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平湖云鹤的头像

平湖云鹤

网站用户

随笔杂谈
202502/20
分享

写科学文章 说人情话语

写文章难,写好文章更难。这是人之共识。但是一些说话能力强、头头是道的人不是应该能把说的话写出来就是文章吗?事实并非如此,说话能力与写作能力并未形成正比关系。主要原因在于没有提炼出话语中的核心道理,缺乏硬性“科学”。因此文章应阐释“硬科学性”,但是也应有“软人情味”来包装,使理融于情,使情基于理,情理交融,方显文章内涵与人性格局。

一、科学文章

本文的“科学文章”是指有科学性的文章,更倾向社科类文章,而非专指学科门类中的自然科学之类的文章。如果是理工科文章,其科学性不言而喻,社科类文章如何具有“科学性”,如何体现“科学性”呢?社科类文章同样具有“科学性”,其主要体现为哲理性、逻辑性、客观性。

1.哲理性

哲理性是万物的至高准则,万物都是遵循客观规律而运行。因此,哲理性也是文章的至高准则,说明哲学道理的文章自然是“上等”文章。说明哲学道理并非只是讲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其它哲学,而是在文章说理中遵循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和观点。任何科学认识、做事处世、实践行为、运行状态必然是遵循着联系、运动、矛盾的规律的。因此,任何文章都应体现这样的哲理,而不是一面之词、以偏概全、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正如新闻评论、时政分析等文章,站在一定的高度,统揽全局,对当事各方都赋予权利与责任,不偏不倚。

当然,这不是说“各打五十大板”,或“和稀泥”,而是要在辨明是非的基础上分清主次、使当事人各得其利,各担其责。我们在做文章时,只有提高站位、开阔视野,才能深入观察事物,深层剖析事物,把握实质规律,提炼科学观点,得出正确结论。这样的文章才有“魂”,根基才会扎得深沉。

2.逻辑性

逻辑性是说明道理的必然要求,只有逻辑严密,才能说理服人。因此,由哲学学科发展出一门分支学科——逻辑学,用以研究思维,成为管理、创新等学科及其研究中都必然谈及的内容。科学文章应遵循逻辑规律,社科类文章同样应严格遵循逻辑规律,形成逻辑严密、层次清晰的话语体系。

那么,如何增强文章的逻辑性呢?逻辑性强的文章在字词句段上必然有硬功夫,因此,要使文章整体具有较强的逻辑性,就需要在字词句段上下功夫。每一处字词句段都是在搭建全部文章的逻辑。因此,要重视遣词造句,甚至要在每一个字上进行推敲。古人“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即是在字句上推敲、斟酌的最好例证。只有把字词搞得准,才能表达准确的句意,也才可能进一步使各个段落形成连贯清晰的递进、转折、因果、并列等逻辑关系,也才可能使文章整体思路清晰、逻辑严密,说理深刻,说服力强。

3.客观性

文章终究要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而服务,则所分析的问题必然要求具有客观性,解决问题的方法途径必然要求具有客观可行性。客观性即所提出的问题是实际存在的,而不是作者主观臆想或编造杜撰。解决问题的方法途径也是根据实际情况出发,符合实际条件,能够指明问题解决的方向。具有这种客观性的文章才是“科学性”的文章,这样的文章也才具有应用价值。

客观性是科学性的必要前提。事物是客观存在的,人类面临的问题也是客观存在的。在此基础上,提出客观的问题,为解决人类面临的实际困难提出方案与设想,促进人类向前发展。这是科学的宗旨,也是文章客观性的目的所在。

客观性是科学性的必然要求。科学性是具有理性逻辑,符合实际情况,能够付诸实践或指导生产的性质。科学性可以适度超前,但终究是在人类经过努力能够达到的程度范围。因此,科学性必然要求所述及的事物具有客观性。

因此,在做文章时,一定要深入实际,提真问题,写真情况,表真感情,论真观点。只有如此,才可能成为一篇好文章。

二、人情话语

有道是“人情练达即文章”。文章需要反映人情,是人情的凝练,也需要借助人情话语,尤其社科类文章更需如此,除却某些学术性强的社科类文章。但是,此“人情”并非“你好我好大家好”,也并非与“人治”搅成一团的滥用人情。

