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不是文化人,不懂琴棋书画,不会舞文弄墨,只是一个专注的农民。她一生只做一件事——比她的土地更重要——对我的教育。
记得我小时候,母亲曾在煤油灯下畅想着、谈论着我的未来。她说,我们没有能力读北大、清华这样的顶尖大学,我们只要上大学能分配工作就好。当时,可能是村里的一名大学毕业生分配了工作,回村后看到母亲重视我的教育,于是建议我母亲要保证我充足的学习时间,家里不能经常使唤我干活。今天去割草,或者明天去打猪菜,这是不行的。
这样,母亲便得到了教育“真经”。她非常重视我的学习,决不允许我耽误课程。即使是寒风暴雨、冰天雪地,她都要送我去上学。我三年级时,转到了邻村——姥姥村的小学,上小学要走二里路。那时每年冬天的雪——白毛风(雪)都下得很大。记得某个冬日,母亲照旧送我去上学,而天空飘满了白毛风(雪)。
走出村外时,风更强劲,夹带着的冷雪毫不留情地吹向脸上,灌在脖子里,并且挂走睫毛上,打得眼睛都睁不开。而脚下踩下去就是没过脚脖子的雪窟窿。从前夜开始,雪已下了一脚掌厚。我实在有点经不住老天这种“上灌下埋”的“考验”, 步子已快无法迈开了。于是,我请求母亲说,今天不去上课了,和老师请个假吧。不料,母亲说,都走出来了,别请了,课程落下了不好再补。然后,母亲走走前面,让我跟在后面,走她踩出来的脚印。虽然母亲不同意请假令我既吃惊又无奈,但母亲在风雪中为我开路,我只好步母亲的“后尘”,朝着学校的方向前进。跟在母亲后面,顿时朔风不再肆虐,踩着母亲的大步子走虽有些吃力,但毕竟不用遭受雪没过脚脖子的寒冷。当时不知道母亲冷不冷,这是我第一次感受到母亲的坚定与坚强。
母亲在以身作则中使我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以后我几乎没耽误过一节课。
母亲虽然为我在风雪中开路,但是在家同样会大发雷霆。还是在我小学时,某次,学校搞到数学奥林匹克试题。我们模拟练习后,记得我好像得了50多分。我回家后,母亲暴跳如雷,一发不可收拾。在吃饭前,狠狠教训了我一顿。我心里很委屈,记得当时我没有吃饭,含泪躺下睡着了。后来,母亲了解到其他同学才30多分,我的名次还是和以前一样,没有退步。母亲后来又为这事表示了她对自己的“鲁莽”和“冲动”的“歉意”。
其实,我内心不需要母亲的歉意,知道她是为我好。但是没想到我学习的成绩在母亲眼中会如此重要。以后,我便下决心不再让母亲失望。
为能使我去县城中学继续读书,母亲托人找县城中学的老师。对方答应两所县直中学都可以上,并且介绍了两所中学在教学质量、纪律校风方面的优劣。母亲告诉我后,帮助我分析了情况,最后由我做决定。事实证明我做出了正确的决定,在初中我实现了一次超越,至今也很爱我的母校。通过这次升学,我更感受到母亲的“开明”,对我的民主的家庭教育,我也学会了选择,懂得了对自己的选择负责。
我初高中时,母亲都会偶尔去学校看我。每次去学校时,母亲都帮我带着行李等重物。母亲回去时,又会帮我把以前的旧书都带回家,便于以后学习翻看。
高中三年修出正果后,那个假期很长。那个秋收季,我感觉父母是最轻松的。他们请人从地理拉庄稼、碾麦子也不那么难了。那个碾麦子的拖拉机师傅和我父母说起我,夸奖我以后脱离农业社了。父母都只是一笑,母亲说是以后不用捣鼓铁锹钗耙这些农具了。这可能就是母亲一直的心愿,所以一直那么重视我的学习和接受教育。
记忆最深的是2005年秋季,母亲送我去大学。当时,我其实想自己一个人去,但有行李,只好让母亲一起送我。一路上甚至到了学校,我心里却一直很别扭,有一种说不上的拧巴。本来希望到大学继续学习知识,但是青春的冲动是想一个人到社会“露头”。但是从家乡的小城市到陌生的省会城市,一切都是未知。虽然算上当年初去参加考试,那是第二次到学校,但可能还是有对故乡的离伤,也有对生活的愁绪。所以,这一切都表现出对母亲的默然和厌烦。有母亲在身边,我心里其实也很幸福。但母亲只会“实干”,在宿舍,她甚至都爬上床为我整理好床铺。
学校通知,报到当日有家长见面会,家长自愿参加。母亲其实想去为我参加,也想去见识见识这个会。记得自我上学以来,母亲真的从来没机会参加过这样正规的家长会。但是我知道,大学的家长会都是城市附近有条件的家长或懂教育的家长参加,像母亲这样从“田野”来的家长也听不懂高等学校的会议内容的。所以我劝母亲不要参加了,还是早些到火车站准备返程吧。记得当时送母亲上了公交车后,我就返回宿舍,再重新打量那个即将度过两年生活的宿舍。但清醒地意识到母亲返回后,我顿时感觉一个人在宿舍是那么孤零零。
当时,没想到母亲在火车站会不会买票。后来听母亲说起售票员听不懂母亲的方言,正好买票的队列中有一个老家附近县城的老乡,帮母亲和售票员沟通后,才买到回家的票。
今年夏天,偶然间在老屋的抽屉中发现了这张车票。当年这些往事又回到脑海,逐渐清晰起来,眼泪禁不住在我的眼眶打转。
大学毕业后,我准备到京城上班的前一晚,母亲在旁帮我计划着带出行用品。快收拾好时,母亲又情不自禁地问我用她去送我吗。我坚定地回绝了,都上班了,就不要想着去送了。我没有太留意母亲的反应,母亲当时一定很失落。我走后,他又将面对家里七零八落那些鸡零狗碎。
母亲总是这样,无论何时,都将我上学视为首要的。并且在她心里,我一直长不大,都想在身边看着我成长。但是,母亲的情感又很少表达出来,与我从不谈论那些家长里短、倒霉晦气的俗事。因此,我也未能真正体谅母亲的心情和感受。
上班两三年后,我感觉在社会上还有很多“俗事”需要自己认识、了解、应对和处理。在心里难过时,某次,我忍不住又向母亲发脾气,说母亲一辈子就算是供我念成个书。母亲当时也理直气壮地说,念成个书就行了啊。母亲没有多说什么,我理解她言外之意是念成书就有办法,有什么困难都好解决,因此她将我读书学习作为她人生中最大的事,一辈子的心血都付出在了我的求学和前程上。
现在,我的前程谈不上锦绣。但每当想起这些,反观自己这些年的经历,我能深切体会到母亲的不易与付出的艰辛,以她那浅陋的知识、淳朴的慈爱、粗糙的双手,对未来的坚信,成功培养了一名大学生,使我从农家走出,走到城市,适应城市生活,习惯城市生活,渴望城市生活,也使一个家族实现了从祖传农民到“公家人”的跨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