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的柏油路太硬,踩不出足迹;城市的路灯光太亮,照不进心底。夜深人静,故乡的那袅袅炊烟,便如丝如缕的在心中升起,恰似“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所描绘的那般意境,因为炊烟是故乡的根。
晨曦中,暮霭里,铅灰色的炊烟,袅袅绕绕,升起在房顶,升起在村庄的上空。伴着鸡鸣犬吠,羊咩牛哞,安静的村庄霎时间满是热闹,充满了人间烟火气息。母亲坐在锅灶前,慢慢地往灶膛里续着柴草,屋子里热气腾腾,饭菜的香气飘散到院子里,灶膛里熊熊的火焰,映红了母亲慈祥的笑脸。那一幕,如同一幅泼墨的山水画,时常在我脑海中若隐若现,它是我内心深处的温暖。
时常想起陶渊明的《归园田居》“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每每看到这些诗句,故乡的炊烟就跳动在我的眼前,它宛如一首动人的诗歌,又似一樽甘醇的美酒,又如同我最真挚的伙伴,陪伴我度过了一个欢快无忧的童年。那袅袅升起的烟雾,是我心中最深处的记忆,是我人生中最宝贵的画面。
东方鱼肚白,田野里的麦穗挂着晶莹的露珠,在微风中轻轻颤动,似在吮吸甘甜的露珠,又像是在和虫儿鸟儿低语问候,唤起沉睡的大地。村庄的袅袅炊烟升腾起来,悠扬的飘荡在田野的上空,为这片生机勃勃的景象增添了一抹灵动的气息,仿若一幅淡墨的田园画卷,而炊烟便是那画中的灵魂之笔,勾勒出人间烟火的真谛。
此时,耳畔尽是此起彼伏的乡音。公鸡引吭高歌,催促着乡亲们开启新一天的劳作;鸟儿在院中啼鸣欢闹,一群小羊冲出围栏,啃着新鲜的野草;猪圈里的花猪哼唧着拱食,好一番热闹景象。
泥土散发的质朴清香、新割麦草的清甜、柴草燃烧的烟火气,还有那花瓣纷飞的芬芳,种种味道交织酝酿在故乡的上空,带着灶膛里柴火的暖香,形成一种特有的图腾,这就是故乡的味道。
儿时,我总在这样的晨曦中醒来,然后到院中的水缸里滔一盆水洗下脸,就冲进厨房里。此时母亲正在灶台边忙碌,锅里的玉米面粥翻滚着香气。接着,她俯身蹲下,往灶膛里添了几把干透的棉花枝,火舌瞬间舔舐着锅底,不一会儿,锅里的粥就更加沸腾了。而那不断升起的炊烟,在屋顶上方缭绕不散,宛如一层轻柔的薄纱,不仅是家中的一道美丽风景线,更为这温馨的画面增添了几分朦胧之美。它们见证了母亲的辛勤付出和无尽的爱意,也记录了我与母亲一同度过的美好时光。
那时,跟着小伙伴出去玩,母亲总会叮嘱说,家里的烟囱冒烟了,就回家吃饭。炊烟是一种亲切的暗语和呼唤,它会无声地告诉我们母亲在家里做饭的时间。
记得上高中时,家离学校很远 ,周末回来经常带饭。周日的中午,家中就早早升起炊烟,母亲在灶房里忙着做饭。有时母亲给我烙上几个馍馍沾点油盐和葱花,再加上一些炒面;有时母亲给我烙几张葱花油饼,偶尔还有一个鸡蛋,那油饼真香,至今不忘。那时的日子很穷苦,母亲却在袅袅炊烟中艰难的支撑着,就像扎了根的炊烟一样,一直萦绕在故乡的上空。
每到周末放学,我就骑着自行车急匆匆地往家跑。一路上经过不少村庄,缕缕炊烟笔直地向上勃发,在空中静静的徜徉,与越过屋顶的梧桐树相互嬉闹。熹微的日光穿过云烟,透过细叶,和着光的村庄凝固成一幅静谧淡雅的水墨画。
到了村口,已是黄昏,而一天之中这时的炊烟无疑是最美的。映着黄昏,衬着小桥流水,河水潺潺,树影丛丛,远远的我就看到了家房顶上淡淡的炊烟,一如见到了在家忙碌的母亲,一如回到了温暖的家,心中顿然涌起一种幸福的暖流。 “彩霞夕阳映村落,诗情画意有炊烟。”黄昏缓缓走来,炊烟缠绕着各种饭菜香味,诠释了极致醇厚绵长的人间烟火味。
炊烟是故乡的根。她有形有情地升腾于大地、房屋、树丛间,灵动而富有生命力。犹如列车驶过村庄,透亮的炉膛火,升腾的炊烟,总让人眼前一亮,更觉心安。
“乱云剩带炊烟去,野水闲将白影来”是辛弃疾笔下的炊烟;“荡桨妨人拥衲眠,篷窗细雨湿炊烟”则出自王炎笔端。而刘亮程对炊烟的理解则是这样:“我在滚滚飘远的一缕缕炊烟中,看到有一种东西被塔从高远处吸纳了回来,丝丝缕缕地进入每一户人家—从烟囱进入每一口锅底、锅里的饭、碗、每一张嘴。
是的,炊烟是热闹的,炊烟无疑又是寂寞的。如今,故乡在岁月中变迁,许多人离开了,房子渐渐破败,烟囱也残缺不全。偌大的村庄,偶尔传来母亲呼唤孩子回家吃饭的声音,悠长而亲切,在村庄上空回荡。但那袅袅炊烟,依然顽强地升起,守望着这片土地,守望着游子的归心,恰似“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那缕炊烟,是心中难以言说的眷恋。
如今,母亲老了。每次回到老家,母亲总坐在土灶台前,不时的叨叨着,你看看咱家屋里冒烟,我就在家唻……是的,小院屋顶上,总有袅袅的炊烟升起。这炊烟里,有着母亲勤劳的影子,这炊烟里,有着我们难忘的苦日子。
在城市的夜晚,我常常仰望星空,追寻那缕来自故乡的炊烟。那片田野、那些房屋、那缕炊烟,都在静静等待着游子归来,等待着续写村庄的故事,因为那里是心灵永远的归宿,是生命永恒的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