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婕妤自己居住在通州一居民小区,每天忙得焦头烂额。别人到了耳顺之年,能歌善舞,旅游观光。她却迷恋上了文学,每次出门乘车她都带上一本厚书。乘客以为她是在装腔作势,其实她把乘车当成是她阅读的课堂。著名作家麦家说:“所有的写作都是从阅读开始的。”毕飞宇崇拜莫言,人家莫言写一篇《红高粱》,他写一篇《玉米》。一个诺奖得主莫言崇拜马尔克斯,他自己也成了跟他比肩的世界著名文学大家。李婕妤是想通过阅读提高文学兴趣,找一条适合自己写作道路,实现她儿时就有的文学梦想。她在这条路上已经披荆斩棘五六年,虽然还没有什么建树。但是,她的目标已明确(热爱文学永不褪色),依然按着“清单”走。李婕妤要想完成在文学上面的系统工程(有作品发表)谈何容易。何况她还是一个农民进城的“老北漂”,没有“社保”做后盾,就更难上加难了。
固然,李婕妤有过动摇。但很快就化解了。因为他的儿子、儿媳在2020年3月7日,在她彻底歇工后,月月给她发生活费(红包)。因此,她的文学创作是不会受到缺钱困扰的。
李婕妤的儿子从小就没有骂过一句人,他五岁上学,比同龄人小两岁。一直担任班级学习委员,高中老师一直认为他是清华的苗子。可他因心理素质做祟,在高考之前扎了七针点滴,走进考场应试,取得了二本成绩。在报考研究生时,选中的黄启昌教授病逝,他只好选择了到北京教书的职业。临走前,他的大学老师嘱咐他一定要在北京考取研究生。李婕妤的儿子义无反顾地踏上了去北京教书的征途。
他一来到这里就遇见了老北京人“王师傅”手把手教他备课、教学和社交。跟他在一个寝室住的同事是一位湖南小伙儿,他是一位历史系的硕士毕业生。两个人情同手足,他们很快结盟,成为了最要好的朋友。本来,李婕妤老两口根据儿子诚实、谦虚、博学的品格,会在北京继续一边工作,一边考研究生呢。可残酷的现实,没有像她想的那样容易。而且,鉴于父母年龄已到“耳顺”,李婕妤的儿子在北京交了首付款买房,把父母接到了北京。在考研和赡养父母选项上,他选择了后者。
这是一套一居室(净面积50平方米)的住宅,李婕妤在丈夫得胰腺癌去世后,她独居在这里。这期间,李婕妤的儿子住在岳父母家。他一边教学,一边参加“王老师数学课题组”的研究。接触到一些高端知识分子,工作正在有序地提高与发展。但他也没有忘记关心母亲的生活与文学情趣。他给母亲发送一个“北大清华讲座”网址。李婕妤就是通过“北大清华讲座”预告,找到了朝内166“人文社”地址。从此得到了文学的滋养与兴趣。开始阅读的书籍就是她到“人文社”听讲座后,老师推荐的经典《契诃夫短篇小说集》、《安娜卡列尼娜》、《静静的顿河》,也有儿子给她买的《鲁迅全集》。她最初读书后,方恨学识少。在《今日头条》写的作品都是“流水账”,但为了过“四道题“和“千粉”她夜以继日地每天创作四篇千字作品,得到了原创作者资格后,却没有办法扭转乾坤。
