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茕
我出生在大山的一个小村庄里,那里埋藏着我无忧无虑的童年、懵里懵懂的少年时代,还有一段令我踟躇惆怅的青年时期。尽管那里土地十分贫瘠,交通也很不发达。吃不饱、穿不暖的日子深深地镌刻在了我的记忆里。可那里是我生命的起点,也是我走出大山的终点,更是我人生的转折点。
我的开蒙是在五、六岁上。记得大哥从学校里拿回一本发黄的,掉了皮的小人书,我虽不认识字,但对那上面的图画很感兴趣。大哥看着我喜欢,就一页一页地教我认书页下面的字,给我讲图画中的人物故事。那是一本有关保尔的小人书,它是我的启蒙读物,大哥也成了我的启蒙老师。
自此,我便爱不释手,拿着它一遍一遍地看,以至于有一天竟忘了回家吃饭,让踮着小脚的奶奶到处找我……后来,那本小人书在我传递给小伙伴们看时被弄丢了,让我心痛了好长时间。从那时起,我便爱上了读书。
我上小学以后,除了教科书上的课文外,我的课外读物便是大哥时不时带回来的小人书。记得有《红色娘子军》《小兵张嘎》《报童》《鸡毛信》。这些小人书的电影都在农村上映过。
我小学一年级是在村里的一座破庙里度过的。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每到冬天,狂风呼啸着,裹挟大片大片的雪花在空中飞舞。教室里寒风刺骨,冷若冰窟。我们每个同学都是烤着一盆炭火度过漫长的冬天的。有些孩子实在忍受不住,陆续辍学了,我也差一点就回家了。
上了初中以后,我开始阅读大部头的书籍,记得第一部书是《海岛女民兵》。我从学校的阅览室借来,星期天在家里点着煤油灯看。后来,大哥屋里的《平原枪声》、《铁道游击队》、《战斗的青春》,我全部看过了,而且不止一遍。阅读不仅使我长了见识,也让我的作文水平提高了不少。那年,区上组织的中学生作文竞赛中,我获得了前十名。同时,书中的故事情节和英雄人物深深打动了我,我立志,长大以后也要做一个像他们一样的人。
后来,我细细阅读了作家杨沫的《青春之歌》。受书中故事和人物的影响,我萌生了要走出大山的念头。时间的河流第一次在少年的心头泛起了阵阵涟漪。
我没有一天不想着要离开家乡的那个山沟。尽管我知道想要走出去并不那么容易,总要逮住机会,机会也不是每个人都会有的。就像我大哥,他的同班同学有的已经在北京上了大学,并且留在了北京工作,而大哥连在县城工作的机会都没有,只能默默地在村上当一名代理民办教师。我的心开始隐隐作痛,只能苦苦地等待时机。
皇天不负有心人,机会果真来了。临毕业前,教育局下发了通知,初中毕业生可以考中专了。班主任老师动员我们说:“离考试还有两个月,你们现在好好复习还来得及。如果能考上中专,以后就有工作了,也就有机会离开咱们这里了……”
老师的一席话,犹如醍醐灌顶,使我恍然大悟。如果真的能考上中专,毕业后就能分配工作,脱离“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此生就会衣食无忧,这将是我走出大山的机会。我暗自下定决心,要加倍努力学习,争取考上中专。在两个月的时间里,我用实际行动诠释了自己的本心。可我的基础差,底子薄,考试结果很不尽人意。我也只上了一所普通高中。
那时,高中只有两年的时间,我被学业和路途遥远所累,再也没有空闲时间看课外书籍。学校离我家70多里路,没有班车,只能徒步。我每周六踏着夜色回到家,周日天刚亮就得从家里往学校赶。我背着一只军用挎包,里面装着奶奶早已为我准备好的,一周在学校加餐的玉米面发糕,手里提着一只小木桶(或者一只大搪瓷缸),里面装满了酸菜。沿着石子铺就的公路走走停停,中途坐下来啃一块冰冷的发糕,到了学校已是黄昏时分。冬季天短,走到半路上太阳就落山了,到学校已是黑夜。
两年中,有同学因为路途遥远而中途辍学了,也有家庭条件好点的同学转到了县城中学。我也曾犹豫过,是坚持还是放弃。一段时间,我的心上下摇摆不定,学习成绩一度下滑。但晚上睡不着的时候,静心一想,只有努力学习才是我走出大山的唯一途径。为了心中的“宏伟梦想”,我终于坚持下来。
