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桥跨越沧桑的时空守望,绿树绽放着五彩的梦寐飞翔,浆声安然掀开同里的如歌的盖头,我随意一站,一园一池,一桥一亭,都如毕加索的画抽象出如梦的风韵,似一米阳光抖落同里如梦的寄托与和谐。
年轻的阳光下,一种旷世的躁动在曾经风风光光的堂屋飞檐上生龙活虎,跨越世纪的马头墙总是制造如梦影调的行家里手,增添了小镇的悠然自得。明暗参差的房檐下,一只从唐宋昌明的梦里飞来的鸽子,在坎坎坷坷泛着淡淡光辉的石径上,坦然品读着历史走过的脚印、漫不经心的声音、石板上时尚千年的脉息,或一条修长美腿走过的诱人。
走过一个滋生南无的世界,近似考古般的我发现自己无法抵达同里如梦的内核,也抵御不了一种般若的感觉向我亢奋泻来。
在春梦的风铃里,我掀开退思园如梦的帘窗,思想的触须情不自禁地点击了园主如梦的原初。
在退思园前,我被一种莫名的压抑掏空了思想,仿佛看到在漫长的日子里依然保持着一种喷礡向上的玄机,闪亮着一种等待重见天日的姿势或锋芒。眼前的亭、台、楼、阁、廊、坊、桥、榭、厅、堂、房、轩,依稀有一种贤哲的声音在一砖一瓦间涌动。没有远离朝政而播种‘不在其位,不谋其政’的因,也没有跌落因罢职而自暴自弃的果,在长久的忍耐与渴望中修炼理智般的涅槃。一座庄园,一处小景,宛如一颗激情澎湃的心,一颗晶莹剔透的心,一颗高昂虔诚的心,依然向着一个王朝礼敬或冀望。
倘佯在‘走马楼’上,听鸟用心思歌唱,我挣扎着想走出‘进思尽忠,退思补过’的束缚,心却始终未能获取天马行空般的洒脱,原来如梦的蛰伏也是一种处世哲学,它如无形的狂澜,秘而不宣地导航着灵魂航行的方向。
放眼庭中,如盖的古樟像园主的张力一样依然支撑着一片天空。兰香清雅幽邃,浸透着园主骨格的清高,挥洒着园主非同凡俗的旗语。那艘向着‘云烟锁钥’洞门的旱船,俨然随时等待启航,似园主扑朔迷离的前程或命运,还有信念支点上的踌躇或迷局。
黄昏正在收藏一缕被云朵放纵的光芒,生火做饭的炊烟引燃我的思绪,听‘琴房’飘扬着‘高山流水,知音难觅’的叹息;看‘三曲桥’、‘九曲回廊’上徘徊着曲曲折折的往生心迹;读‘眠云亭’里端坐着的不屈身影或灵魂;问‘菰雨生凉轩’的湘妃榻是否能抵达‘心静人自凉’的高地?望‘天桥’的尽头,何处是心中锁定的目标?猜不出‘辛台’、‘闹红一舸舫’、‘水香榭’、‘览胜阁’中是否真的能歇息一颗蓬勃的心?我郁郁而行,背着晚霞,迎着没有个性的风,独自一人走在倾听空旷静寂的一片池水畔,想见那个曾任安徽凤颍六泗兵备道的园主任兰生曾经静若处子的身影,是否也曾有过灵的惊愕,魂的落泊。
历史对这个任兰生算是格外眷顾,相传慈禧派他去镇压捻军,他所向披靡,屡获全胜,但最后一次追杀捻军时,见尸横遍野惨不忍睹,遂下令停止追杀。也正是一次‘心太软’而被慈禧革职查办,虽为左宗棠等同僚力保,才免‘人间蒸发’厄运,但最终还是罢职还乡的‘圆满’。“退思园”有感恩戴德的成份也说得‘冠冕堂皇’。有人说‘既是闭门思过,园主将自己的退休生活安排得有声有色。能在这样的园林里“偷得浮生半日闲”那还有什么‘过’好思呢?’这话可能就值得商榷。