在2020年6月的一天,李婕妤的儿子到家里来看忘母亲时,他看见屋子里的床上、柜厨上放的都是书。说:“妈妈,多读多看没有问题。可您也不要把有限的时间用错了地方。比如说应该阅读一些经典或者跟文学有关的书籍。不要盯上‘鸡汤’。”李婕妤说:“我想也是,别人成功的经验只能是‘作料’,不是我自己想吃的菜品。”这次,儿子看到母亲买的新书《会飞的九爷》后,说:妈妈,我给您网购的《基督山伯爵》您已经收到了吧。我们发您的生活费,不要狅花,要用在生活上面。”李婕妤说:“是”。的确,在她买书拮据时,遇到了小区“关心”她生活的街坊魏女士问:“您是靠着什么生活啊?”“我是靠着儿子儿媳给我每月发的生活费啊。”李婕妤说。“那将来要有个病灾可咋办呀?”魏街坊接着问。李婕妤无语了。她内心想:“是呀,我的东北老家距北京一千二百四十公里之遥,医保算是远水解不了近渴了。”从那以后,她还妄想要通过写作改变命运呢。实际上,她只是在《今日头条》得了阅读量收益的几百块钱,根本满足不了她当作家的条件。
儿子-程实最了解母亲的心思意念,他没有因为妈妈进步缓慢而放弃对她的支持。在2021年11月份,他背着母亲交了“南方周末”虚构写作课的学费。在给妈妈发汇款通知单的时候,他附了一段留言:“妈妈,我想和你说,其实写作是一种流淌,好文章首先是流淌。然后才是精雕细琢。把您经历过的认为特别精彩的故事先记录下来,然后适当架构整合。这方面你可能已经有素材了,叙述故事的技巧方面,你可以学习老师传授、或者‘文本’的写作手法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另外,坚持练习,把自己喜欢的阅读素材读出声来,甚至背下来肯定不容易。但是,你可以做到把自己喜欢的文章朗读出来,边读边体会,如果故事让自己兴奋就很好了,如果故事让自己流泪就更难得了。妈妈,我相信你会有文章发表的。这段修炼的时间,可能是你将来写作品的最有意义的素材。”从这之后,李婕妤废寝忘食地学习了“南方周末”的20节课程。在一次老师的点评中,她似乎找到了文学创作的点滴技巧;就是把源于生活的素材,然后用所学习的写作知识,经过艺术加工,就会形成有文学价值的作品。
李婕妤在此期间,文学创作有了点滴进步。陆续在《中国作家网》有了作品的发表,从而,她个人认为这才是结出了纯粹的文学果实。她想:“在一次杨知寒的分享中得知,杨知寒就是最初在《中国作家网》脱颖而出的。我也要加倍努力呦。”但是,她努力了一年之后,又有新的想法。她想:“我一个老文青怎么能跟一个著名青年作家相提并论呢。人家的作品被推‘重点推荐’,我仅仅有被推到‘新作快递’的作品,我与名人的文学水平居然是相差天壤之别。但是,为了不辜负儿子对我的期望,不失言对老同学做出的承诺(发表纸质作品有稿费,参加同学50周年聚会),珍惜老师和铁粉对我的厚爱,我要坚持到底搞文学事业。”
在李婕妤投入文学创作的几年里,儿子、儿媳和小孙子给予了她无尽的爱怜。
他们虽然分家另住,可儿子、儿媳像发工资似地每月足额地给她发生活费。小孙子的成长缺席了她的陪伴,亲家、亲家母弥补了她的亏欠。
这是一个和谐与温暖的家庭,全家人都不喝酒、吸烟,人人会做美食。小孙子在姥姥、姥爷被妈妈陪着去了武汉时,他一个人做熟蒸饺、煎鸡蛋的早餐。他的爸爸对他说:“小石头,你也一起吃啊。”他说:“爸爸,您忙着备课,您先吃。我再蒸一锅,熟了,再吃。”爸爸也很赞同他儿子说的话在理,他就先吃头一笼屉蒸熟的大蒸饺。在姥姥、姥爷和妈妈出行的几天里,小孙子还多次焖大米饭、炒鸡蛋掺西红柿,炒竹笋掺猪肉。这个和睦的家庭使小孙子有一个宽松的环境。他的身体和心理都非常健康。
