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是高山,是大海,是我危难时的避风港。
一
连日来我一直都在关注“小寒”的天气预报,卫星云图显示,小寒这一天是晴天。晴天好,总比起风下雪出门要好得多。我为什么这样关注小寒?,是因为前几年在小寒这一天发生过一次让我刻骨铭心的经历。
由于打工,我特意与单位领导商量:“请准我一天休假,小寒这一天我要回老家一趟”。提起回老家,虽然老屋总以紧锁的大门对着我,但我从不灰心,也死不甘心。因为隔一段时间没回去,心里就不安起来。如今乘地铁方便又快捷,从家里出发到老屋一个小时足以。只要回去看看后,心里才踏实。
果然这一天是个大好晴天,我一路归心似箭地回到老家。站在老屋门口,心情却是沉甸甸的,没有亲人的陪伴,更没有往日父亲那火热般温情的接待,一个人孤零零地望着门前长满的野草,望着那棵古老的榆树,心里的凄凉如潮水般地蔓延。
门前的野草肆意生长,似乎在宣告着这里的荒芜与寂寥。它们在风中摇曳,仿佛是命运的无常,而我就像这风中的野草,失去了依靠,漂泊无岸。曾经熟悉的一切,都已随着亲人的离去变得陌生,只留下这满心的惆绪。
那棵榆树是父亲生前种的,掐指一算,大约半个世纪了。那棵榆树,还是父亲托人在公社林场弄回的,那年头,农家很少有这样名贵的树种。种的时候父亲一再叮嘱要保护好这棵苗苗,让它好好长着,不要随意砍掉。当时父亲是怎么想的,我们谁也没留心问问。后来在书上看到:榆树的寓意是代表吉祥富贵。它又代表一个人的性格倔强固执。这一看,越来越像父亲生前的性格,遇事都要固执已见,比如养儿养女,他偏偏不重男轻女,不能接受的事实,坚决不接受。并且更像父亲的心事,希望他的儿女们像这棵树一样高大挺拔,富有阳刚之美,日子过得吉祥富裕一点。
可是,几十年过去,榆树仍然还是那样栩栩如生,浑身苍劲有力,可培育他的人却渐渐老去。
二
记得2019年85岁高龄的父亲平常总说身子不舒服,腰酸背疼,胳膊痛,退伸不直。也是在小寒节令的头两天,我和大弟把他送到水果湖旁的“中南医院”去做个全面体检,然后再根据医生的建议做具体治疗。水果湖就是武汉东湖的一个港湾,也可以叫东湖。住进医院后,就和医生商量,在医院住一个星期,先做康复理疗什么的,这一切听医生的安排。
那天办完手续,把父亲一切安顿好后。晚上我赶回家煨了一罐子羊肉汤,第二天一大早就送去,父亲看着黄亮亮的一罐羊肉汤,食欲大振,就满意地喝了一碗。随后我就陪父亲做身体部位的检查、理疗事项等。这样,在医院陪了父亲2天,看在父亲完全能自理的情况下,晚上我就回来,继续准备父亲要吃的菜饭。走之前拜托病友说:“只要有什么情况,及时给我打电话。”也反复叮嘱父亲,一定安心配合医生的治疗,明天一早我就来了。父亲有点耳背,直到他点头同意,我才放心地离开。
哪晓得住进医院的父亲不习惯那个充满药味的环境,没经医生许可,也是第三天的五更头,乘着病友们还在睡梦中,就偷偷跑出医院,一时去向不明。急得医院值班保安来电话:“说,你父亲擅自出去了,去向不明。”当时,睡梦中的我,接到这个急切的电话,我整个人都乱了方寸。心急如焚地快速翻身起床,头没梳,脸没洗,口也没漱,抓起一个包包就直往门外跑。一到小区门口,路灯明晃晃地照着寂静的街道,昏昏暗暗的,我顾不了很多,急匆匆地拦截一辆的士,前往医院。
一路上,我的心都悬在嗓子眼上,脑海里不断浮现出各种可怕的念头。窗外的寒风呼啸而过,像在嘲笑我的慌乱与无助。我不停地催促司机师傅开快点,眼睛紧紧盯着窗外,期望能在某个角落发现父亲的身影。然而,一路仍然是静悄悄的,并没有父亲的踪迹。我沉痛地懊悔,后悔自己昨晚没有多陪陪父亲,没有细心察觉到他的不安与不适。虽然病房人多热闹,但环境是陌生的,他的内心是孤独的,如果有儿女们的陪伴,决不会导致现在事情的发生。
