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是个很微妙的东西,孕育新生、从无到有、从有到壮,让万物生生不息。日出日落又一天,冬去冬来是一年。周岁,是个值得纪念的日子,也是寄托我们美好祝愿的机会。
北宋大文学家王安石有一首《赠外孙》的诗,表达了长辈对后辈的期许与赞美:“南山新长凤凰雏,眉目分明画不如。年小从他爱梨栗,长成须读五车书。”这也是我们的期许与赞美。清澈的眼睛,莹黑透亮,像是会说话的精灵,怜爱之情油然而生;纯真的笑容,烂漫无邪,非常治愈我们的烦恼和不快;稚嫩的声音,沁人心脾,让人感觉沐浴在阳光下、浸润在春风中。精致的五官,整洁的穿着,淘气的举动,人见人爱,谁面对这样可爱的宝宝不是毫无抵抗力呢?
贪玩是小孩子的天性,但长大成材还是要多读书。一直以来,我以为“学富五车”“读书破万卷”只是比较夸张地从容读书多而已,并不一定真有人做到。直到今年春天,我亲眼见到一位本家爷爷专用一间屋子放书,每一本都研读过,几乎都是线装的,而且都是剩下的,他曾经卖了将近一卡车。涉及很多领域,有文学类、科技类、农业类、医药类,等等。对他非常佩服。惊叹之余,也醒悟过来,坐井观天了,“人外有人、山外有山”,只是自己没见到过而已。他虽然七十多岁了,十分健谈,头脑清醒、条理分明,腹有诗书,谈吐自华。
不知道为什么,社会上流传着一种读书无用的论调。支撑这个观点的,主要是一种“赚钱对比法”:你看看某某某,学历不高,只读了初中(高中),现在不也是当老板(挣了很多钱);你上了大学,读的书多,赚的还没有人家多。我想说,读书不等于赚钱,赚钱也不等于读书,二者既不是对等关系,也不是比例关系。有人抓住机会,可能一夜暴富,也有人可能通过劳动积累,积攒可观财富,但财富是外在的,随时可能会损失,知识学到后是自己的、内在的,转化为自己的品行修养、办事能力,这是隐性财富,别人抢不走,厚积薄发,受益于无形。
有句话说:“寒门难出贵子。”普通老百姓想要从底层往上走,读书是一条相对公平的路径。在这条路上,谁都可以攀登知识高峰,谁都可以尝试独树一帜,谁都可以反问宁有种乎。人类文明进步的金字塔都是建立在牢固的知识地基之上的,没有地基的文明终将走向灭亡,消失在历史的长河里。
北宋还有一位大文豪苏轼,作了一首诗《洗儿戏作》:“人皆养子望聪明,我被聪明误一生。惟愿孩儿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有些人天生就聪明,有些人天生就愚鲁,聪明不可喜,愚鲁不可悲,“小时了了,大未必佳”。不羡慕他人,不菲薄自己,走好自己的路,办好自己的事,做好自己的主。他希望自己的儿子“无灾无难到公卿”,以现代人的眼光来看,我认为还是存在官本位的思想,不可取。三十六行,行行出状元,关键在于“玉要琢,能成器”,通过自己努力、教育引导、读书学习,成为有用之“器”。
诸葛亮的《诫子书》非常简明扼要地阐述了修行与治学的方法,字字珠玑,与君共勉:“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无论是修行还是治学,都要静下心来,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小孩子精气十足,疯玩起来不着家,楼下经常晚上十点多还能听到嬉戏和尖叫声。我自己小时候也曾经在村子里玩到大半夜,母亲满村找,还是不想回。长大后,尤其工作后,忙于事务,有时候人坐下来了,但脑袋还在“飞行”,何谈静心。我恰恰认为,玩没有毛病,顺其天性,会玩才会学,劳逸结合效率才高,学习的主动性才强。静坐常思己过,人在安静的时候多反省自己,从而修正自己,从而提高品行。
学要有“志”。志,即意志和决心。三分钟热度过后就冷却下来不行,一知半解似懂非懂不行,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也不行。我们常常觉得一个知识点自己会了,到底有没有吃透还要打个问号。许多时候,万变不离其宗,当你知其然同时知其所以然的时候,就能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了,如果能再进一步运用到生活中,可谓学到家了。
周岁,是新的起点、新的希望,让我们共同努力、共同成长、共同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