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8日中午,正与老伴谈着唐庆永同志患病话题,突然收到他在中国传媒大学任教的孩子发来的短信。短信说,“家父已于3月2日在老家仙逝。享年88岁。”我虽然知道这是一件近段可能要发生的事,但还是深为惊震。过后,他的音容笑貌和他与我的交往再也遏抑不住,从我的记忆深处翻浮上来,让我的思维陷入对他的深深怀念之中!
唐庆永同志,1938年3月24日出生于东安县大江口乡大田头村小屋唐家,家境贫困,世代务农,兄弟姐妹5人,他系老二。1954年7月考入东安县新创第一中学初中部,1960年7月从东安一中高中部毕业,考入当年的衡阳师范专科学校,学习汉语文学。1963年秋,被分配到当年衡阳地区最为偏远的江华瑶族自治县沱江中学任教,1987年8月,携夫人调入东安第三中学,担任高中语文教学,1998年9月退休。退休后,先参与编修校志,后迁住永州市零陵古城,再后就双双住到孩子新调工作的北京朝阳区内;近年,直到夫人身体有些不适,才迁回老家东安县城居住。
唐庆永同志是上世纪六十年代入党的普通党员,毕生从事中学语文教学。熟悉他的人,都认定他是一位好党员,好老师,好朋友。他平易近人,生活俭朴,关心他人,对工作对同事极端负责任。时间长了,同事们都愿与他交好,在与他相处中,把工作和生活调理得有声有色。
他对党对人民总是感恩戴德。唐庆永同志老家地域狭小,水浅地薄,在旧社会里,人们都戏说它“干事蛤蟆,饿死老鼠”。出身在这样贫困地方贫困家庭的他,从解放那天起,就直接感受到了共产党和人民政府的温暖。他在读小学时,他父亲给他取名“唐庆祝”,他要求父亲给改成“唐庆永”,意思就是要永远记住党的大恩大德。
他身体比较瘦弱,可他读书却非常发奋,在东安一中招生极少的当年,他考上了,而且成绩一直领先,有老师笑问他,“你人廋读书为什么从来不廋?”他的回答很朴素,“我不这样对得起父母对得起党?”1963年7月,全国人民的苦日子刚刚结束,面对离家800多里既不通火车又不通汽车的江华瑶族自治县要教师,他主动请缨。身体不太好的父亲不太放心,说,“那边少数民族多,各方面落后,你我身体都不好,到时要见你了,那么容易?”他诚恳地说,“正因为那地方落后,生活苦,党才急着派人去;再说您老身边还有兄弟姐妹几个。”他这一去就是24个年头,到老父亲过了才要求调回本县。后来,每到清明或年底到父亲坟头祭扫时,他觉得他太对不起自己的老父亲了,但当他一想起他在江华那边能把许多瑶汉同胞的孩子教得有了出息时,他又想到他父亲的在天之灵会对他理解和原谅。他在庆祝建党100周年的日记里深情写道:“一百春秋风雨路,每逢佳节忆南湖。感谢伟人创伟业,此生处处入画图。”
他对人对事总是很负责任。唐庆永同志从当学生到当教师,从未当过干部。这不是他没有资格或者是没有人选举他,而是他深怕当不好而误了大事让人失望。可他对身边份内份外的事,总相当地负责任。
1987年下期,他与夫人从江华调入东安三中,我正担任学校工会主席兼职代会主席,为了整顿校纪校风,广泛征求师生员工提出改正工作的意见。最后归纳总共102条,而在这些意见中,他一个人就占了11条。这11条都与学校存在的主要问题紧紧联系着,比喻学校周围个别村民损害学校利益领导不敢过问的事,学生早晚自习抓得不紧的事,学生食堂管理不到位的事,等等。学校校长兼党支部书记听了,在争得县教育局和县公安局的支持后,大刀阔斧一一整改,实事求是一一落实,学校的各项工作很快就都面貌一新,到得1989年上期国家高考,三个复习班和四个应届班约350多名学生参加,被录取的考生从原来每届的几名十几名上升到93名,创了该校创办以来的年度被高校录取人数的最高记录,校长也因此而被国家教委授予“劳动模范”称号。校长说这荣耀应该有他唐老师一大份。他竟笑着反问:“您光荣了不是我们大家都光荣?”
