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时代在飞速地发展,而千百年来老祖宗留下来的一些传统的东西却面临着被颠覆被遗失的危险。就拿民间故事来说,以前乡间流传的那些通俗易懂、耳熟能详的老故事,现在还有几个人能忆起?
民间故事作为民间文学中的重要门类,是我国劳动人民创作并传播、具有虚构内容的口头文学。它包括着神话传说、历史人物故事、乡间俗语以及寓言、笑话等具有幻想性或现实性较强的作品,有的流传历史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
民间故事多以民间为题材,内容涉及三教九流、形式灵活多样,如神话、历史故事、地方传说乃至民谣等。故事中奇异的语言和独有的象征形式都是脍炙人口和人们喜闻乐见的。它来自生活,但又有着超自然的神秘色彩。其生动的情节和“人物”使故事的寓意和道理蕴含其中,内容健康、积极向上,传递的不单单是一个个供人娱乐的单纯故事,更是针砭时弊、提升正能量的一剂剂苦口良药,教给人们如善良、正义等人性最初的东西。
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前,尤其在乡下,几乎每个村都有几个“故事篓子”,故事一个接着一个地,都听得人们一愣一愣的。但由于是口口相传,讲述者一般都不是原样照搬,总以自己的想象和思想进行有必要的加工,把不完整的故事补充完整,把不合理的东西趋于合理,把恨得恨透、把爱得爱够,因此同一个故事尽管版本不尽相同,但却更加丰富和生动了。这简直就是一个植根于民间的文化金矿,成为中华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其发掘和分享的过程也充满着惊喜和满足。那些讲述者其实就是名副其实的民间艺术家,是当地比《一千零一夜》更为精彩的民间文化传承者!
但从上世纪九十年代起,农耕方式的改变也影响着乡村文化生活的方式,比如户外纳凉、相互串门等传统习惯不再常见,就导致了几千年的口头传统戛然而止。而随着乡村城市化进程的不可逆转,民间故事的再生功能也彻底丧失,口口传承的民间文化正面临前所未有的生存危机。
另外,来自更多平台的娱乐节目和游戏方式远比“讲古”更精彩,乡村的夏夜早就不再有那种成人、小孩相聚嬉戏、聊天的场景,也不会再有小孩缠着大人讲故事了。此后,我们的后代、后代之后代的文化营养元素变得日趋单一。
据有关统计,目前全国能讲50个故事以上的民间故事家仅有9900人。况且,以前乡间的那些“故事篓子”大多进入垂老之年,那些保存在少数老年人头脑中的民间故事,会随着他们的年事渐高、记忆衰退,也跟着失传。
留住我国优秀的传统民间故事,就要自觉地开展抢救民间故事的专项行动,专人、专款地对这一体裁作品进行搜集和整理,并做抢救性地挖掘和传承,借助互联网时代各种有效的传播方式,让民间故事这座“金矿”在新时代仍旧绽放光芒,决不能让那么多、那么好的故事随着“故事篓子”的离世,被带进棺材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