1.文章需要关注人情世界

人是情感性动物,人具有的情感心理、情感表现、情感诉求,即人情。人在社会实践和社会关系中不可避免都会产生情感,或正向,或负向。正是人的有情感的社会参与,才使人类活动和社会实践更生动,更丰满。因此,反映社会实践和社会关系的文章无法撇开人的情感。只有兼具人的情感的社会实践和社会关系的文章才更生动,更丰满,令人拍案叫绝。只有文章把人在实践中的情感淋漓尽致地反映出来,才能起到褒奖、鞭挞、讥讽的作用,才能塑造典型形象,引领社会风气,鼓舞人民士气,发挥文化的评价与导向功能。

如果只有事实陈列、数字对比,稍显干瘪的文字让人看到的只是理性的世界和“冰冷”的人间,则无法反映生动的社会实践和人物故事,将无法还原“热气腾腾”的生活场景,无法打动人心,无法唤起人内心潜在的激情与“热量”。因此,好的文章总能见人见事,直击人心,在温婉的故事、曲折的情节和激烈的冲突中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以情感人,以情化人。

2.文章需要反映人情世态

人的情感高级复杂,因此有喜怒哀乐、七情六欲。正当的情感诉求需要通过正当途径来疏解、“排泄”,在社会规则允许范围内得到释放和满足。否则,正当的情感诉求会逐渐淡化,并失去社会价值,甚至裂变产生不合理的情感诉求。因此,社科类文章需关注生活,贴近群众,了解民情,反映民意。

因此,好文章应以积极的文字激发人的情感力量。人的本质在于追求“善”,也有向“善”的内生驱动力。那么,文章就应通过对真热爱、善的歌颂、美的赞扬大力宣扬世界的美好,营造友好的氛围,引导人以积极的心态认识世界、参与实践、追求幸福。同时,应激发人的积极情感,形成正能量,以理性的思维、科学的方式去认识、去实践、去追求,过从容、健康、有温度的生活。

其次,好文章应以文字鞭挞人性之“恶”,排解社会不良情绪。在人类社会角力、逐鹿、安身的生产实践中,人性之“善”有时会被扭曲、被淹没、被濡染,甚至恶化为“劣币驱逐良币”。因此,要对人性之“恶”进行大力鞭挞,防止“人心不古”,世风日下,扭转某些人的错误认识与行为。对于一些被扭曲的正当情感应及时疏解、抚慰,还事物以本来面目,澄清大众迷惑,使事态良性发展。

不论是以积极的文字传播正能量,还是排解社会不良情绪,都是高度的社会责任感的体现。因此好文章是从高度的社会责任感的立场出发,反映人情世态,说人情话语。

3.文章需要借助人情话语

文章终归是要呈现给读者,使读者认可,并将其主旨思想传播开来。因此,好的文章必然要读者看得懂,使读者如忠实的听众一般能随着文章的一言一行而心旌摇曳。因此,科学的文章也需要借助人情话语,可能一般自然科学和社科类的学术研究文章可以例外。

一般情况下,有故事情节的文章更受欢迎,原因即在于故事贴近生活,反映人情,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因此,有故事的文章可读性强。当然,并不是每篇文章都需要“编故事”。但是,我们应在文章脉络中有起承转合,虽不见故事,但文章的整体结构有如故事层层推进,此乃文章高超的艺术性。

文章需要有情感渗入。“一切景语皆情语”,一篇好文章也是情感的结晶。因此,生动而有内涵的文章都需要情感投入,包括对所写事物的兴趣,对写作的爱好,对文章的构思。当一切情感、心力、思绪凝聚于笔端,或娓娓道来,或喷涌而出。当然,好文章也讲究文字凝练。正是“字不在多,情深则真”。情到深处,自是文章的详尽动人之处。

好文章可以借鉴经典作品的语言。一些经典作品的语言很有亲近感,甚至一些用语很熟悉,就是我们的口语。即使如此,也不影响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成为经典作品。如鲁迅的作品、《平凡的世界》、汪曾祺的作品、《乡土中国》等等。可以说,这些作品中的生动语言也是其一大特色,也助其成为耳熟能详的著名作品并走进千家万户。因此,我们在表述严谨的“科学”内容时,在不影响表达效果的前提下,也可以采用读者更易接受的语言,在一般文章中更应锤炼深得人心的人情话语。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