在中国历史上,也有‘仗义每多屠狗辈,负心都是读书人’的偏见,其实读书人多有班超“大丈夫无他志略,犹当效傅介子,张骞立功异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砚间乎”的志向,但历史总不是‘难得糊涂’的阴差阳错,而是时时任命运注定读书人只能如屈原长叹“世溷浊而不清:蝉翼为重,千钧为轻;黄钟毁弃,瓦釜雷鸣;谗人高张,贤士无名”,像初唐诗人杨烔怅恨“宁为百夫长,不作一书生。”或如苏轼空有“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 右擎苍,锦帽貂裘, 千骑卷平冈”的胸臆。或似辛弃疾澎湃着“了却君王天下事,嬴得生前身后名 ”、“看风流慷慨,谈笑过残年。汉边开、功名万里,甚当时、健者也曾闲?”的雄心和无助。还有陆游“飞霜掠面寒压指,一寸丹心唯报国”的痴盼……。虽然怀着一腔‘不亦乐乎’的报国梦想,等待他们的最终往往多是“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的一声叹息。
‘修身持家平天下’是读书人的‘职业生涯’设计,报国显然是读书人的终极精神梦想。这种梦想正是支撑一个民族,一个国家蓬勃生长的源泉,一代一代,生生不息,即便是‘虽复沉埋无所用”的遭遇,这种梦想也“犹能夜夜气冲天”。据史料记载,自宋代至清末年间,同里先后出状元一人,进士四十二人,文武举人九十三人。如古代的叶茵、沈桂芬、近代的陈去病、董其昌、沈德潜等。正是这么多的读书人,成就了同里特有的文化现象,决定了同里这座不可复制的文化水乡如梦基调,注定了同里像一艘载着读书人梦想浮沉的风帆。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读过‘前度刘郞今又来’的任兰生,他能醉心于那九亩八分地吗?时光背后的东西已成历史,沿着退思园的指引,隐隐约约感到它的成功之处是铺展、绽放,沉淀着一个时代的风气,一个民族读书人的如梦人生。可以说同里的一园一堂,一亭一桥,都是读书人梦的起点,梦的终点,梦的向往,梦的酸甜苦辣。这种如梦的完美恰恰凝固在同里名人的故居或庄园里,有种‘立身不高难超达,处世不退难安乐’的寄托与和谐。
当然那句‘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诗句也时时勾引人们生出些如梦的嫉妒或指责,为当今些许‘造福一方’的官员平添一分辛酸或委屈,在此暂且忽略不谈。
从退思堂出来,我被人‘牵’进了举世公认的‘二堂’。尤家弄口前后四进的嘉荫堂的确气派。岁月的风霜将嘉荫堂雕琢得更加整洁光亮,富含梦的畅想梦的元素。风推开岁月的门,前程和命运搁在门槛上,打湿了我仰望的眼睛,有种如梦的讲述,从那紫红紫红的木质光泽里冲击我的思维,曾经的繁荣昌盛,曾经渴望的脉搏,在游人疯长的意识里迎风高歌,不惜泄露主人的私秘。我透过门厅一看,‘福、寿、禄”三星占居正脊中心,这是人生梦想的基调与圆满的写真。
导游不厌其烦的忠于职守,用她那国标般的声音努力左右我的思维和脚步:俗称“纱帽厅’的嘉荫堂是仿明式结构,整座大厅高大宽敞,肃穆庄重。厅内雕刻,精妙绝伦,五架梁两侧刻有八骏图”,梁两端刻有‘风寒牡丹,梁底则刻有“称心如意”、“必定高中”等图案,就连拳头大小的一块“峰头’,也刻上了寓意“连生贵子 ”的莲蓬,真是琳琅满目,美不胜收。更为罕见的是,纱帽翅上也刻上了《三国演义》中的“古城会”、“三英战吕布”、“三顾茅庐”、‘草船借箭” 等八幅形象逼真、呼之欲出的图画,让人不由拍案叫奇。落地长窗的裙板和夹堂板上刻的是“博古图”,除配以“ 春兰、秋菊、夏荷、冬梅”等花卉外,东边一幅系寓意“玉堂金满”的白玉兰,西边一幅是寓意“蟾宫折桂”的木樨花,屏门两侧用落地罩分隔,使该厅更显宁静与清幽。
