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香黄桥
忙里偷闲,顺便去了趟黄桥,说实在的挺失望的,那时正值隆冬时节,也没敢奢望一睹荷香的念头。
见到黄桥古巷,眼睛一热,古巷洋洋洒洒,大大小小,自自然然,巷挽着巷,或并肩走过,或擦肩而过,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有一种家的温暖与祥和。
马巷的门楼,似帆非帆,似角非角,仰视如展翅飞翔,鸟瞰如旋马而归。门檐下的砖雕,仿佛能感觉到自然的翼动的蹄音。巷与巷连接的拱门,看上去很美观,百变着人们视觉层次和效果。石板与墙脚下的青草,像小巷里的眼睛,闪烁着生命的倔强与欢乐。窗檐、配电盒、现代文明的补丁,令古色古香有些美中不足,但也睱不掩瑜。
珠巷、罗家巷、王家巷、米巷、铁匠巷的尽头,是不知名的巷道或河道,巷道的墙壁上,岁月掏深的缝隙,依稀在讲述着昨天的辉煌与艰辛,石板小路上还闪烁着当年的汗水或泪光,有荣耀,也有辛酸。
青苔爬满的角落,岁月冻伤的墙壁,挂上一层薄薄的薄霜,洁白晶莹。斑驳的墙面,青藤舒展着生生不息的希望。一缕阳光落在屋檐之下石板之上,明暗参差不齐的古巷,多了些莫名的韵律。我坐在石槛上换换脚,翻开相机欣赏豪门大宅、石狮子、石鼓、石磉,大水缸......。
我喜欢黄桥古巷的氛围,真实的田园,真实的民居,在这里没有灯火通明的夜晚,那几灯盏若明若暗的壁灯,领着我的思绪走向更远更深。这里的一切是那样可亲,爷儿们熟悉的大裤衩,依然我行我素。竹杆上晾着的衣物,还是那样自由舒张。一张张土生土长的面孔,坐在八仙桌边喝得一脸的红润,满脸的豪爽、满脸的清纯,普通得不用解读,历史的面孔,历史的古巷,地久天长,竟然如此亲切如此温暖,让我窥见祖辈的前世今生。
那个被秦桧加害的牛皋从历史走来,大旗依然飘扬,虽然是冬天,洗马池畔蓄势待发的杨柳、田塘残荷,依然保持着清秀高洁的骨格,有种“犹能夜夜气冲天”的气势,令人肃然起敬,我心底莫名泛起一缕彻骨的心痛,历史总是这样,时时令人难于卒读。一声叹息,弄不清民族英雄,为何总是过不了得志小人那关。
历经战火和天灾磨难的福慧寺,屡毁屡建,依然光彩照人,香火鼎盛的文化传承是人心向善的足印。寺庙,长河落日,似酒如诗,更像池中莲朵,宜细品,方能抵达一方人文,一方水土的灵魂。
有风吹过,翻开黄桥名人谱,让我驻足景仰。宋代孝子顾昕、何氏家族一门“四进士、十举人、三百秀才”、地质之父丁文江、著名物理学家,中国话剧的开山鼻主丁西林、著名科学家王德宝、著名画家韩秋岩、北伐名将朱履......,一个个响当当的名字,擦亮了弹丸之地的天空。
岁月堙没不了明兵部尚书大学士徐有贞、明朔州知州蒋探、清赠中宪大夫恤赠知州衔马健庵的墓碑。天光照见范蠡,朱顺公、郑家兄弟、唐寅、凌寿祺等名人墨客曾经在此勿勿而过,他们的身影、墨迹、诗句增添了一方的底蕴与神秘。
一曲《黄桥烧饼歌》穿过时空,飘然而至。引领我走进黄桥战役纪念馆,让我亲历1940年抗日战争的那场熊熊烽火。一代名将陈毅、粟裕的霸气,四十九条街巷、七十二家烧饼店团结一致,齐心协力做烧饼支援新四军的斗志与激情。时光流逝,这种斗志、激情、团结在黄桥依然随处可见。
晚上,吃过农家饭,去十桥四路、黄桥大剧院、银杏花园、府前文化广场逛了一圈,华灯生辉,人们怡然自得,一片纯净,一片祥和。
第二天赶了个早,去荷塘月色湿地公园、虎丘湿地公园、梅花园和“苏州中国花卉植物园走马观花了一圈,感受一下水乡这几座绿色园林的气势和风貌。毕竟是冬天,多少有些无奈。
送我去飞机场的路上,朋友颇感遗憾,邀我夏天再来看看荷塘月色。感动得我也有些遗憾,只好点头把希望寄托在某个夏天。
飞机带着我的遗憾起飞了,鸟瞰苏北大地的瞬间,黄桥,如一朵灿然在苏北大地的荷花,盛开在我眼里,我方才顿悟,那黄桥古巷、名人、寺庙、黄桥纪念馆、黄桥大剧院、银杏花园、府前文化广场......一山一水,一草一木,分明是荷的花瓣,荷的骨梗,荷的古拙,荷的天然,荷的韵律、荷的高洁。一朵朵,一片片,震颤着荷的傲然与坦荡,飘逸着荷的清香与恬淡,向世人吐露一缕淡淡的荷香。
这个冬天,我进入了荷香黄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