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次理完发,对着镜子看,怎么看怎么别扭,怎么看怎么不顺眼。向一个同学大发牢骚,把理发师和理发店全部批判了一通,一吐为快。末了,他说了一句:“确实不好看,主要是头型不好看。从前面看,还算眉清目秀,从侧面看,后面平平的。”顿时感觉一阵暴击,好长时间接不上来话。
回头,我又反复摸了摸后脑勺,反复从侧面对着镜子照,甚至让人帮忙拍了侧颜照,最终求证了一件事——他说的是实话。本来对前面的长相就不自信,现在好了,后面也被否定了。玩笑归玩笑,有时候就是玩笑中见真相。别人就是自己的一面镜子,一针见血,一语中的,所以无言以对。难怪魏徵走后,唐太宗痛哭流涕地说:“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魏徵没,朕亡一镜矣!”因为他清楚地知道自己少了一味苦口良药,少了一席逆耳忠言。
我们的双眼是向前看的,所以后面就是盲区;我们喜欢挑别人的毛病,所以自己就是盲区;我们相信眼见为实,所以心灵就是盲区。我们需要一面“镜子”照亮盲区,才能瞻前顾后、修身正己、心明不昧。
一“后视镜”
开车的人都知道,视野是安全的第一道保障。司机的眼睛是一般是看向前方的,如果要变道、转弯、掉头、超车等就要看后方车况,否则,极易造成事故。若把前方状况比作是“常量”,那么后方状况是“变量”,“常量”加“变量”才等于安全行驶。毕竟,道路千万条,安全第一条。人生需要一面“后视镜”。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人与动物相比,有时候只会过之而无不及,往往关注眼前的利好,却忽视了身后的危险。庞涓两次攻打赵国,忽略了孙膑在后“围魏救赵”,最终功败垂成、身殁名灭。秦国名将甘茂在伐韩前与秦王息壤立誓,王翦伐楚途中多次邀赏,异曲而同工,甚至“想后”多于“思前”,后方稳定,前方无忧,战果斐然,君臣互就。
自己驾驶着自己人生的小船,想要一帆风顺、不被风吹浪打所掀翻,就要多向后看。把自己放在三百六十度的视野中,视角看得更全面;让自己跳出利欲熏心、得意忘形的窃喜中,形势把握更准确。能全面看待环境、准确把握形势,自然就能更好地趋利避害,化险为夷。
二“内视镜”
当我们闲谈人非、畅论不是时,总是滔滔不绝,能把一个人由里到外、从头到脚给否定了。看他人是个刺猬,看自己是个宝贝,因为我们总是拿显微镜看别人的优点,拿放大镜看别人的缺点,甚至拿望远镜来观察别人过去、现在和将来的毛病。造成这样偏颇狭隘的做派是因为没有拿“内视镜”深度扫描自己。
有人说,人最大的难题不是无法认清人心,而是难以认清自己。的确,我们常常自以为是、眼高手低,吃了亏,摔了跟头后,才发现许多东西是老师不会教、书上不会写、试卷不会考的,但又非常重要、迫切需要。孔子还要三省吾身,何况我们普通人?更要反求诸己,在反省中领悟,在改过中修行,在校偏中正己,在总结中进步。
反思自己固然重要,但远远不够,还须心如明镜、慎独守静来固本培元。在社会这个五颜六色的大染缸中,可以说无人无时不受环境浸染、受他人诱惑、受喧嚣迷惑。子罕“以不贪为宝”,许衡“我心有主”,曹鼐“三不可”,其实都是与自己作斗争,与贪婪作斗争,与侥幸作斗争。“君子贵慎独,上不愧屋漏。”慎独就是以己为镜的定力,耐得住寂寞、端得住操守、守得住静心,拒绝诱惑,而后无欲则刚。
自己驾驶着自己人生的小船,想要航稳行正、不因左右摇摆而偏航,就要多向内看。把检修自己成为常态,牢牢构筑自己内部仁义礼智信的四梁八柱;让勤拂内心成为习惯,时刻保持灿烂的阳光驱散心中的阴暗潮湿。在自省中认清自己、校航纠偏,在固守中激浊扬清、凝神聚力,就能从容前行。
三“透视镜”
每每读史至“巫蛊之祸”时,总要扼腕叹息好久——汉武帝受人蛊惑而逼死自己的皇后和儿子。连一代英主尚有被蒙蔽的时候,何况我们这些凡夫俗子呢?难到我们不应该随身携带一面“透视镜”,透过层层迷雾看清真相?
在爷爷去世下葬那天,有个叔叔对我说:“你看,活着的时候再怎么样,走了之后只占这一抔土这么大的地方。”人的渺小是肉眼可见的,是沧海一粟,也是黄土一抔。既然渺小,就不能把自己看得太“大”,就不能自以为是。人为什么有两个耳朵呢?我一直在想,难道仅仅是为了对称好看,抑或一只耳朵进、一直耳朵出吗?显然不是,而是兼听则明,偏听则暗,以集思广益弥补渺小的不足。
人的目光是短视的、浅视的,而思考和求知是无止境的。曾经有一位高中同学,在午休时间,她喜欢问同学们问题,高三一年下来,班上几乎所有的同学都被她问过,有时候甚至别人不耐烦了,她也耐心听着。高考后,她的成绩超过了很多她求问的人。问道也是拨开迷雾的良方妙药。
自己驾驶着自己人生的小船,想要扬帆远航、不在漫漫航程中迷向,就要多向外看。把自己放低以倾听四面八方的声音,扩大自己的格局;让自己谦卑以寻求他人真知灼见,厚积自己的储备。
自己是自己最大的敌人。战胜自己、超越自己的最好方法莫过于为自己立镜,为自己立镜莫过于立好自己的“心境”,因为:“善恶本是一家郎,流入黑白穿衣裳。心若明镜勤拂拭,莫问前程福自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