我们的校舍冬天没有暖气,零下十几度的气温,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同学脚手都生了冻疮。山区的冬天来得早,去得也晚,寒冬显得格外漫长。白天比晚上要好过一些。课间休息时,我们女生会到外面的墙角挤成一团跺着脚晒太阳。难熬的是漫长的冬夜,冰冷的被褥使我们无法安然入睡。我们学着在家里的做法,同学们两两结伴,把被褥叠加起来,打对子睡觉(通腿儿)。只要能暖和一些,谁也不会嫌弃对方的脚臭。即便我们抱团取暖,被褥里还是不暖和。我每天晚上躺在那儿,心里盼着快点天亮。就是在那样差的环境下,我咬着牙坚持到了最后,取得进入高考考场的机会。但我还是因为理、化课的基础差,连高中专都没能考上。
在我万念俱灰的时候,是亲戚帮了我的忙,给了我一次复读的机会。那时,高考刚恢复不几年,录取率很低,我们县当时的录取率不到百分之三。经过一年的努力,我还是以1.2分之差与大学擦肩而过。我被录取到了省城的一所重点中专(高中专)学校。虽然不尽如人意,可我走出大山的愿望终归实现了。
在省城读书的两年,我利用课余时间阅读了大量的文学刊物。读着读着,就感觉文中的故事我似曾相识,初次萌生了要写小说的念头。我想,发生在我身边的故事如果我能写出来,也许会打动人。“初生牛犊不畏虎”,我大胆地付诸了行动。在临毕业前,我以好朋友为原型写了一篇小说。记得16开的方格子稿纸,我写了38页,题目还没有拟定。
我把那篇手稿拿回家藏在了母亲的小箱子里,准备日后修改。等我回家寻找时,母亲说她们把当手纸用到了茅厕里,我当时气得说不出话来。过后想想,都是自己的错。当初为什么不告诉母亲,那些纸张是有用的东西呢?
毕业分配到县城后,我成了名副其实的“干部”。我在县城工作了五年,度过了不寻常的青葱岁月。工作稳定后,我也牺牲了休息时间写了多篇豆腐块文字,每篇都寄给了报刊,但都石沉大海。过程持续了两年之久,没有一个编辑给我回音。人贵有自知之明,如果说少年时想当英雄,那是孩童的无知无畏。而我在青年时想当作家,完全是自不量力。我意识到了自己文学修养的欠缺,写作对我并不合适,决定放弃。
结婚后,我辗转在老家和西北的城市之间。在学习、工作,抚育孩子的忙碌中,十年的时间一蹴而就。日常生活中,我时而迷茫,时而惆怅。这期间我经历了很多事,也成熟了很多。我在学习中进步,在工作中成长。
偶尔闲下来,心中也会想做一些家庭生活之外的事。人一生的追求是不是永无止境?答案是肯定的。少年时我怀揣着走出大山看世界的梦想,通过几次跌倒,几次爬起来,我已经成功逆袭。按理说我应该满足了,我还想要什么呢?物质上是满足了,但精神似乎是空虚的。所以,我买了好些书籍,让阅读使自己充实起来。
人有时也是很固执的,一心想做的事情如果没能做成就始终放不下,那是执念一直在作怪。孩子长大后上学了,生活陷入无休止的忙碌和平庸。报刊上的《征文启事》跃然纸上,让我平静的心再次变得不平静,我写作的欲望再次萌生。时间的河流在我心头激起了不小的浪花。
我很快虚构了一篇几百字的小小说,寄给了那家征稿的杂志社,只想让自己澎湃的心潮平静下来。三个月后,我的小文被通知收入了一本名为《缘分》的书册里,这对我来说是一次不小的鼓励。以后的五年时间,我参加了两次文学刊授活动的学习(包括鲁迅文学院举办的普及班)。拿到了两张结业证书后,我断断续续地写了一些文字,一篇也没有寄出。时代在不断地进步,文学也在不断地推陈出新。我一直关注着文坛的动态,一些作者逐渐被淘汰,不断有新锐作者被推出。我给自己的定位是,我写的东西直抒胸臆,表达内心,仅此而已。
上世纪末,我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来到了首都。随之,我丢掉了手中的铁饭碗。时间的河流如同海潮般掀起了巨大的浪涛,这次,它将我的人生推上了风口浪尖。
如果我没有贸然挤到了大都市里,还能有一份固定的工作,不算高的薪资也能满足我在小城市里的吃穿用度。那一年,我三十五岁。这个年龄在人生中已成定数,既不能报考公务员,也不能上研究生。它像魔咒一样诅咒了我,我仿佛一粒尘埃被淹没在大都市的苍茫世界中。可我不是不食人间烟火的神仙,我是一个有血有肉,每天要吃要喝的普通人。如果找不到一份像样的工作,将无法生存下去。
