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大梁的头像

大梁

网站用户

其他
202003/16
分享

【民间故事】惯子如杀子

姓王的两口子四十多岁上生了个儿子,如得珍宝,疼爱得那就没法说了,起了个名字叫宝儿,含在嘴里怕化了,捧在手里怕掉了。

眼看着宝儿一天天慢慢地长大,会走路、会说话了,那才叫喜欢人来,跟爹妈要啥给啥,说什么就是什么。从记事起,爹妈就由着他,惯得他蹬鼻子上脸,想怎么着就怎么着。

日月如梭过得真快,不觉宝儿长到八岁了,在家中说一不二,是个小王子。八岁的宝儿比同龄的孩子高出一个头,双眼皮大眼睛,五官端正白白胖胖的,非常可爱。王老汉喜在脸上,疼在心里……

这天,孩子的姥姥家捎信,叫宝儿的爹去给他家修房子。爹对宝儿说:“儿子呀,我今天去你姥姥家修房子,晚上可能不回家了。”儿子把两眼一瞪,说:“不行,你得家来。今晚上你如果不回家的话,我就杀了你!”爹没在意,还以为儿子说着玩的,所以连忙答应:“行!听儿子的,一定回家。”爹走了,儿子玩耍去了。

眼看着天渐黑下来,一天过去了,儿子见爹没回家,就到厨房里拿了把菜刀,按在磨刀石上磨,磨得铮亮,刀磨好了睡觉去了。宝儿的娘看见了,就想起了宝儿早上和他爹说的话,难道真杀他爹吗?心想“我得试一试这孩子”,就把稻草绑成像真人的人头人身一样,穿上衣服放在宝儿爹的床上,盖上被子,回房睡了。

宝儿爹在岳父家修房修晚了,天已经大黑了,又喝了几杯酒、吃了饭。天色已晚,想起了和儿子说好要回家的,起身要走,岳父岳母都不让走,“又是山路,天又黑路又远,我们不放心。住下吧,明天一早就回家,不行吗?”宝儿爹说:“不行啊,我和宝儿说好了,今晚必须回去!”两个老人都笑了笑,说:“俺不信,一个孩子就管着你了,你住下吧!”说着说着,也就住下了。

第二天一早,他急忙起得身来,和两个老人说了声,赶紧回家了。进得门来,就叫:“宝儿,爹回来了!”没见宝儿答应,只见妻子从房里出来,拉着宝儿爹的手说:“宝儿爹,你看看你那宝贝儿子行的好事!”宝儿爹到了房间一看,床上的稻草人头掉了,纳闷地问妻子是怎么回事,妻子就把宝儿怎么磨刀,怎么把她绑草人试宝儿的事,从头到尾地诉说一遍。老两口的心都凉了,他们最疼爱的儿子真就做出了杀父的事情。

妻子说,天一亮就没见宝儿,只见丈夫床上被刀砍了头的稻草人,宝儿不见了。老两口反复考虑了一会,长叹了一声:“哎,罢罢罢,命里无儿强求不得,这样的儿子不是报仇的吗?”也就不找儿子了,老两口慢慢地过。

宝儿哪里去了?自从宝儿见爹晚上没回来,就拿了菜刀到爹的房里,摸到了床上,黑暗中照着父亲的脖子砍了下去,然后把刀一扔,起身就走了。天还没亮,他一直向西走,渴了饿了就要点饭吃、要点水喝。宝儿的个性很强,非常有种,直往前走也不回头,一直走到了河南地界。

一天饿了,看见一个大门,便停下来要口饭吃。这家是个大财主,人称张员外。进得大门来,张员外正在院子里晒太阳,看见一个长得白胖俊秀的孩子找饭吃,就很喜欢这孩子,叫家人赶紧拿饭来给孩子吃。宝儿饿极了,见饭就狼吞虎咽地吃了起来。张员外就问孩子家住哪里,爹姓娘氏。孩子说:“家是东边王家村,自幼爹娘双亡,要饭流落他乡。”

张员外一听满心欢喜,原来孩子是个无家的孤儿,而自己无子并且已年迈,何不收养他做个儿子?于是就对宝儿说:“孩子,我没有儿,你又没有家,要不在这里住下,给我做儿子行吧?”宝儿一听满心欢喜,因为流落他乡使他吃尽了苦头,慌忙跪倒磕头,喊:“爹爹在上,受孩儿一拜!”把个老张员外喜得弯腰扶起,“哎,儿子快快请起!”到了内堂见了母亲,一家人皆大欢喜。

