姥爷很早就去世了。尽管和他不曾谋面,但从姥姥和妈妈等人的口中,我知道姥爷是一个了不起的人物,关于他的抗战旧事,也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里。
姥爷17岁上就父母双亡。他虽是一介村夫,却有一颗爱国之心,毅然走上了革命的道路,并加入了中国共产党。那时的抗日战争时期,沭河以东是红色革命区,沭河以西是敌占区。姥爷先是在莒南参加了敌后武工队,以后又当上了地方的武工队长,和当地的共产党员并肩作战,默默无闻地为抗战做出了贡献。
当时日本鬼子疯狂地对老百姓实行“三光政策”。1941年秋,鬼子包围了沭河西岸的西野埠村。村民们担着孩子、牵着牲口纷纷逃难,躲到北河的芦苇荡里。姥爷为了让乡亲们全部撤离,还留在村子里,被进村的鬼子抓去做饭。他机智勇敢,一盆水只洗一个地瓜,把缸里的水全部用掉,然后打着手势跟鬼子说没水做饭了,得去河里挑水,鬼子就答应了。姥爷担着罐子出来,趁鬼子不注意,把罐子往沭河套里的大泉子边一放,撒腿就跑。他蹚着冰冷的沭河水去了对岸的东野埠那边,找游击队送了信。
鬼子在沭河沿岸安了许多据点,不足十里就设上炮楼。当时北边有赫家岭、南边有小梁家,西边还在汤头小山安上司令部,一个大队有鬼子、汉奸几十号人。姥爷最恨鬼子、汉奸,他带领着武工队员战斗在敌人的心脏里。当时武工队没有先进的武器,只有几杆“土压五”;腰里束的武装袋里也没有几颗真子弹,都是用黍秸杆割成一段段的来充当鼓鼓囊囊的弹药,吓唬那些汉奸走狗。姥爷就想着从鬼子手里夺武器,于是白天伙同队员化装成做买卖的老百姓,到汤头的山东周围侦察地形,晚上计划和武工队员去偷袭鬼子的司令部。
由于人多嘴杂、行动不慎走漏了消息,武工队一进汤头小山就被鬼子包围。武工队的几颗子弹打光了,只好拼命地往外突围。凭着熟悉好的地形,队员们都成功突围了出去。姥爷负责断后掩护,眼看着鬼子已经追到了跟前,他急中生智地把枪藏在菜园地的一个芸豆架下,化装成老百姓逃回了村里。
武工队员们一碰头,见没有伤亡,这才转惊为喜,也顾不上三天三夜水米未进了。第三天夜里,凭着夜幕的掩护,姥爷又到了汤头山东的芸豆架下,把枪摸了回来。因为当时共产党有铁的纪律,“人在武器在”。经汤头小山一战,武工队员们才明白:对付狡猾的鬼子得多动脑子,不可轻敌。
为了打鬼子,姥爷把妻子和女儿送到了岳父家,无牵无挂地带领武工队和鬼子、伪军周旋,打一枪换一个地方,展开了游击战,像一把插在敌后的钢刀,扰得鬼子不得安宁。
1945年,中国人民迎来了抗战的胜利,日本鬼子投降了!日本鬼子是投降了,可蒋介石又发动起内战,武工队又被改编成民兵连,姥爷当连长,又和国民党反动派进行战斗。在“三大战役”中,他担任担架队长,带领村民北出长白伕、南下抬担架。出长白伕时天气寒冷,他却把自己结婚时的一床线毡给贫农徐永文盖着,自己挨冻。淮海战役时,老百姓仅有的一点粮食都送给了子弟兵,支前担架队吃糠咽菜,饿着肚子去抢救解放军伤员。
有一天,伙夫做的是地瓜秧渣腐,担架队员都吃完了,就剩下叫鸡给刨了的一碗放在窗台上。姥爷办完事回来,见窗台上还有半碗地瓜秧渣腐,饿得他端过来就一气扒到肚里。这事好多年以后,当时在场的村民还常常提起。再饿再缺,姥爷也不伸手向上级要粮食,而且每次吃饭,他总是叫别人先吃,自己最后有点就行。
从武工队长到担架队长,姥爷为了抗战的胜利和新中国的成立赤胆忠心,是千千万万中华儿女优秀的一名!在纪念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之际,我们不但要永远铭记那些牺牲的先辈,更应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和平环境和幸福生活,为中华民族追求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
(2015-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