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母亲爱“学习”不假,但是母亲不是文化人,连义务教育都没上过。毫不夸张地说,甚至连她自己都名字都不会“写”。但是母亲是真爱“学习”。
在母亲生长的那个时代,教育还没普及到每个人,家长即我的姥爷和姥姥重男轻女的观念在对待接受教育的态度上也明显有残留。另外也有现实的经济条件限制,要是读书,家里就少一个劳动力,少挣了工分,口粮就分得少。就这样,母亲的两个哥哥即我舅舅都上过学,母亲的弟弟也就是我小舅舅也上过学。小舅舅上学前,我母亲还帮我姥姥带过他。所以,母亲就这样眼睁睁看着学校却不能上学,早早地被家务活和农活限定了。当然,母亲不是一天学都没上过,就只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地上了几天。因此,母亲感受到学校学习的氛围好,读书学知识的前途好,心里一直念着读书。
但是,以后母亲便与学校无缘了。她到了谈婚论嫁的年龄,已经是改革开放时代了,但是农村仍然是媒人说合、换帖、典礼这个流程。那时,我姥爷已经去世。母亲聪慧的天资没有用武之地,经过家庭联产承包改革,就从青年时集体劳动转入繁重的家庭农活。
之后,为拉扯小时候的我,母亲可能也暂时忘记了读书这个念头。直到我开始上小学时,母亲可能又看到知识的无限循环,从村里的大学生身上看到知识产生的力量,也想到知识会如何改变我的命运甚至光耀门楣。
自我上学起,母亲一刻也没放松我的学习。也是无可奈何,可能每个家长都会经历。因为那些数学应用题实在太焦人,我感觉习题那些仿佛故意在为难我这个少不更事的小学生。每次都需要母亲出手来帮我。母亲虽然没上过学,但是她心里的“小九九”和对大集体劳动中学到的亩、公顷、尺、里都再明白不过。因此,母亲虽然不会列算式,但是她对题意的理解能以口语帮我“翻译”过来,这样就能帮助我解题计算。我三姨是懂我母亲的。某次,她和母亲说正好可以跟上我学习的进度一齐学习。
那时,我用家里的一块小木板挂在墙上作黑板,每天把学习的语文、数学的内容标题写在上面。只是不知因为当时我就有个教师梦,还是为了巩固每天学的内容,又或是为了母亲了解我每天的学习。
后来,我到离家50里外是县城上初中、高中。在假期,我那些功课的知识难度自然令母亲望尘莫及,农活和家务活也不允许母亲“乱翻书”。只是当时母亲要取父亲寄回来的汇款,银行要求本人签字,后来母亲便学着能“写”上自己的名字。说是写,其实严格地说,是“画”出来的。因为那几个“字”横不平竖不直,就像学童未掌握用笔姿势时“画”出来的字,还缺乏多练习。
我上大学后,在家待在母亲身边的时间越来越少。母亲通过“仙家”搞到一本《地藏菩萨本愿经》来读,听母亲说开始不认识的字问我父亲。母亲知道我以后的前途不是她能琢磨得了和掌控得来的,于是,她闲下来时就自己“埋头苦读”。也不知读过多少遍,“其义自见”了没有,但肯定还有不认识的字和不理解的词意。母亲便找出我上学时用过的字典,又学起了“查字典”。
假期我回家后,有时见母亲还在翻那本上个世纪的“古董”。可能当时母亲是对书上的那些陌生字有印象,然后随机翻字典,哪页有那个陌生字,母亲就去“端详”她。母亲不会读拼音,想来是如果上下左右有同音字、形近字,或许母亲就能叫上她“名字”。但对字义,我不敢想象母亲会不会从解释条中辨认出几个熟悉的字来猜准。
有时,母亲说要是会查字典,就能把那上面的字都认识。可见母亲当时非常想多识字,也找到了字典这个途径,或许也是想让我教她查字典。但是我当时没在意母亲的话,只当是母亲的一点想法。所以,母亲“学习”的脚步终还是被挡在了知识的殿堂外,母亲“学习”的梦想也只能是个梦想。
但没想到的是,母亲一直在“努力”,也在练习写字。之前我知道母亲专门买过一支圆珠笔。今年夏天,在一些准备卖掉的旧报废纸中,我竟然发现了母亲的“大作”,很惊讶。母亲竟写了那么多字,除了不工整外,都写对了,没一个错字。但是,母亲从来没和我说起过,也没让我看过。她可能又怕我“打击”她,笑话她的字。母亲更没有向我请教写字方法或谈起她写字的“感悟心得”。看着母亲留下的笔迹,我很心酸又懊悔。当时,太不关心母亲了,既没有发现她这么认真的“学习”态度,又没发现她这么大的进步和“成果”,更无法得知她的“艰苦”与那一瞬的成就感。
毕竟,母亲有“学习”的爱好与梦想,并且伴随她一生。为此,我很欣慰,也很为她骄隞,虽然她一生的职业只是一个地道的农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