车到医院不能进去,只能停在大门口,我又是急切地付了车费,马不停蹄地往父亲病房奔去。由于医院大,到父亲的病房七弯八拐地跑,快也得10来分钟。虽然这段距离不算远,但一路阴沉沉的,路边高大的梧桐树遮挡着路灯光线,再加上又是五更头,黎明前的黑暗,仿若一块沉重的黑幕压在心头。四处静悄悄的,只有我自己急促的脚步声在空旷的道路上回响,每一步都仿佛踏在我紧绷的心弦上。偶尔有寒风吹过,吹得树枝沙沙作响,惊得我头皮发麻。路灯下的树影,斑驳摇曳,哀伤地透着不安的孤寂,只要有一点响声,就以为是父亲在某个角落发出的动静。我瞪大了眼睛,试图穿透这层层黑暗与寂静,寻觅那熟悉的身影,可就是一直没有,没有啊!内心的焦虑与恐惧如潮水般一波一波地翻滚,几乎要将我淹没。伤心的泪水不停地流淌,生怕父亲有个三长两短,心里想我要以最大的能量呼唤着父亲的归来。然而我是那样地孤立无助,泪水模糊了视线,踉跄的脚步在高大的梧桐树影里疾驶,心里越急,越是胡思乱想,是不是老天给我不孝的严厉惩罚。
一路我坚持壮着胆子,一路不敢停留地小跑,终于气喘吁吁地到了父亲的病房,一去,病友告诉我说:“你父亲睡得好好的,突然要走,我们劝都劝不住。”“到,到,哪,哪里去了呢?”我火急火燎地问,其实心在颤抖,话也说不清地结巴起来。病友看着我那么难堪的样子,只是千般无奈。
抱着失望与惶恐,我急切转身冲出病房。找保安问个究竟。保安也焦虑地说:“看着一个老头,佝偻着身子走出了医院大门。”“那一定是我父亲吗?”保安说:“从医务室来电话说是叫李某某的病人擅自出去了,因为没有第二个人。”“那是我父亲。”我不安地回答。断定医院找不到了,我急中生智,决定先回家看看,看父亲是不是回去了。
其实,心里最担心的是:因为这座医院临近东湖,生怕父亲有什么意外、诀别。我焦虑不安,我悲痛不止,我悔恨交加。为什么我粗心大意,不关心父亲所想,所需,所求,万一,万一, 万一……,我不敢向坏的一面去想,嘴里一直念叨:“爸爸,爸爸,爸爸你在哪里啊?”
我跌跌撞撞地走出了医院大门来到路旁,看着一辆的士亮着绿灯,车上没有乘客,我慌忙地伸手拦截,车停下来了,司机问:“到哪里去?”我说:“先到古架。”“古架是什么地方?”我说:“古架是我的老家,离这不远,我指路,你往前开。”
三
司机顺着我指的方向,继续往前开。车很快穿过水果湖路,就上了通往武东地区去的高架路。高架路上灯火通明,向左看是密密麻麻的高楼大厦,万家灯火,向右看是黑漆咕咚看不清的东湖。坐在车上的我,心里一直都在埋怨自己,是我不孝,是我不孝,为啥昨晚不陪父亲,让父亲在那个不熟悉的环境里感觉孤独。脑海里像放电影一样,一幕幕浮现着和父亲相处的日子。
那是当我有记忆的时候,还是这样的冬天。每天晚上睡觉,父亲总要把我拽在他怀里,还把被子盖了又盖,生怕我着凉,因为母亲要照顾妹妹。那时,直感觉父亲身上像火炉一样地暖和。母亲还说:“男人是火,女人是水。”那时怎么也感觉不到父亲嫌弃我们。还说:“湖里无鱼虾也贵,岸上无儿丫也贵。”在他心里总把我们当儿子养。还记得当弟妹们相继长大一点,每天早上洗脸,父亲从灶房端出一盆热水大声嚷嚷地喊伢们来洗脸,于是姊妹几个排成队等着父亲,父亲洗一个叫一声:“老大。”洗完老大就叫“老二”“老三......”后来湾里的婶婶们看到这样温暖有爱的画面后,都竖起大拇指,赞不绝口,日常父爱又何止这些。
到了读书的年龄,他又毫不犹豫地送我们到学校接受文化教育,还说:“这好的社会,不能让娃们当睁眼瞎。”在我们读书的日子,他又以惊人的毅力,顶着重重压力:经济上一贫如洗,人言上听够了人家的嘲笑:“家里那穷,还让娃们读书。女孩读书,长大了总不是别人家的人。”面对种种鄙视,父亲以极大的毅力与信心,省吃俭用,即便自己衣衫褴褛,也不叫一声苦,总是默默无闻地扛起一道又一道难关,为我们遮风挡雨,创造一切条件,让我们把书读完。
父亲的远见,总是超乎寻常人,但又以百般的付出,成就儿女们的梦想。父亲的愿望,总希望儿女们将来成为一个有文化的人。因为父亲吃够了没文化的苦。尤其是在他担任集体领导的时候,凡事都是凭脑袋记忆,没能用笔记载工作日志。他常常说:“如果我会写字,啥事记在本子上,需要的时候,翻开就知道了。”可想而知,父亲渴望文化的心情该是多么迫切,他渴望用文字精准地记录下工作中的点点滴滴;他渴望能用文字记录工作中的部署与思路。还经常形象地说过:“如果有文化,好像人走路多了一支拐杖,多了一个帮手一样。”那时,懵懂的我们,谁又去领会父亲因为没文化心中饱含的苦衷?