即便是儿子和小孙子在特殊时期,如此地需要有一个人照顾和陪伴他们。李婕妤都没有豁出时间去待见儿孙。她倒是想借机体验一把生活。但是,她想她一撂下笔,就会把已经积蓄起来的写作热情给淡漠了。在这期间,她阅读和创作双管齐下,正在写一篇《说走就走》的长篇小说。在《中国作家网》修改五次,才得以通过审核。李婕妤看中这次机会,她认为这个平台是她距离文学比较近的一块风水宝地。管理员编辑老师的水平和责任心是令人折服的。因此,李婕妤每天按照“清单”走,就像著名作家路遥说的:“早晨从中午开始。”每天除了吃两顿饭和睡眠、散步外,她都在干跟与文学有关的活儿—阅读与创作。
儿子和儿媳非常理解她对文学爱好的投入。儿媳携父母从武汉回到北京后,还从家里给婆婆—李婕妤带通州来了一部电子测压仪。并嘱咐她说:“妈妈,我们就希望您保护好身体。那样,也就意味着是给我们家里赚钱了。你要监测好身体,不让自己脑梗、心梗,就是我们一家人的福气。您想啊,我们都在第一线上班,您若是健康,我们会安心工作,您若是有毛病,我们会天天牵挂和分身护理您的。所以,您写作也要摆平心态,不要为出版与否而忧虑,要为自己的健康未雨绸缪。”李婕妤说:“我谢谢你们小两口这样孝敬我。你们不挑我理,还安抚我,令我感动不已。”李婕妤的儿媳说:“妈妈,我们都是一家人,我父母邀请您常去,不要一个人在家里憋闷着。”李婕妤说:“谢谢你的父母,教出了一个孝敬长辈的好女儿。”
李婕妤间隔日子久了,在去看望一次她的小孙子时,她的亲家、亲家母就像待“稀客”一样地热情招待她。老两口每次都做四菜一汤,共同陪她吃饭、聊天。亲家母说:“您不要花钱买水果什么的,我们这里什么都不缺,您不赚钱,没有人挑你理。一会儿您走,带点香油、水果回去。”李婕妤说:“我只是象征性地哄一哄我的小孙子,吃的、穿的、用的,还不是您们承担的多。”李婕妤的亲家母说:“您一个人在通州生活,不容易。您的小孙子不会在意您买不买东西,只要您常来跟他亲近,他就高兴。”李婕妤听后微笑着点点头。
她暗暗思忖:“亲家母无愧于是大我几岁的长姐,她比我心胸宽广,待人谦卑柔和。”
李婕妤的亲家母是在七十年代末随军的军嫂,在北京已经生活几十年。她在丈夫从军服兵役时,她在老家生了第一胎,是难产。落下十多年不生育的症疾。领养了4岁的家侄子,视如己出。这娃子长到七岁时,亲家母生育了自己的女儿~吕慧慧。从此,她请来公婆侍奉一个儿童、一个幼子。一家老小三代人挤在一个屋檐下。亲家母在部队家属工的岗位上做“厨师”工作,一干就是二三十年。直到两位老人老去,两位孩童长大成人。在70年代末,他儿子的婚礼是遵照北京人最高礼节,请的央视主持人当主婚人、国家级摄像、流行乐队,在北京饭店举办的。并且她的儿子、儿媳有独立住房,都是老两口购置的。
亲家母的博大情怀,也体现在她对亲家母李婕妤身上。她跟丈夫都有退休金,便直接怜悯起李婕妤来了。在一次过春节时,她告诉女儿说:“慧慧,你和石头的爸爸(她的姑爷)要按月给你的婆婆发生活费,比较稳妥。这样使她心里有底。”正就是亲家母这句 话推动了她的女儿女婿赡养李婕妤已经数年,无怨无悔。
如今,亲家、亲家母一双儿女都和睦相处 。他们老两口虽然不跟他们的儿子、儿媳和小孙子在一个屋檐下同居,但每周末大家都会相聚一次,老两口大展厨艺,还出资款待分家单过的儿子、儿媳和小孙子。
列夫.托尔斯泰说过:“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亲家、亲家母老两口像是一条幸福的纽带,连系着年轻与缺乏家庭的福祉。
