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夏天,在楼道,我邂逅了一只无主黑猫。听到她“喵喵”的叫声,我便开门收留了她。饲养她的半个月中,感觉像是亲人、朋友,也像是冤家。与猫共舞的日子里,我感受到人类从自然界走向共同社会的历程。
人的基本需求是衣食住行,如果要再加一条的话,便是养宠物。但严格说来,在人类早期,饲养动物应该是直接的生产性目的——例如,养猫是为了使其抓老鼠,保护粮食安全。因为,当时人类主要以自然手段获取生存条件。
猫有猫的生活习性——吃喝拉撒,有它自己的方式。如何共舞呢?这就离不开人类的驯化。想必这个过程一定极为艰难。尤其是拉撒,猫不会蹲在人的厕所。但是,总不能令其在人的眼皮子底下拉撒。我想,在寻找到得体的拉撒地点前,第一只家猫一定挨了主人不少打。这只是猫,何况那些大牲畜呢?人类一定在驯化的过程中付出了相当大的努力。毕竟,它们不会与人心有灵犀。因此,日后的俗语中用“牲口” 一词来表达因无法交流而生气的程度。牲口“人言不进”,与人不在一个智能层次,无法感知人的心理与思想。
但是,完全按照人类的想法去改造动物们的行为轨迹可行吗?我估计有点悬。动物们都是有自己的方式与行为的。俗话说,“狗急跳墙”“兔子急了也咬人”。什么时候急呢?它们之间在争夺地盘和配偶权时会急,它们也会互相搏斗。其实,这些俗语的智慧一定是先人们对经历过亲身遭遇后发出的肺腑之言的总结。因此,在此后这个人与动物博弈的过程中,一定有人类的妥协、忍耐与接受。比如,猫拉撒到墙根,那就得主人动手去“铲屎”;喂得大骨头,咬不碎,会剩下;吃东西时可能会打翻食盒而扣出来饲料,等等。这些都是无法预料的。因此,既然选择了猫,就应“爱屋及乌”。从而,人类的聪明才智发展了一步:应顺毛捋一捋。这样,总算找到了共舞的方法与决窍。
当然,共舞一段时光后,动物们也能感受到人类友好与否。你打它时发怒的样子,它一定记得。下次,当你再露出如此表情或将要破口时,它一定会“低头认错”。并且,它会对你形成每个动作的反射。此后,它也会逐渐具备与主人共舞的“本领”。这样,两颗心便“走”近了。因此,这个世界上不乏“狗救主人”“爱驹落泪”的感人故事。我想,伯乐相马时也一定能从每匹马的眼神中读出其与人”共舞”的本领和对人的情感。
其实,这个过程又何不是社会形成后人类间的相处之道呢?每个人的意识与情感都应被看到;只有适当妥协,对方的益处才会有更充分地施展的空间;只有“爱屋及乌”才能建立发自内心的真正感情。
人兽之间建立感情也并非不可能。我越来越觉得爱这只猫了,也愿意花时间“顺毛”撸她,听她“呼噜呼噜呼噜”地“念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