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三四月份,朋友圈里有海量十八股头的美照,那嵯峨怪石嶙峋百态好像神仙鬼斧神工留下的杰作,那满山绽放的杜鹃花仿佛痴情的妹子盼到情郎归来羞红的脸庞娇滴滴地临风欢笑,让人对这座位于仙游县西北山区与德化交界处的山峰心驰神往。
可惜担心腰椎毛病我一直不敢前行。周末,架不住几个好友的邀约,忐忑踏上了登山之旅。
我们五人一辆车,七点半从县城东穿榜头至钟山挂壁天路,沿联二线纵三线环山公路,九点左右到达西苑乡风顶村。天堑变通途后“南辕北辙”未必不能成功,你看原先去西边的风景区如今从东边亦能到达,真是“条条道路通罗马”。
汽车停在九座寺后。这座古拙沧桑的唐代禅院,曾经是闽中最大的寺庙,匾额上有宋代蔡襄亲手书写“太平院”三个大字,几经岁月洗礼的它犹如归隐化外的孤寂老者享受着杲杲暖阳。
我们从它身边匆匆走过,顺着山间小道,开始徒步爬山。南方的天气虽然已过小雪,但一点也不萧瑟,满眼还是绿水青山,道旁溪流清澈见底,鱼虾畅游,两旁草木摇颺葳蕤,黄色的白色的野菊花和不知名的山花吐着芬芳,每株树杈上都停栖着不知名的鸟雀,有不停啁啾的,有埋头梳毛的,有胆小的听到响动“砉”一声飞走了或者“刷啦”一声飞到别的树上去了,荆丛里蛰伏的虫儿也不甘寂寞,“嗡嗡呿呿”卖劲地合奏着天籁之音。
渐行渐远,山道愈陡,听不见了水流声,雾渐渐多起来,罩得山体朦朦胧胧的,好在林间小道隔断距离就有前人经过绑的红带子,我们沿着标志小心翼翼前进。忽然半山腰影影绰绰突兀两块巨石,褶皱的山体仿佛两把火炬,又像是两座莲花台,似乎在热情地迎接我们。两石相峙犹如一道天门,走过去豁然开朗。太阳也识时出来了,雾散去不少,一路上时不时就见这种带着沟沟股股褶皱的巨石,有的静卧地上如摊开的书册,有的矗立似手风琴的风箱折页。这些巨石群据说就是十八股头名字的由来。每座巨石还都附着青苔,它们见证时空演化,记录年代发展,经风雨洗礼、山火淬炼,依然蛰居山野质朴如故。一石一世界,每块石头似乎都有个故事,我们舍不得离开,或站或坐或躺或靠摆着各种姿势,留下了一张张美丽的照片。
之后继续前行,雾彻底散开,又闻淙淙水声。这是一大片湿地,虽然错过杜鹃花盛开的季节,但遍地蒹葭波浪似的在风中卷扬,被草甸簇拥着的磐石如万吨巨轮劈波斩浪正扬帆出海,草甸中偶尔还伏有“角怪”,半睁半闭着眼睛慵懒地打量着我们,它不怕我们。近年来木兰溪源头保护力度加大,很多野生动物有了栖息地,出现了小灵猫、白鹇等珍稀野生动物。阳光透过树叶缝隙晒在身上舒适极了,经过一段跋涉,满眼的绿带来的视觉美感,不由得让人神清气爽。我爬上巨石,平躺在沟股里,自由地呼吸着新鲜的空气,惬意地享受着日光浴。
“才走三分一路程,不要急于歇息,当心蚂蟥……前方路正长呢,好风景还在后头。”经过的游客笑呵呵提醒。
看着一拨拨人从眼前经过,也担心遭遇蚂蟥偷袭,我们跟着起身,拍拍屁股下的泥土,跟随他们继续开拔。
走走停停间又爬上一小段渐变陡峭的山路,上山坡度越来越大,靠着手中拐杖或者拉着道旁树木,我们即将登顶。仰望山顶一堆堆巉岩无声无息,冰冷坚硬,却灵性无尽,透着生命的气息,诗情画意般书写大自然的奥秘与神奇。它们有的抱团相聚,有的孤芳独立,形状迥异,如龟似兔,像骆驼、像大象、像海豚,栩栩如生、惟妙惟肖。有道是“境由心造,退后一步自然宽”,面对空灵的石头,不知不觉中我仿佛远离了现实的浮躁与焦虑,心静的感觉油然而至,步履明显轻松起来。
不觉来到海拔一千五百多米的最高峰,我们相互鼓劲,抖擞精神开始冲刺,然而要登临近在迟尺的“大象石”还是很艰辛。岩石罅隙留有许多称为“一线天”的漏缝,我们不得不侧身或俯首艰难攀爬而过,而且到近前又发觉原来巉岩之间的沟壑相隔至少一丈的距离。跳,我腿脚不利索,肯定是没有能力跳过去的;爬,不亚于三层楼高的岩石,不是超人的我自知更没有这种能耐。瞅着有人在石头上欢快蹦跶,我眼巴巴馋得干瞪眼。幸好小林眼尖在拐角处发现两根松木搭的简易桥梁,尽管心在跳腿在抖,我总算颤颤巍巍气喘吁吁有惊无险地上去了,也算是真切地领略“巨石何崔嵬,横桥架山顶”的画面。
