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日早晨,下着小雨,匆匆赶路的我,路过那个熟悉的早点摊。忽然,听到在桌边有人说:“你没读过这首诗吗?”是个女食客。听到后,我已走了过去。因此,没有看清这个食客的样子。但从声音上判断,应该是个中年妇女。但前后都没听清她同饭桌的人的对话。可能是和她的孩子讲话。
她要说哪首诗呢?“清明时节雨纷纷”?我不禁想了一下。如果是和孩子聊这首诗,这样进行教育,可真是太应景了。
平日早晨的路上,看到很多隔代送娃的景象,还是很令人唏嘘:要么小孩在前面蹦蹦跳跳,几个老人在一起说说笑笑;要么老人在前面沉默不语,小孩在后面紧跟脚步。隔代送娃那是真正的“送”,替娃背着书包,一往无前地去往目的地学校。相比之下,这是位了不起的家长。
如果不是开车送娃上学,路上是亲子之间沟通的一段好时光。家长正好可以了解孩子当天的学习计划,是否做好了各项准备,需要的注意事项,等等。
想到这里,不得不给这个家长点个赞,也给时代点个赞。这是社会进步的表现,也是教育发展的成果。相信这种教子有方一定能够走进更多家庭,发生在更多的亲子之间。
不过,还有一种情况,就是这个中年妇女在玩手机——聊语音或做直播。直播应该可以排除。因为只有突兀地一句“你没读过这首诗吗”,而没有连续发言。再说,直播行业还是小鲜肉的市场。小鲜肉凭借直观优势,可以赚到更多流量。根据价值规律,中年妇女还是很难和小鲜肉一争高下的。因此,也鲜有中年妇女来直播间分一杯羹。
另一种情况就是聊语音了。如果是这样,这个中年妇女同样令人钦佩。无论和谁在聊,这样的聊天内容都是高大上,都是正能量。怪不得她,如此自信!
中国是诗歌的国度。但是,在现代生活中,除了学生学习诗歌,诗人创作诗歌,诗界评论诗歌,离民间普及诗歌还是有很大距离的。
令人可喜的是,这些年,开放包容的现代社会生活给予了诗歌广阔的生长空间,使更多人发现了生活的诗意,能够发挥诗性的想象,也可以驰骋在诗歌的百花园。像外卖诗人王计兵。不只诗歌,整个文学界也都为普通人敞开一扇大门。胡安焉的小说《我在北京送快递》道出了多少活生生的生活体验,引起广大群体的共鸣。
中国的文化自信需要传统诗歌。当然,诗歌需要国人具备一定的文化水准。但,不可否认,学习和掌握诗歌也能提高国民素质。
毕竟,无论是小说还是诗歌,从书上走进大众的头脑里和口头中,仍有相当距离。但这位中年妇女已自觉或不自觉地又前进了一步。如果她“腹有” 的“诗书”配得上她那自信的口吻,如果她接着真的能脱口而出她要说的“那首诗”,那或许也是我们该考虑加入这个谈诗说歌的行列的时候了。若是这样的谈说能像李阳英语曾经那般“疯狂”,则人人都将展现出文化自信的精气神,我国文化自信的底蕴将更深厚,将更有助于一个真正的文化强国的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