其实,在他心里还有一个潜在的意识,就是家里祖祖辈辈都是没文化的种田人。如今社会制度优越了,女孩也能和男孩一样进学堂,他希望子女们通过读书改变命运。随着社会的进步,子女们逐一实现了他的梦想。到如今,碰到湾里姐妹们还在说:“你小时候,你父亲多心疼你,把你多当人看。我的父亲截然不同,小时候要我放牛,长大了要我出工,出嫁时,空手出门,什么都没有。”我出嫁时,父母把我的婚事,办得风风光光,亲朋好友都到了好几桌人,被子都陪8床,那个年代,陪嫁8床被子是少有的事。父母心疼我,到如今湾里人还在以羡慕的语气说话,以羡慕的眼光看我。
我想:什么是文化?父亲尽心尽力培养下一代,精心哺育下一代,就是民族优良文化的延续。古代孟母“三迁。”岳母刺字“精忠报国。”不都是垂范古今么?
父亲啊,父亲!您的大恩大德,我来生都报答不完!
当然,文化是构建高屋建瓴的基础,是人类进步与发展的阶梯,正如毛泽东他老人家说的:“没有文化的军队是愚蠢的军队,而愚蠢的军队是不能战胜敌人的。”如果不重视文化教育,又何以实现梦想!
疾速的车行,很快就到武东地区进入古架的岔路口。这时天刚蒙蒙亮。放亮的天空,好像给我带来了希望,一股信心,一种慰藉,让我看到前面一定有父亲的脚步。
继续前行的车,穿过连接武东的几个农家村湾,就到了东风镇。特别到东风镇的时候,我的心简直都要跳出来了,因为这里离老屋越来越近,父亲的谜团即将解开。再往前行,影影约约就可以看到古架山了。看着古架山,我心中五味杂陈,记得那次与父亲并肩走在这条山边回家的路上时,那是我的工作遇到不顺,特地回家散散心的,刚好在半路遇到父亲出门玩玩。看到父亲的那一刻,就像看到太阳一样地温暖,就像的士驶进了安全的港湾,让我所有委屈和疲惫都安心栖息在这温暖的角落。他的身影在那一瞬间仿佛自带光芒,驱散了一直萦绕在我心头的阴霾,让我原本沉甸甸的心一下子轻松了许多,那些工作上的烦恼、不如意,似乎只要跟他说一说,就能减轻心理千斤重担和压抑。他脸上和蔼的笑容、关切的眼神,宛如春日的暖阳,直直地照进我心底,给了我无尽的安慰与力量。此刻,父亲的天,那么宽广,父亲的心,那么温厚,父亲的风,那么和煦,父亲的雨,那么体贴入微。他让我知晓,无论外面的世界风雨怎样凛冽,只要他在,我便永远有可以回归的地方。父亲看我回来了,也就不再前去,就回头陪我一起回家。我俩并肩慢慢地走在回家的路上,我嘴里滔滔不绝地诉说着工作上的委屈,父亲听后,耐心耐烦地安慰,鼓励,给我勇气与胆量。他说:“遇到困难别灰心,就像走路摔了一跤,拍拍土,站起来接着走就是。你记住,有我在永远是你的后盾,不管啥时候,只要你回来,家里有热饭吃,有口水喝。”听父亲这样一说 心中顿时溅起阵阵感动的涟漪,眼眶也湿润了,之前的委屈与沮丧渐渐被满满的斗志所取代。父亲到底是担任过集体工作的人,虽然没有文化,说起话来,饱含文化的分量。
而文化不在于识字多少,读书多少,而在于思想的潜能,对事物认知的深浅程度,更在于在实践中如何运用,做一个有益于社会的人。
一想到这些,眼眶酸涩,喉咙发紧,手不自觉地抓紧了车门把手,心里巴望快点到家,解开父亲去向的谜团,结束这一场令我心力交瘁的追踪。
父亲啊,我亲爱的父亲!您在家吗?