站在十八股头最高峰,清风拂面,吹去登山的疲惫,俯瞰四周,蓦地涌起“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豪情,正想指点江山激扬文字,小陈已从背包里取出面包和矿泉水分发给众人。已到中午饭点,大家确实需要补充体能。而右侧岩石旁有户外活动经验丰富的游客架起大鼎,就地拢来柴火,竟然下锅煮出一大锅卤面。他们看到我们吃着自带的面包等简易午餐,盛情地邀请我们品尝卤面。面对锅里飘出舌尖上的味道,大家毫不客气大快朵颐起来。边吃边聊中得知他们是登山协会的,经常涉足仙游的山山水水,这十八股头来了不下十次,每回来总有不同的收获,看到不同的风景。有一次,就在这山岩下,原先晴空万里的天空忽然间乌云密布,天地一片昏暗,紧接着一阵山风起,豆大的雨水猛烈地从天而降,淋得他们措手不及纷纷躲到石崖下避雨,而隔着山对面的那边却艳阳高照,这场“西北雨”被风裹挟着飘飘渺渺飘荡在辽阔的山谷间,那情景宛若电视剧《西游记》里的仙庭,妙不可言。
他们还告诉我们,如果到此就原路返回,那算是暴殄天物,大错特错。因为最美的风景还在后头。
反正吃饱了,体力也恢复差不多了,正可谓“吃别人的嘴软”,我们听从建议绕道山南坡下山。未走几步一块巨石气定神闲顶着个大皇冠,悠然地拦在我们面前。这可是大名鼎鼎的十八股头的名片--“皇冠石”。看着膀大腰粗的憨石头顿然明白了“欲戴皇冠必承其重”,难怪四周灌木丛、花草等全都俯伏低头,不敢争了它的风头。最神奇的还在于“皇冠石”不同的角度呈现不同的形状,从侧面看又像一只欲震翅飞翀昊苍的“鹰”,移步换景间这“一石两景”诚然让人叹为观止,真得是“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沿着羊肠小道,峰回路转,林木逐渐茂盛,一大片原始森林里屹立着一排排稀有的黑松,它们秉承“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的品质忠诚地挺立着。在植被丰富的树林我们踩着堆满落叶的小径,小心翼翼前行,耳畔渐渐又听见潺潺水声,寻声觅去,路侧有一条小溪涧伴随着树林时隐时现。前方又有数十个巨石犹如拦路虎横亘着,石壁上清晰可辨“日”“月”标志。
早闻十八股头曾经发现“红花会反清复明”“南少林”遗迹,据说中国社科院在漳州东山县东明寺发现一本清嘉庆二十三年的《香花僧秘典》,其中有“夫古来寺,源承兴化清源九座寺……寺僧五百余众,有南少林之誉”。结合金庸武侠小说,我大胆臆测,红花会曾经在这里开展过“反清复明”活动,并脑补了《书剑恩仇录》《笑傲江湖》《鹿鼎记》等小说里情节,向同伴们推销自已的发现。见众人将信将疑,我一哂了之,淡淡说道:“我们不是考古的,图个乐趣而已。走吧,继续出发。”
转过石后,忽遇一洞,有清澈水流从洞口泄出。好奇的我们钻进洞内,顿觉凉嗦嗦的洞中传来“哗啦哗啦”水流冲击声,约略片刻眼睛适应黑魆魆的洞后,但见洞纵深不大仅可容纳百人,洞壁有厚厚的青苔和缠绕的藤萝,虬枝蔓延,形态万千,洞的后部景象亦是别有洞天,悬崖崚嶒,山石峥嵘,有一线飞流从天而下。
一路上发言最少的老章率先开口道:“听他们说有个‘洞中瀑’,莫非就是这里。”
“要是在这拦坝蓄水,变成一漈飞瀑不啻为一道美景。”大黄思忖着道。
“没钱一切尽是徒然。”小林怅然道。
“十八股头还是块未开垦的处女地,若是遇上资金得以开发,这方圆六七平方公里的景区肯定可以成为闽中明珠。”我也唏嘘叹道。
走出洞口,突然草丛中传出轻微的“窸窸窣窣”声,小陈瞥见一只穿山甲正拖拽枝叶往草丛里钻,估计为冬眠作准备的。大伙儿高兴于生态环境的好转,像打了鸡血,一改刚才颓废神情,重新嘻嘻哈哈说笑,神情放松间疲惫感一下子减去一大半,好像遇到缩地法,路途变短了,一气竟走过一大段较缓的山坡,又碰上几块巨石相互支撑而成的简陋石窟。洞壁有明显被烟火薰黑的痕迹,夕阳斜照在洞口不远处一石构通道上,通道的崖壁横亘着十二根像人类肋骨的石条,旁边的石壁上依稀刻有“第一恒”字迹。据说是红花会在此秘密活动被官府围剿,而被当地群众称为“贼营”的地方。
不是由于还要赶十三里路到停车的地点,而天黑后山路崎岖不好走的话,我们还会待在这里翻寻,看看能否找到一些有关南少林的蛛丝马迹。见西边苍穹即将褪去最后一抹余晖,不拖后腿的我呼唤大伙儿回去。一路上我的耳畔一直回响着唐代九座寺的五百僧众在这拳打卧牛地“嚯嚯哈哈”的练功声音。
十八股头虽然是个未开发的景点,但还是有人络绎不绝地前来观光,下山途中刚巧碰上几个为了看日出上山露营的小伙子,他们背着行囊大步流星走向山峰。
来趟十八股头,前半程观山后半程阅史,可谓饱了眼福,长了见识。人生如登山。途中好几次要放弃时,同伴的鼓励如同柳暗花明、峰回路转的美景,让彷徨的我打消了半途而废的念头,返程最开心的无疑是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