1993年下期,他56岁了,领导为照顾他的健康,安排他不再执教高三语文,可他的老伴俞老师却还在担任初中部某班主任。他最担心她年岁大了可能失误,早晚都为她出谋献策,甚至还常帮她修改工作计划,落实教学方案,到得该班毕业时,全班学生参加全省中考竟全都上线,有一位学生高中毕业时竟考上了清华大学,家长们对他老两口再三致谢。在当年,直在我们这穷地方中小学读书的孩子考上这国内一流大学,几乎是“破天荒”!县局领导为此特地授予他老伴“巾帼英雄”称号。不善言辞的俞老师对他说,“这光荣全是你的心智和汗水。”他只笑笑,“没出次品,才不致半夜醒来被良心谴责。”
他是一个对业务精益求精的人。唐庆永同志从当学生到当高中语文教师,对所教的汉语文学十分讲究。他除了购置很多有关书籍,还常常不耻下问。当年在他进入江华县时,那里还兴“扫盲”,他除了教瑶汉同胞和学生把汉字的笔画写对,把语音读准,还要求他们不要把笔顺搞错。在他离开江华一中时,学生和家长送他不少匾额和条幅,如“如父如兄”,“精益求精”,“德高望重”,多方面肯定他的耐心、细心和才华。调入东安三中后,每听完一堂公开课进行讨论时,他都对事不对人地发表他的独到见解。
记得在一堂公开课上,授课老师把长江的“长”的笔顺说成是:横、竖勾、撇、捺。他就在评课会上指出这堂课的这一“美中不足”。说要是按传统要求,这个字的笔顺应该是:撇、横、竖提、捺。他的发言不长,但很有说服力。从这个小的议题发生以后,学校的各科教学都不断地走向精而又精。
某年月日,县内举行初三学生作文竞赛,赛题是《母爱》。有篇学生参赛作文其结构和文句都相当出色,可他的文章却从母鸡、母牛的母爱说起,有评卷老师看了,认定跑题了,给计零分。他却不这样看待。他说:题目为“母爱”,这个词的外延应该是泛指世上所有母亲包括所有动物对孩子的关爱,不应该认定它引述内容为不切题。在他的坚持下,大多数老师都认定这篇参赛作文不但没有走题,还应该参与评比。
因为他一向注重学术研究,有着扎实的学术功底和业务功力,当年的每年县里市里省里的中考、高考阅卷,多有他的大名。他说,“我去要带着良心,回来才会一身轻松。”
他是一个对歪风邪气歪门邪道说“不”的人。1989年上期某段,学校受当时社会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影响,有些人很快就自由散漫起来,一时间,校长支书被人挂起,学校管理不能到位,课堂纪律、寝室纪律、食堂纪律都有些混乱。作为两夫妻都是共产党员的他见了,很是寝食不安。他几次与我商量,直接打电话请求县里派人来学校加强领导。好在这股歪风不久就被党中央煞住。过后,有人提议要选他担任学校监察委员,因为学校不设这个岗位,他说,“我是党员,我时刻都有义务监察!”
还比如,某段有位有点实权的有妇之夫,对丈夫不在学校工作的某女教师多方加压,甚至暗地刁难,该女教师原是一位模范班主任,很长一段时间都有苦难言。他凭借自己的警觉和眼力,把自己对这事的想法汇报到党支部。支部一调查,果然属实。在上级把那某男调走以后,这位女教师深为感动。过后她深有感慨地对领导说:“要不是唐老师长有一对金睛火眼,我实在是有苦难言!”
还再比如,某年某期周日下午,他回老家向学校赶路,见一少年瘫倒在半山路上,认真一看,胸前还明显地佩戴着学校符号。眼看就要天黑而且快要下雨,他走近盘问以后,才知道此事原委。原来是该期学校为了抓教学质量,一年轻班主任要学习成绩落班里后腿的学生把其家长要来对话。该学生听后,既不敢反对,又不敢直接回家告知父母而在半路上犹豫,甚至还可能生出很坏念头。他立即对那学生进行针对谈话,要他立即跟他返校。那学生开始僵持不走。他就干脆说:“你不走,我就把你背到学校去!”其后,他不但帮助该学生把有关事情办妥,还让该班班主任深受感动和教育。
他六十寿辰时,学校送他一副对联,后被县诗词协会收入《东安当代诗词选》。该对联写的是:“云耕沱水,雨播潇湘,八百里路腾正气;远折紫芒,近摩朱草,三千高足问风流。”。他退休后,无论住到哪里,都不忘党中央反腐倡廉的教导。2021年,他出了一本小诗集,其中有首《观犯人有感》:“脚镣手铐入牢房,此类罪犯多为贪。鱼迷假象吞钓饵,人丢良心上贼船。须知陷阱蒙彩影,酒色财气毁江山。劝君莫踏腐败路,严守廉洁是伟男!”
他生病住院以后,不少知情学生和学生家长以及同事、朋友、村邻不论远近,都分别到医院去看望他,希望他早日出院,健康长寿。安葬那天,许多知情者多泣不成声,一个劲地说着:“好人哪,你就走好走吧!”
我比他大两个年头,直到1987年下期他两口子从江华调入东安三中才开始认识。但从那时候起,我俩就好像一见如故,常常形影不离。凡遇到大事难事就相互切磋,直到问题解决为止。我退休后卖了两年书住到了长沙,他老两口去了北京。有时想念就相互打电话。后来双方听力慢慢下降,连电话也不得已免了。2023年年8月我们都回到老家县城,他来到我的住处给我送他的大作《诗与联》,我送他走时,见他脚步有些不稳要为他打的,他还笑着批评我对活一百岁的诺言缺乏信心。今年元月,听说他到市中心医院住院了,我闻讯后立即给他打电话。接电话的是他孩子。他孩子说,好了就约我去聊天。谁知3月2日他竟永远地去了,而且一切都瞒了我!如今,我只能遵照伟人教导,写下这篇小文权当我对他的怀念。
唐庆永同志,我的好兄弟,我的一切都好,学校和国家的一切都好,你就放心好走吧!(2025-04-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