于是,我不得不重新规划自己的人生,决定再次勇敢地挑战自己。于此同时,我的写作欲望也彻底破灭了。我痛心地放下了手中的文学书籍,违心地拿起专业书籍,经受一场泪水与汗水的洗礼。
为了能够取得更高的学历和职称,以满足大都市找工作对学历的要求。我从书店里买来了各种专业复习资料,白天干临时工,晚上和周末在大学校园里继续求学。我已不再年轻,完成学业对我来说是一项十分艰巨的任务。我像一名斗士那样,没日没夜地在知识的海洋里拼命“厮杀”。我没时间逛街了,也失去了朋友,几乎“与世隔绝”。这一历程,耗费了我十二年的时间。每当失利的时候,我都要问自己要不要放弃?我在痛苦中徘徊过,纠结过。最终,理智战胜了我。“功夫不负有心人”,我用十二年的时间换回了三本证书。我拿着中级职称证书和本科学历两张证书,终于找到了一份相对稳定,待遇还算不错的工作。
每天在忙碌而繁复的工作中,脑子会觉得很疲劳。为了缓解,我也会打开网络看看世界的样子。那时,博客已经在网上如火如荼地传播着。人人都是博主,人人都在撰写博文(blog)。十几年的学习考试使我已经完全与社会脱节,我的世界里只有大学学历和职称。我不知道博客是什么时候兴起的?是谁发明了这个人人都可用的自媒体?我也想尝试一下,我每天都跃跃欲试,然而都无疾而终。直到有一天,我把想法告诉了儿子。他三下五除二就给我注册好一个账号,还告诉了我用法。
母亲的突然离世,对我的打击太大。本想着等我的日子好过了,带她来北京看看。子欲养而亲不待,还没等到那一天,她就去了。我的内心充满了愧疚。于是,我为母亲写了一篇怀念文章。它是我写的第一篇博文,也是我的文字第一次向世人公开。
尽管我的工作很忙碌,但我在工作之余也有所思所虑。好多年没有下笔了,但我的内心依然有着写作的冲动。没有人能理解我的感受,于是我给自己起了一个孤独的笔名。把我的所想、所见以及所感写成了一篇篇的短文。有一些发在我的博客上,还有个别篇幅自认为不成熟,暂时存在了电脑里。
人一生有很多故事值得回味,也遇到很多有故事的人。经过时间长河的洗濯,很多的人和事已被彻底遗忘,也有一些人和事也已模糊不清。但仍然有不少的人和事,深深地镌刻在了脑海里。生命是如此脆弱,我身边的亲人相继离我而去,我的几位同学也已英年早逝,不得不使人扼腕叹息。我唯一能做到的,就是用我的秃笔尽可能地把一些与他们的过往有关的事情记录下来,以缅怀他们的在天之灵,并聊以自慰。
这些年来,有些人和事总在我脑海里回旋,就像放电影一样,一帧帧,一幕幕闪现。他们的故事,恰好给我提供了写作的素材。我虽然退休了,可我的心依然年轻。我不想过早地加入每天提着菜篮子的老年人的行列,我要为自己活着。不上班的日子让我轻松了许多,我可以心无旁骛地看书写字。
有一天,我在新浪博客上看到,中国作家网与之联合在征稿,它让我平复了多年的心又一次翻腾起来。时间的河流再一次在我心底掀起了巨大的波澜。
我试着把自己的一篇博文按照征稿要求发出去,结果没有被选中,但我并不灰心。后来,我在中国作家网上看到了很多陌生作者和他们的作品。我想,他们也是怀着对文学的挚爱,并取得了成功。我深深地受到了他们的感染,壮着胆子注册了会员。一周后,我的第一篇文章发表在了作家网上,对我又是一个莫大的鞭策。
我重新拾起了多年的创作欲望,打开电脑将我的所思所想记录下来,我自认为好一点的篇幅发在作家网上,认为不太理想的就发在自己的博客上。这是我理想航船的再次启程,我下定决心一定要坚持下去,能走多远就走多远。
我从书柜中拿出了沉睡多年的文学书籍,一有空就坐下来如饥似渴地阅读,每天抽出时间上网阅读中国作家网上的优秀作品。如果心中有所感,我就坐下来把它记录成文字,存在我的电脑里。
几年下来,我的电脑里已经有50多万字已经成文,或者将要成文的文稿。
时间的河流在我的人生中流淌了六十多个春夏秋冬。她滋养了我的童年、少年、青年以及中年时代,正在流经我的老年生活。再有几年的时间,我就是一个真正的老年人,我希望自己是一个既有有知识、又有思想,让人尊重的老年人。
让时间的河流去见证这一切吧!
2024年11月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