四
车到了进老屋的路口,咋一看,父亲不在门口,大门敞开着,心里又闪现一个念头,是不是父亲不在,家里出现意外?下车时,我发软的双腿,颤颤巍巍地往前走,进门一看,父亲坐在靠左手边的房门槛上,双手在摆弄着鞋子,大概是穿鞋带子。那一刻,我一下瘫软地一屁股坐在大门槛上。看着父亲,我长叹一口气地又惊又喜,悲喜交加,心里想哭,哭不出来,因为父亲在家里,笑也笑不起来,因为折腾的一大圈。有些难堪,虽然如一颗千斤重的石头从心头落下地,不知怎么的,此刻仍是一句话都说不出来。埋怨吧,我没有任何理由去抱怨一个老人,那是因为我做得不够,才让父亲出此下策。父亲看我去了,他一脸的茫然,彷徨的眼神痴呆地且期待地看着我,仿佛他的眼里藏着千言万语。我看着父亲,父女俩对视了好几秒钟后,还是我先开口说:“您安全回来了就好。”
是啊,父亲没错,他是在以无声胜有声地对子女良心的拷问!
只要父亲在什么都不用说了,我的心情也慢慢缓和起来。那一刻,像春风吹满了堂屋,鲜花开满了心田般地明媚。把小寒的寒冷,把沿途的劳顿全丢在脑后去了。
我说:“爸爸,我不上班了,回家陪您。”父亲一听说不上班的话,心情急切地大声嚷嚷地说:“伢噢,不上班是不行的,如今的社会,不光吃饭要钱,走路搭车都要钱。你不做了,生活怎么过呢?”是啊,家里算我老大,我没理由攀比弟妹们,我应该主动承担父亲的生活职责。父亲深深懂得生活的难处,没钱寸步难行。
那天与父亲聊了许多许多。安慰,劝导,也给了生活费。父亲的心情也慢慢好起来。说好开春还是要到医院治疗,不能认为是老毛病不看医生。听了我的话,开朗的父亲,脸上绽开了笑容,那笑容如桃花朵朵开,绽放在父亲脸上,驱散了我心头的阴霾;如春风阵阵复苏,拂过心田,让我瞬间安然。
通过这事的发生,让我的灵魂得到淬炼,使我重新审视自己,力争做一个孝、德、能、贤的人。在往后的日子,我十分注重陪伴老人,隔三差五,无论天热还是起风下雨,总会带上好吃的回去陪陪父亲。陪着父亲谈天说地,问寒问暖,不让父亲感觉寂寞孤独。陪伴时的父亲,有时像个孩子般的天真可爱,更多的还是像一位老者那般的和蔼可亲。在我的眼里,父亲真的老了,老了,再没有年轻时的那束活力四射的光芒了。
古代名言“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我们每个人有年幼,也有到老的时候。长辈陪伴我们渐渐长大,我们应该陪伴长辈慢慢变老。孝行是代代相传。为什么古代人能够做到四代同堂,五代同堂,而如今经济条件好了,房子住大了,反而动不动就是分开过,伦理观念如此淡薄。现实社会一再倡导“尊老爱幼。”“和谐家庭。”从我做起,从今天做起。让古代文明在平常生活中得到更好的升华,使文明之光熠熠生辉。
我是多么希望父亲的生命年年平安,岁岁吉祥,与山河同在,与日月恒升。又过了3年,父亲踏云霞而去。那绚丽的霞光仿若为他铺就了通天之路,他的身影在光芒中渐渐模糊,却又似永恒地定格在家乡的热土上。
如今小寒如期而至,可人不同了。小寒的路上,再也听不到父亲的脚步声,再也看不到父亲的身影了,在那个半路上,永远也碰不到父亲的面了。
再过几天就是父亲的忌日,掐指一算,父亲离开我们整整3年了,3年来,我从没间断过对父亲的思念。有父亲的日子,那才叫岁月静好。
在不断怀念的日子里 想仅此一文,告慰九泉的父亲。愿这笔下的文字能跨越阴阳界限,传达我对他无尽的思念与感恩之情。
六
作为父亲,虽然没有惊天动地的事迹,但他默默无闻的潜在力量是坚不可摧,他是伟大的,他有高瞻远瞩的眼光,有吃苦耐劳艰苦奋斗的精神,有继承传统美德的高贵品质,有积极向上引领我们前行的正确观念,他的离去,对我们这个家庭及子女是极大的损失。
站在老屋门口,日至中天。乡村天宽地阔,暖阳照得四处通明,一阵阵微风吹过,那鹅黄的枯草依偎在老屋脚下,榆树扬起了苍劲的枝条,仿佛他在替父亲留客,劝慰地:斯人已逝,生者如斯。往后要记得老人的嘱托,不要辜负了日头,辜负了前辈,做个有作为的人,用行动实现长辈的愿望,以良好的修为,告慰逝者的英灵。
父亲的爱,如这冬日暖阳,温暖着我生命的每一个时辰。无论我走多远,那份爱永远是我心中最坚实的依靠,让我在这纷繁的世界中,永远有勇气前行,永远心怀温暖与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