老两口从打噶上李婕妤、程爱农两位亲家(亲家母),就不断地给他们送衣服和日用品周济他们。而且,他们对女婿也格外的赏识。在他们四位家长第一次见面时,程爱农就跟亲家吕胜利说:“你们是师级干部家庭,我儿子如有什么做得不到位的地方,请多指教他。”吕胜利说:“他去过我家几次,我非常的满意。他比我儿子有出息。一个人在北京买了住房,我儿子比他岁数大得多,还是我给他置办的房子。”程爱农说:“都是我拖累了我儿子,要不是我病病怏怏的,他会读研究生的。”“我看他赡养老人这一点就值得我儿子向他好好学习。”吕胜利说。
程爱农微笑着看吕胜利一眼,心存感激。他想:“儿子真有眼光,找到一个知书达礼的岳父母。”
吕胜利、英素燕老两口拉帮人让人家感到舒服,没有心理负担。在这样的岳父欣赏下,程实的工作也从初出茅庐中走出来,越干越卓有成效。2003年第一次得到认可是高票当选学校级优秀教师。他找到校长说:“我师傅比我强,请校长认命她是优秀教师吧。”金校长微笑着说:“人家争名夺利还来不及,你可倒好,还往外推荣誉。那是你说了算的吗?”从那以后,他的工作更加倍努力。被评朝阳区骨干教师。但是,也有评定教师职称、等级被延缓的时候。研究生毕业从业者,像坐直升飞机一样,直接升任一级教师,比他资格还老。程实也苦恼过,一度产生考研的思想。同时,他也没有停下学习、实践的脚步。参与编纂了初中数学课外读物的写作。北京出版集团出版的一套初中生课外读物的第七本书中有他写的一篇科普作品(他的儿子小石头四岁时就经常读爸爸写的“书”)。他在从教生涯中,创造出初一至初三年级的足额升学率。而且,从初一他就把底子薄的学生通过老师午间或者放学后的业余时间无偿补课,使全班学生的数学学习进度一刀掐齐。他自己掏腰包给学生买课外读物,热天给学生买冷饮消暑。创造了班主任家访频率最高的记录。同时,程实也是北京市率先推广“翻转教学”的第一位数学老师。他夜以继日地工作,克服了抵抗力低下,皮肤过敏症的困扰。始终如一地坚持实验与论证。功夫不负有心人,他取得了“翻转教学”的成功。王教授到学校检查、验收工作后,他将程实的教学经验上报给了北京市教育委员会。2011年程实经过层层筛选后,被评为北京市紫金杯优秀班主任(荣获二等奖)。第二年,程实参加了2012北京市骨干教师高级研修项目“课程与教学论研究生课程进修班”。并参与北京市初中生数学拟题、出题工作。在“中小学数学教学报”,在北京市各级各类数学论文评比中都有建树。他在二十多年的数学教学中,走遍了全国各地偏远的地区:新疆、河北、山东、上海、山西、江苏等地,代表北京市在岗教师完成支教工作任务无数次。他与对接学校的数学同行保持了经常与密切的联系。2020年12月,在程实到河北支教时,学校领导支持程实解决了他母亲—李婕妤的独生子女落户北京的难题,李婕妤享受了北京一老一小的医疗待遇。这样,李婕妤的街坊曾经担心她的在北京医疗问题得到了彻底解决。
李婕妤被纳入北京一老一小医保后,更加坚定了她走文学原创道路的信心。在2024年12月22日,李婕妤跟来家里探望她的儿子—程实说:“妈妈将在2025年要向更高的文学原创目标攀登。”程实满怀期望地说:“妈妈,加油!我相信您会越来越好。”李婕妤说:“儿子,你在中国式的'常春藤’学校教书,标志着你是货真价实的人民教师。妈妈也要发扬信徒般的意志品质,写出有文学价值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