用。当一个写作者,不再捕捉那些浮光掠影的生活表象,那株内在的生命之树,就会在他的世界中安静地生长。
如今,已经是专职记者的我,先后成为所在地和中国石油作家协会会员,5000余篇、400余万字的作品被《人民日报》《工人日报》《检察日报》《中国石油报》《四川石油报》《企业家日报》《中国作家网》《中国诗歌网》等70多家报刊网络采用,有170多件作品获得不同层级奖励,多篇作品与会交流。
“人睡前无论如何要读书,这是最好的安眠药”
路遥说过,当思绪离开作品,离开眼前的现实,穿过深沉寂静的夜晚,穿过时间的隧道,就会漫无边际地向四面八方流淌。他说,人睡前无论如何要读书,这是最好的安眠药,直到睡着后书自动从手中脱离为止。
“人睡前无论如何要读书,这是最好的安眠药。”路遥的这句话,好像就是说给我自己听的。读完技校,参加工作,当了一名电工。爱好文学的我,每天忙完工作,就着昏黄的床头灯,就开始了充满乐趣的阅读之旅。一本书就是一个世界,一次阅读就是一趟心灵之旅,我在文字中仰望苍穹,感受时空无限的延伸。通过不断的阅读,会让你发现,书不是越读越少,是越读越多。在书中拾阶而上,从一本书到另一本书,它就是山,群峰连绵,一座推拥着一座,没有止境。
阅读,是心灵的对话,也是一种心理自愈。与书为邻,忘却城市的喧嚣与繁华,重拾内心的宁静,倾听内心的指引。内心的辽远,衔接生命的意象。我空旷的身体像一只透明的瓶子,灌满了时光的水,有一种力量和温暖在无言地蒸腾,像潺湲清澈的溪流,像山间升腾的云雾。
阅读,拓宽了人生的边界,为自己打开了无数扇窗。读书对人最大的改变,其实是心态的改变。通过不断地阅读和知识积累,潜移默化地在人生的某个节点给我力量,改变着人生的轨迹,先后从事过党务、团青、宣传等工作,每一次转换,都让自己快速进入角色。
“人,不仅要战胜失败,而且还要超越胜利”
在《早晨从中午开始》一书中, 路遥说,只要不丧失远大的使命感,或者说还保持着较为清醒的头脑,就决然不能把人生之船长期停泊在某个温暖的港湾,应该重新扬起风帆,驶向生活的惊涛骇浪中,以领略其间的无限风光。人,不仅要战胜失败,而且还要超越胜利。
他也是这样做的。在小说《人生》获得巨大成功后,路遥并没有满足于已有的成就,而是设定了一个更为宏大的目标。他希望自己四十岁之前完成一部百万字的长篇小说,来实现自己的文学使命。这个使命如此艰巨,却让他热血澎湃。
但个中的艰辛与困苦,谁又能真正感知得到。正如书名所言,书中描述了路遥在写《平凡的世界》时的所经历的过程,早晨从中午开始,写作至凌晨四五点。在完成第一部手稿时路遥心里曾有过动摇,但是用意志战胜了它。写完第二部时生了一场大病,写完第三部时手指痉挛到无法握住笔,想起六年来付出的心血,满头的白发,满脸的皱纹,他不禁泪流满面。
读到这些,我的眼泪忍不住一次次在眼眶里打转转。既为他坚强的毅力感动,也为他的病痛感伤,但更多的是从他的话语中汲取着前行的力量。
从油田技校毕业,工作7年后,我面临着人生的又一次选择。当时,我所在的公司因业务的发展,需成立一个新的职能办公室,并在全公司范围内公开竞聘生产管理办主任一职。已是公司办公室副主任兼团总支书记的我,报名参加了竞聘。
“人,不仅要战胜失败,而且还要超越胜利。”当我第一次站在竞聘台上,对自己来说,就是一次学习的机会,就是一次考验、一次超越。那次,我成功竞聘上了生产管理办主任一职。人生第一次竞聘,它让我抓住机遇,迎接挑战,立足岗位,成就自己。
这就是路遥给我的力量,也是文字的力量。
穿越时空,在岁月中留下悠长的回声。世界既是瞬息万变,又是亘古不变的,你我都是历史长河中的一粒尘埃,我们的每一个选择、每一次努力都将成为自己经历的一部分。每寸时光都弥足珍贵,哪怕浸透了风雨和泪滴,它是如此令人难忘,如此鲜活如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