嘉荫堂内的衍庆楼的水秀阁,小巧精致,人居阁中,可听风声、水声和橹声……
我想这样的布局设计,将主人‘身在民间,心在朝庭’,进退有据的心态处理成天衣无缝的谜底。在此,‘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理念愈燃愈炽,高处不胜寒心瓣震颤着冰清玉洁崇尚,‘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身影还在寻找泅渡的出口。这令我想到了婺源那扇‘关不到’的大门,依然张扬着‘官不到’的遗憾,在那‘读书出仕’的时代,这扇‘关不到’的大门如不灭的泡沫,从不回避指指点点,大大方方走过春秋。
荷塘的荷叶荷花舞着尧舜时的韵律,还是五千年前的新意,将主人的心事悄然收藏得波澜不惊。一只蝴蝶习以为常欲言又止。我恍若看见柳亚子先生听着雨,望着荷塘在吟唱“一蒲团地现楼台,秋水蒹葭足溯回。猛忆船山诗句好,白莲都为美人开。”
我用透视的眼窥见崇本堂的一事一物都泊着主人的遗梦,那‘四水归堂’的蟹眼天井,飘进的一片祥云,吉祥的光与影如主人捉摸不定的心,也许这一片云曾经让他有过‘一个筋斗云翻到天庭’的盼头,平步青云大概就是这种意韵或意境。
“蟹眼天井”,既可通风又可采光,既能泻水又能防火,这是功用性的说法。实质一个小小的天井,也有如梦的承载如梦的说法,或是‘开天恩,承天露,四水归堂纳百福。’或是‘希望子子孙孙要居安思危,不要做井底之蛙,要把梦想放飞到遥远的天边或天子脚下。’‘举头三尽有神明,希望儿孙堂堂正正做人。’还有‘抬头见天,以示对王朝的顶礼膜拜’等等,总之都是美好如梦的盼头,好像‘人生从天井开始’似的。
那石驳岸护卫着的崇本堂共五进,门厅、正厅、前楼、后楼、厨房都是落套的风景,南国典型的框架结构,“天花”、“进藻”多姿多彩,飞檐斗拱,形神各异,鎏金依稀,门窗花版、砖雕多以透雕、深雕、浮雕、堆雕为主,内容多为四时耕种的农家生活、麒麟送子、龙凤呈祥的神话故事及花草虫鱼等,如“鲤鱼跳龙门”、“望子成龙”图,蕴藏着主人的希望和追求,让人一睹顿觉弥漫吉祥之光。雕刻刀功细腻而大胆,灵活而富匠心,石碑石磉,质朴自然,蕴含着水乡人的灵秀和灵气,使人浮想联翩。
庭外那些看不见的、遥远而又漫无边际的水,细细碎碎的金光,有如佛光飘渺,飘渺着几多人‘望断天涯’的等待,还有’满眼青山恨西照,长安不见令人老’的喟然长叹。
宋代诗人叶茵构筑的“水竹墅别业”,以“曲水流觞”、“竹风水月”、“峭壁寒潭”等与水相联的景色诠释了诗人若梦说法。千年之后,如梦的梨花还是那样纯洁,桃花还是那样大胆。一瓣桃花,在谁的眸光繁盛、明媚、凋谢,零落;一片梨花又让谁的梦加载了一缕沉重。燕儿依然恋旧,在‘山欲雨来内满楼’的时辰想起曾经的园林曾经的主人。
一只翠鸟在如水的天空低低地歌唱或滑翔。有水的地方就有鸟儿的身影,别业的窗棂上,好奇心的鸟儿偶然偷窥了没什么大不了的秘密,不懂鸟语的主人视而不见,任凭鸟儿看到开心歌唱。
在叶茵的天空里,一边读诗,一边品茶,真是三生有幸。偶尔的燕子,又把谁的心放飞到遥远,令人总在夜里听见一种召唤。一阵风过,如叶茵的诗或声音,绵远而久长。
一个大诗人能活得如此现实如此阳光如此梦幻,让在此凝眸的当下诗人只能一声‘呵呵’!
