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使我变得更加自信了。2024年我读了35本中外文学书籍。写了数十篇文学作品。文学使我更加认识世界、认识我自己。同时,我也深知,纯文学原创作品决不是呻吟、磨叽、记账,而是用文学的语言讲述人生的故事。在过去2024年,我的文学原创作品有了很大的进步。
在夜深人静的时候,我会回忆起很多往事。我想:“我这个50后曾经被《共产党宣言》、《哥达纲领批判》、《林海雪原》、《红岩》、《我的童年》、《平凡的世界》、《十七岁不哭》、《花季.雨季》所俘虏,有过想写自己的坎坷人生的冲动。但这种想法一露头,就立刻被村里人批判成是“赖蛤蟆想吃天鹅肉,尽想高口味。”直到几十年后的今天,我才在人人都可以“写作”的时代,陆陆续续地发表了我的原创作品。”
我出生在一个农民的家庭里,母亲只有在父亲扇我耳光的时候,她护佑我,不让我挨打。其余别的她什么都不管,因为她没有文化,整天忙忙碌碌地干家里和外面的重体力活儿。她生了九个孩子,只剩下我们姐弟四个(姐姐身上死了俩,她身下死了一个。小弟身下死了俩)。一个像高尔基童年成长的家庭一样,他的两个舅舅常常打架的日子。就是我生长的原生态家庭的真实写照。在嘈杂的环境中,养成了我孤僻倔强的性格。尽管如此,我从小就想当一名文学家。这个理想支撑我今天热爱文学不褪色。母亲没有正面教会我识字、学习和写作,她只是在我心中种下了一颗文学的种子,因为苦难是最好的老师。那时,我不理解妈妈在外面人缘那么好,在家里却像是一个受气包。她一边干累活,一边听她男人(父亲)的摆布(生了很多孩子)。我是一个小叛逆者,经常数落母亲不跟他离婚。激起妈妈流着眼泪说:“我不是怕你们出一家入一家受气嘛。”爸爸的一意孤行,不是他心眼坏(他在外面是另一幅嘴脸——大公无私)。而是他的原生态家庭有缺失,他被寡妇妈带到继父家,很不得施展,酿成了坏脾气。记得我们家一过年,爸爸就找茬跟妈妈吵架。气得母亲说些噎人的话。爸爸借机抓住妈妈得理不饶人的把柄,翻箱岛柜找他的纸牌,然后,他出去找人赌博。
我从八岁被父母带进乡村后,就是在父母的争吵中度过。妈妈每日操劳、生孩子多,身体孱弱、每况愈下,经历一次大手术住院一个多月才康复。因此她无力管辖每一个孩子的成长。我属于自然生长起来的农村女孩。我当时的文学细胞就是会写作文和讲用稿。没有像著名作家阿莱那样的幸运,他在高中时代就读完了鲁迅全集。而我的大部分时间是在黑暗中摸索。
命运有时如此残酷,当我们以为毫无希望的时候,不知何方又漏出一丝光明。(德国:赫塔.米勒)2008年夏天,我和丈夫随儿子来北京后,先是配合丈夫做修鞋生意,丈夫死后,我做保洁工作12年。期间,我在儿子的鼓励下,在业余时间参加了“北大清华讲座”、“人文社的公益讲座”等活动。明确了我的创作目标。但是,我写的原创作品依然是“流水账”。在2021年末,儿子给我报名参加了《南方周末》虚构写作课。在这里,我学习了20个课时。有老师批改作业的评语:“你的语言简洁流畅,围绕书这一物件将人物穿联起来也是不错的想法。但一个故事中矛盾的出现和解决,是需要深入构思的。你的这个故事里,从书的丢失到顺利找到,人物形象,故事立意还没有立起来,“矛盾”就轻而易举的被解决了。整篇文章几乎只有从后面的信件中感到两个人淳朴的友情。因此,你设计的矛盾并非是有效的矛盾。整个故事缺少真正的矛盾,就缺少故事得以成立的根基。此外,人物塑造待有些偏平化,尤其是引出矛盾直起的女老师,在文中更像是“工具人”,人物行为也偏离了老师这一职业。主人公李昭某些行为同样缺乏合理性,切记小说中的人物应有自身的性格逻辑和行为逻辑。”在2021年12月,我在“中国作家在线”签约之后,加入了《中国作家网》。我在发表数篇短篇小说后,有一个长篇作品被管理员编辑退回五次。老师在评语中写道:“您好,后台收到您多次上传的小说,每次我们编辑都会认真阅读。总的感觉是您这个作品还是缺乏艺术性。就是一些个人经历的叙述,线条单一。因此,没有通过。在此表示遗憾。”我收到管理员编辑老师的中肯评语后,开始重新修改作品,终于被审核通过。我在《中国作家网》树立了信心之后,在纸质作品《天风》发表了我的第一篇作品。儿子鼓励我说:“妈妈,祝您作品能够在‘纸质’发表,认真打磨,您是可以的。不是美丽的辞藻就可以罗列在文章里,你要想到读者的口味。”我在2021年以后,得到了多位老师与学友的启迪。《南方周末》的同学白云天说:“每天养成定时、定点写作习惯,每次不用多写,写300字左右就可。最重要的是养成每天都写作的习惯,这个很重要。”我的确在这几年每天把阅读与写作当成了第一要务。我认为在《中国作家网》公开发表的作品都是有文学的内涵、底蕴的成品。因为,这里不像在其他网站只要没有敏感词就可以公开在各个平台显露出来。我有了文学目标之后,给予我指引的老师令我难忘。我参加著名作家张炜新书分享会时,认识一位文学博士。我把我的作品发给他一篇,他在百忙中,给我写的评语是:“……标题是‘忏悔’的话,很多情节与情结联系的不密切,可以多加这些描写。突出的是情感的转变,可以在这上面多做一些文学的处理。您的人称代词较多,有些可以去掉的。”这之后,在2022年,我又有一篇纸质作品被公开发表。在《中国作家网》有被管理员编辑老师推向“新作快递”的优质作品。总之,文学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持久输出。儿子鼓励我说:“妈妈,您只要感兴趣,您就写,我支持您。没有人看,我看。我却不是编辑,也不懂文学套路,若是懂就好了。妈妈,不要着急。”我是很着急。但我相信人生有时会被戏剧性的反转,我就要做一个努力前行、挑战自己人生的守望者。
在2025年,我会以老师送给我的新年赠言为指针:“希望您在文学里,更上一个新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