张员外给宝儿请了教书的先生,在后花园书房里念起书来。宝儿聪明绝顶,先生点到就会。宝儿十八岁了,已经长大成人,英俊魁梧。攻读十年,京城开考,张员外叫宝儿去京城应试。宝儿到了京城,三篇文章得中府官,做了河南知府。张员外老两口年迈去世,宝儿安葬了干爹干娘,做他的河南知府去了。

再说王老汉老两口都偌大的年纪了,宝儿离家出走已经十年,连半点音信也没有。老两口体弱多病,整夜地想念儿子,白天不能餐、夜晚不能眠。老两口商量着:“咱顺着大路向西走,去找儿子。”就这样,年迈的老两口就奔上了寻子之路。一路问着,也没打听着儿子的音信,这样一直找了三年。

这一年走到了河南地界,也就是到了宝儿做官的地方,有人告诉老两口,“这里知府大人的老家就是你们那个地方的,你们去问一问知府大人,兴许能问着你儿子的信。”老两口就找到知府那里,叫下人通报,说他们是知府大人的老乡,要见知府大人,希望能得知儿子的下落。

下人来报,宝儿一听心里一动,想到自己离家十多年了,难道是家里来人了吗?就吩咐让他们进来。王家老两口进来了,宝儿一看是自己的爹娘,因为爹娘的样子没有变。老两口虽然见了亲生儿子的面,但没认出来,因为小孩长成大人了,根本没有小孩时的影子,也根本不会想到自己的儿子就是知府大人。

老两口连忙叩头下拜,宝儿赶紧赐坐,口称:“两位老人不必如此,我是小辈,又是同乡。”宝儿想认爹娘,又想到小时候做的杀父那件事,实在无脸面,所以装作不认识。问到两位老人到此贵干,老两口就把找儿子的事说了一遍。宝儿说:“两位老人,看在同乡的分上劝您一句,儿子不要再找了,这么多年了,兴许已经不在人世了。你们就在我家住下,我身为知府也有银钱。不愿回去的话,就永远住在此地,在这里养老送终都行。你们年纪大了,不能再流落他乡,咱们是老乡,这点事情还不好办吗?”

二位老人一听,非常地感激,“大人真好!心眼好,人材又好……”说了很多的好话,就住在了知府大人的后花园里。专门有人伺候着,还做了新衣裳送来穿上,吃饱了就玩。大人还时常来看望他们,老两口感激不尽。时间长了,老两口闲得难受,就向大人说:“给俺俩点活干吧?”大人说行,叫下人送来一些弯弯曲曲的细树枝,让两个老人捋直了捆起来,两个老人果然能把树枝一把一把地很快捋起来,捆得直直的。

渐渐地,大人叫下人送来的树枝粗了,老两口捋的树枝直不了,捆起来也费劲了。后来几天,送来的树枝跟大拇指一样粗,就简直没有法直,一点都直不过来了。老两口觉得没有脸,“活一点不能干了,怎么在大人这里吃闲饭?”所以就找到知府大人,说:“树枝我们直不了。细的小的树枝好直,大的粗的树枝我们直不了!”大人笑着说:“你们说得对,小的好直大的直不了,就像小孩子小好教,大了就教不了了,这就是古人说的惯子如杀子。”

老两口觉得很没脸,对大人说:“光麻烦大老爷,俺也想家了。”大人说:“好,你们想家我也不留您,叫下人送你们回家!”给了两个老人很多钱,够他们到老到死都用不了那么多,叫下人用马车送回了东边老家。

王家老两口回来了,乡亲邻居都来看望,问他们找儿的事情。老两口就把自己如何找儿子没找见,找到了一个在河南做知府的同乡,好心的大人怎么收留他们,在他家做直树枝的活,直到粗的树枝直不了了,没脸再住下去才回来的经过说了。“儿子虽然没找着,可这同乡知府大人比儿子还好,临回家还给了很多的钱,足够我们老两口养老的。”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众人听王老汉讲完,齐声说:“老哥老嫂,你们真蠢!那个知府张大人就是你们的宝儿呀!如果不是您的儿子,人家会给你们养老钱,对您那么好?”老两口一想,恍然大悟,说:“是我们的宝儿!他和宝儿一样的年纪,还越想越像宝儿的相貌。”又想起大人说“小的好直大的直不了,像小孩子小好教,大了就教不过来”的话,原来是宝儿记恨他们从小不管教他,把他惯坏了,所以他说“惯子如杀子”。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