根雕为主,石雕为辅的耕乐堂,漂亮的莲花池浮着读书人的骨格。生长于耕乐堂后花园有着二三百年树龄的白皮树似乎给人一种苍老乏力的感觉,让我平添了一缕‘树犹如此’的苍凉。门槛上坐着一个龙头拐杖一般精神的老人,一位时尚少女用半祼的青春让他想起了昨天的饱满。虽然岁月的强盗将他的青春雕饰得沧沧桑桑,他那眯着的老眼还是那样纯朴,依然沸腾着那流金岁月如梦的超然。
看了‘园’,也看了‘堂’,这些‘贴不筑’,都种植着诸如‘上善若水’、‘天下莫柔于水,而攻坚者,莫之能胜’、‘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发源必东,浩浩乎不屈’、‘量之不可使概,至满而止,正也;唯无不流,至平而止,义也’的正信,感觉处处都尘封着‘处世让一步为高,退步即进步的张本;待人宽一分是福,利人实利已的根基’的如梦时尚。一园一堂,如灵魂的窗口,以水言志,以水载思,默然中传递那种‘飘逸潇洒,纵有九天揽月的豪情,却依旧执着于功名;泛舟浮游,寄情山水,却又愤世嫉俗,犬马声色。’的信息,还有那“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的狂放,“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理想色调。还有一旦失意,他们在自己构筑的私家园林里求得精神上的宁静恬淡闲云野鹤般的闲适自由,在生活上放纵世俗的欲望,尽享“水陆往来频,花船载丽人”奢华艳丽生活,也不失焚香茗茶,品诗论画,充满着精致高雅的艺术情调和物质享受。当然也不排除几缕‘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的如梦无奈。
同里,一切都如半开半醉的梦里天伦,飘扬着一方读书人心中如梦的文化内蕴或文明崇尚,如蒙娜丽莎的笑,寻不到解梦的纽扣。
小巷、毛毛雨,藤蔓爬满的马头墙上闪烁着水弄堂的风骨与风韵,在临街的一椽古屋里,向河一坐,品宜兴紫砂壶泡冒着的袅袅香茶,听一曲凄凄惨惨的《二泉映月》,抑或是悠悠荡荡的《春江花月夜》,或如泣如诉的《珍珠塔》选曲,心俨然远离红尘跌入似非而非的梦乡。
有时间还可倚着雕栏在梦里行走,从两岸鳞次栉比的粉墙黛瓦上,错落有致的码头石埠间,幽曲深邃的弄堂里,破译打造“人家尽枕河”的能工巧匠精心布局的‘遗梦’,确也能渺远‘熙熙攘攘为名利’的目光。还有‘叫哥哥’或‘纺纱娘娘’偶然哼出的一两声小曲,令古拙繁花的同里田园了几分,梦索了几许。还有那悠久的丝竹、暄卷、评弹、戏曲、小调、花篮、莲湘、舞龙、舞狮此起彼伏,如痴如梦以另一种灿烂与辉煌等待你的入场,那确是人生快意的时光。
同里的水是悠悠如梦的,守望岁月的,不事张扬,似镜非镜的那种,无论是园里的,还是河里的水都是如此,保持着一种温顺的姿势,承载一切,包容一切,凝固一切,空明一切。有‘水能载舟’的张力,也有‘长河落日圆’的胸襟。虽没有‘船夫曲’、‘船工号子’,‘泼水节’、‘赛龙舟’的疯狂与激昂,也没有恒河里亿万男女沐浴的虔诚,但同里的水仿佛没有来也没有去,也许这就是东方‘源远流长’最混沌的本义。
