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藜的诗《泥土》堪称经典。第一次读,我就记住了:
老是把自己当作珍珠
就时时有怕被埋没的痛苦
把自己当作泥土吧
让众人把你踩成一条道路
……
那片黄土地,有一种质朴而深邃的存在,它倚在墙角,不言不语,承载着万物的生长,记录着岁月的沧桑—这便是泥土。泥土,是黄土地最质朴的语言,是生命最原始的摇篮,它以一种近乎沉默的方式,诉说着关于生长、关于变迁、关于归宿的故事。
“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每天,我们双脚就行走在脚下的泥土上,日子在我们每天的忙碌中匆遽而过,去了还来,回不来的是过往,迎着的是向前的曙光;泥土在我们每个人的身边流淌,也是去了还来,去的是那些渐行渐远的沧桑,迎着的是每天都在变化的气象。
因为故乡,我喜欢上土地,或者说深深地爱着土地。无论过去了多久,我都能闻到泥土的味道,感觉到土地的冷暖。我知道它是醒着还是睡着,知道它是充满着激情在歌唱,还是已经冰冷地死去。土地不只有生命,它还有细致的情感和深沉的思索,当你把手或者脚埋进泥土时,你甚至能感觉到它的心跳。大地之心是温和的、亲切的,充满着悲悯和慈祥。
每次回到那片魂牵梦绕的苏北平原,我都要到田间地头接接地气。一条条连村水泥路把平原和田野切割成无数的方块,站在每一个方块的尽头,头顶是蓝蓝的天和洁白的云,那些云在近处是一片片、一朵朵悬着、飘着,到了远处就汇聚成跌宕起伏的云涛和云海。
在云开万朵的天地下,你从一个方块的尽头望过去,有时就望不到边际,远处的村庄在视线之外是一个很精微的点缀。那个时刻,你会感觉到广袤的大地和高天的流云一样,正从你的身边缓缓流过,内心会不由自主地发出“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的感慨。天接云涛,在故乡的平原上望去最直观,视野开阔,一览无余,那些云能够触手可及,和泥土缠绵在一起。
泥土之美,一半在温暖,一半在诗意。
每当忧郁痛苦不能自拔时,我就会在心里回想最美好的事。只有美好的回忆,才能治愈残破了的心。童年时的茅草屋,屋门口围着竹篱笆的小院子,小院子外面浅浅的池塘,池塘边上的垂柳、刺槐和杨树一一浮现在我的眼前。如能允许我的思绪能更广阔些,我会在池塘的边上添一条伸向村外的小路,一条虎气的小狗蹦蹦跳跳跟在我的后面奔向村外。田野上是一望无际的金黄油菜,或沉甸甸的麦穗。如果已经是冬天了,就铺上青色的麦田,或者厚厚一层白雪。我会在这片田野上走得很远,一直把自己走成一个小小的黑点,在四季中感悟着泥土的温暖。
春回大地,当第一缕暖阳穿透冬日的严寒,泥土便悄然苏醒。它张开双臂,迎接细雨的滋润,将每一寸干涸都化作生机勃勃的土壤。嫩绿的芽尖从泥土中探出头来,仿佛是大自然最细腻的笔触,在这张广袤无垠的画布上勾勒出生命的轮廓。泥土中蕴含着无尽的力量,它滋养着种子,孕育着希望,让每一颗渴望生长的心都能在这里找到归宿。
夏日炎炎,泥土默默承受着烈日的炙烤,却依然坚持着那份对生命的承诺。它的表面或许会变得坚硬,但内心深处依旧保持着那份柔软与温润,为根系提供着源源不断的养分和水分。杨树在泥土的支撑下挺拔生长,油菜在它的怀抱中绚烂绽放,泥土用自己的方式,诠释着坚韧与奉献。
秋风萧瑟,泥土又成了收获的象征。金黄的玉米、硕果累累的果园,无一不是泥土慷慨馈赠的见证。它不言辛苦,只是静静地等待着人们的收割,将一年的辛勤化作丰收的喜悦。落叶归根,化作泥土的一部分,这是自然界的轮回,也是生命对泥土最深沉的敬意。
冬日酷冷,当大地被白雪覆盖,泥土似乎进入了沉睡。在这看似寂静的外表下,却是另一种形式的孕育。微生物在泥土中默默工作,分解着有机物,为来年的生长积蓄力量。泥土在寒冷中沉淀,等待着下一个焕发生机的春天。
泥土,是平凡的,也是伟大的。
我把许多对于人生和世界的思考,一粒一粒,悄悄地埋在这片泥土里,这些荒唐离奇,或让人哑然失笑的种子,终将有一天会挽救我越来越重的灰心、绝望和深深的厌倦。
泥土沉默不语,它能让最小的种子发芽,它能让每一棵树都长得更高,努力让它们去看天空的高远和广阔。它收拾岁月更替和人间沧桑留下的残局,它无声地吞咽着苦涩的泪和殷红的血。它让人在它身上踩下幼稚的、疯狂的或者肮脏的脚印,然后在人们远去之后再悄悄抹去。它用乳汁滋生万物,用石头撑起庞大而喧哗的城市,它把世间的悲伤化成深埋在心里的黑炭,把怒火变成潜行在地下的岩浆。
泥土什么都知道,它只是不言不语。它不是不言不语,只是我们听不到。也许院外的杨树能听到、河边的芦苇能听到、池塘的鸭鹅能听到。如果我足够真诚,也许它会说给我听。也许它一直在说,只是我听不到。我还是孩子的时候,奔跑在故乡田野的时候,我是听到了。只是我现在长大了,长大了的人,却什么都看不到、听不到。幸好,长大了的人,有时会想起,自己曾经也是一个孩子,天真无邪,善良纯净。
在泥土的世界里,没有高低贵贱之分,每一粒尘埃都有其存在的价值。我更愿把自己当作泥土,让众人踩成一条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