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陈科的头像

陈科

网站用户

散文
202501/10
分享

汾酒

在山西杏花村,这个被历史布满烙印的地方,每一口呼吸,似乎都能让人闻到那些陈年佳酿的醇香,它们与汾河之水深深交织,无声无息地诉说着,人间千年的烟火往事。

汾酒,拥有约4000年的悠久历史,早在北齐时期,已有“汾清”之称,并被记录在《北齐书》中。到了唐代,杏花村酿酒作坊快速发展,数量达到高峰,宋代以后,发明了蒸馏设备,包括汾酒在内的名优酒种,开始崭露头角。明清时期,汾酒不断更新酿造技术,成为蒸馏酒,并闻名于世。1915年,汾酒在巴拿马万国博展览会上获得一等金质奖章。

我没有喝过茅台酒,只是略知一二,茅台酒和汾酒它们各自拥有深厚的历史价值和文化内涵。茅台酒凭借其稀缺性和独特的酱香味而闻名中外。而汾酒则以其亲民的形象,超高的性价比,深受广大百姓的喜爱。自己是北方人,十分清楚,每逢佳节,举办家宴,朋友小聚,汾酒总能在熙熙攘攘宴席间,增添一份热烈,凭添几分情深。

第一次接触到汾洒,是在幼时,一个寒冷的正月天。我们几个小友,看到大人们吃剩的酒席,便去凑热闹。等他们喝足离去后,为效仿他们的豪放,我们就将那些剩下的酒倒入杯中,有模有样地,推杯换盏,几杯下肚,瞬间就有晕晕然的感觉。记得当时,并没有什么美妙的产生,除了火辣,就是浓烈,无从去体会所谓的甘甜和清香,也不明白大人们,为什么会对这样的饮品,如此的着迷。

大学毕业后,接到好友的新婚请柬,便按捺不住内心的激动,仿佛比自己结婚还要兴奋,于是招呼一般人马前去道喜。在朋友家,看到足足有两车的老白汾酒,着实被惊呆了。好友的热情待客之道,让我大开眼界。那时我们血气方刚,年富力强,毫不客气地在朋友家,狂饮三天三夜。喝了个酣畅淋漓,喝了个酩酊大醉,好不痛快!我真正体会到了汾酒的醇香,汾酒的刚烈,汾酒的欢乐,汾酒的欲罢不能,汾酒的如痴如醉。“万丈红尘三杯酒,千秋大业一壶茶”。这些诗句都不足以表达我们年少的无羁,我们何止是三杯,那是三十杯,是三百杯。或许只有李太白,才能成为我们年少的知己。“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不到三百杯,怎能喝得痛快呢。那是洒脱,是不羁,是年少,是热血。滚滚红尘,谁能去抗拒这人世间的种种情谊和汾酒的醇香美味。

一个春暖花开的季节,我与妻子结婚。记得那阵子,我仿佛是在汾酒里泡着度过的,有武松十八碗不过岗的豪气,有壮士风萧萧兮易水寒,饮酒征战的决然。或者用更多的诗情才能表达:“人生大醉能几回,何不豪饮到天明。”“万盏美酒浸衷肠,乘醉聊发少年狂。”宴请同事,还有亲戚,朋友。那段高兴的日子,我仿佛喝尽了人生之中所有的酒。正所谓:“人生难得几次醉,此时不醉何时醉”。我再次体会到,这真正的汾酒味道,那不仅是甘甜,不仅是纯香,不仅是浓烈。而是欢乐,是快意,是幸福。而这谁都无法给予,只有汾酒才能有如此的馈赠和魅力,也是只有汾酒才能让我有这样的感触和感动。

工作后,一个偶然的机会,我来到汾酒的发源地杏花村参观学习。在庭院中间,一尊牧童与耕牛雕像将我深深吸引,正是那千古名句,所勾勒的画面。“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雕像与我脑海中的诗句,相互辉映着,瞬间就为杏花村的千年汾酒文化,增添了更深刻的意境。步随景致,景随步移,一排排仿古的酒肆列于两旁,一阵阵浓郁的酒香,飘散在整个街镇,穿过琳琅满目的酒铺、阁楼,让路过的每一个人都感受到了汾酒的醇美。

在汾酒历史博物馆内,所陈设的一切,给汾酒的历史文化,有了最全面的诠释和坚实的佐证。博物馆以“传承国宝,清香久远”为宗旨,几千年以来,精心酿制,不断创新,生产出一系列高品质、高定位、高水平的醇美佳酿。我亲眼目睹了复古的生产线和成品包装线,仿佛穿越时空,回到了汾酒制作的古老岁月。汾酒采用传统的“清蒸二次清”工艺,这种独特的酿造方法不仅体现了古人的智慧,也保证了每一滴汾酒都是高品质的代表。

在汾酒的生产过程中,对原料的选择、发酵技术、蒸馏过程等都有着严格的要求。我深感这些技艺的传承和完善之不易,正是这些精湛的技艺,使得汾酒在口感、香气、品味上都有着独到和领先同行高超的水准。

从对汾酒的空白认知,到了解,到热爱,我深深体会到汾酒,在我们生活中所占据的位置,和其不可代替的独特的属性。

千年汾酒,醉了红尘,也醉了时光。汾酒如同一首永不褪色的诗句,婉转而又低沉地诉说着,华夏文明千年的故事,演绎着广大劳动人民不朽的传奇。不同时间,不同场合,不同心情,每一次的品鉴,都是一次心灵的洗礼,一次文化的传承,一次对历史的回望。

而今,当各种饮食文化潮流汹涌而至,汾酒依然坚守着那份古老传统与纯粹的初心。而每一次,它都能带着你,穿越时间,去感受那些静水流深的历史脉动。

我总觉得,在这个世界上,很少有一种东西能像汾酒一样,经得起时间的考验。它总会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焕发出新的生命力与新的情感归属。

 汾酒,它不仅代表着一种酒,而是一种文化的传承,一种穿梭于万丈红尘之中,人类最重要的情感纽带和最珍贵的历史文化瑰宝。

 2025年1月,冬天于长治。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