清晨,当阳光渐渐洒向重檐,慢慢扑向河面,同里便多了一份梦幻,绿意澎湃的树贪婪地享受着恬淡清新的空气,在河面荡漾乌蓬船如梦招摇。我蝺蝺地行走在同里的经络上,看橹声刻录人来人往,在树荫下等待一阵风过,鱼群有些大胆,跨出水面和人打着招呼,一时赢得几多惊叫!女人们正挽着长长的黑发,在河面随风而飘,引领着浩浩荡荡的船队,一路欢歌。站在乌蓬船头我问自己‘是不是游人太多,喧闹了同里的天籁?是不是现代文明进程的汗珠和泪水在同里得到释然。用不着回答,只要与河有缘的人,都会懂得宁静淡泊的内涵。小桥流水、桃红柳绿、莼菜醋鱼,还有乌蓬船的桨声依然是同里的精与灵、同里的韵脚、同里的主题。还有豆腐花、退思饼、糖竽头的叫卖声,依然震颤在幽深的弄堂巷口,还有浣衣洗菜的女子和写生的画家点睛了同里的品味……真想在同里万户捣衣声中涤去一身红尘。
一片雨过,天远了许多,梦有了飞翔的蓝天,太阳又露出脸来和走过石拱桥的我打招呼,一条乌蓬船从桥下抢到了镜头,一个贤淑的现代女性抻了抻她的旗袍坐在石磉上为某个时刻画龙点睛,比廿四桥的明月更富畅想和神韵。如梦的同里,仿佛随时随地在欢迎主角入梦,催生一段佳话。我双脚踩出的韵律,让我顿悟读书人的梦并不高不可攀或遥远,它就在我的脚下,我的身边,像一块光溜溜的麻石,从梦里支撑到现在,依然是满脸容光,坦坦荡荡,流淌着世界上最美的希望。
一片云如一只中国凤凰,在同里河水里若隐若现地逍遥,如梦的和谐原来竟是这么简单。
有水就有桥,同里的水也像同里的桥一样,如梦的书签,夹在你我心的书页。大家都会去走走同里最出名是长庆、吉利、太平三桥。因为当地有传言“幼童走三桥,读书好;姑娘走三桥,容颜好;小伙走三桥,前程好;老人走三桥,晚年好。祖祖辈辈传承的如梦寄托和祝愿,正是当下人们渴望一路走好的航标。吉利桥南边那幅‘浅渚波光云影,小桥流水江村’的对联,令人充满无限畅想,如梦之怡人,回味久远。据说同里镇的小桥共有四十九座之多,一座连着一座,平实朴素,不失沧桑厚重。我想正是这一座座朴实的小桥,足可以让那些依然渴望‘射天狼’的读书人得到了一丝灵魂的休憩,远离了昔日繁花的搏杀或伤感。从这方面讲,粗砺的小桥抚摸着读书人内心的‘金碧辉煌’,既成全了读书人自己,也将一切人文景观完美地容入了一方山水,一方风情,一方文化,让人陶然于‘乐不思蜀’的风流时光。
雨露依稀晶莹,鸟鸣妙曼在耳,修复的《珍珠塔》景区高举着方卿和陈翠娥的爱情故事,一不小心,留住了世俗情种的脚步。陈御史府、后花园、陈家牌楼、古祠堂、古戏台等古典建筑巧妙地将厅堂楼阁、自然山林、水池船坞、田园风光融为一体,景致秀丽,气势宏大,体现了江南水乡园林式建筑群落高雅的审美情趣,再现了陈御史府第昔日的繁华精美。还有那场锡剧《珍珠塔》让人因浓缩千年的爱情掬一捧泪水润滑人生喁喁轮回。
同伴笑着说‘故事毕竟是故事,如遗梦一般,留下几多意蕴,即便是复制的梦,也能令人回味无穷。’只是千年的人文经过人为的复制,让我心里总有一道迈不过的槛。我弄不清在人文景观复制进入高峰期的今天,复制人文景观缺失的是什么,是不是‘精气神’,还是那个时代像雾像雨又像风的东西,还是那不再陌生、不再遥远、不再沧桑。
误入那条幽深逼仄名字怪异的“穿心弄”。走上几步,心中便跳跃出诗行:小巷/又逼又仄又长 /我穿着别人的木屐/光着头蹂躏古拙与斑驳/一粒草籽/无知搬运到墙缝/鼓胀如梦的孕育/阔远了心的边长……
在此‘穿心弄’里曾经有多少人希望心能‘穿’着心,从这里走向心的归宿,又有多少人在这里作过无悔的遥望。比如嘉阴堂中暗藏的纱帽翅,潜伏的却是园主不灭的等待和向往。那“闲居足以养老,至乐莫如读书”,“一泓月色含规影,两岸书声接榜歌”的对联,你就可以窥见同里读书人梦的方向…… 无奈岁月无涯,好梦总是难敌无情岁月。
也不辞辛苦,去了“东溪望月”守候‘月上柳头梢’的范本,“南市晓烟”重温‘多少楼烟雨中’的迷情,“北山春眺”体验‘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的执著,“水村渔笛”等待‘牧笛无腔信口吹’的画屏,“长山岚翠”捕捉‘金风玉露一相逢’的绝胜。同里,梦诞生和陨落的地方,增值着我的灵性、我的蕴含、我的淡泊,像一杯家乡的水酒能萌芽我‘叶落归根’的种子。
同里的古民居如唐诗宋詞般的精神、简洁与空旷,如‘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额角,悬挂着偬空岁月的如梦奔波如梦命运,在不知名的寺院传来的钟声里催生传说中的传说,有如一缕如酥油灯那潺弱的光芒,在迷失的夜空针灸迷茫的灵与肉。
夕阳在河面挂出了一串红灯笼,照见回家的帆加快脚步。如梦的天路究竟通道在那里,据说‘春风风人,春雨雨人’的‘三教合一’圣地罗星洲便成了善男信女种梦或圆梦的地方。只可惜时间关系,我未能成行,只好梦想下次的机缘!
不知日子的圆月搁浅在同里的梦境,万家灯火兴风作浪鼓涨了河的欲望,我把一天的疲惫交给了乌蓬船,任其随着橹声,在河面上滑翔。低迷的月光和古朴的桥灯打量着光溜溜的舱板上坐着我的想象,四面的波光跳跃成节目的礼花,把我灵魂的污垢洗刷一空。北斗长勺好像也想地同里捞点如梦回忆。童话般的同里,远失了周庄的铜质感,秦淮河的暧昧,袁花镇的艳丽,令我在如梦的渔火里收获反璞归真的开窍。
渔火拱开我如梦的眼睛,在到此一游的心中点燃了旧梦重温的长明灯。同里这个游客潮涌的地方,依然有种水性般的温和。明清街的书画、雕刻、烫画、剪纸、水晶内画等工艺品,至今流淌着如梦的情愫,如艺术的魔方放飞同里人文精神的风筝,看不到城市市场交易的一丝战栗和纹络,还有尔虞我诈的目光和防不胜防的圈或套……
千里迢迢来到千年同里,只为在水乡打捞泊在如梦同里原汁原味的和谐,贪婪的我把同里原汁原味的和谐统统卷进我的行囊,期待在我的天空能移植成活。
智者乐水,我知道自己不是智者,但我只想对你说:同里,你迎来了飞速发展的文明,但却千万别遗失了你沉淀千年的古拙,大可不必在乎什么‘精英思考’与‘世界接轨’的荒唐,除了放松,放松,还是放松,切记保持祖祖辈辈如梦的思维如梦的脚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