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南风的头像

南风

网站用户

散文
202505/08
分享

王阳明与醴陵

醴陵,作为一个东汉置县两千年未易其名的江南古邑,在漫漫的岁月长河中,与无数历史名人结下情缘。她是湖湘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其中浓重的一笔,就是一代心学大师王阳明先生与醴陵的佳话。

王阳明先生一生曾两次经过湖南,每次住的时间虽不长,却扎扎实实留下了自己的足迹,并培养了两个弟子群体,使明代王学在湖南有着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醴陵作为湘东门户,也因此与先生有过两次对话。

第一次结识先生,为正德三年,也即1508年。

据王氏年谱记载:正德元年(1506)二月“上封事下诏狱,谪龙场驿驿丞。”即时任兵部主事的王阳明因上书救戴铣而得罪宦官刘瑾,触怒正德皇帝,被廷杖四十,发配贵州龙场驿站。正德二年(1507)夏,“赴谪至钱塘。”其间,因避刘瑾谋害,乃托为投江,潜入福建武夷山中。至同年十二月重返杭州,并启程赴贵州。道经江西广信(今上饶)、分宜、宜春、萍乡进入湖南醴陵。然后沿湘江抵达长沙,赶赴贵州。

先生在《游岳麓书事》记载:醴陵西来涉湘水,信宿江城沮风雨。不独病齿畏风湿,泥潦侵途绝行旅……

与先生的初遇,可能是落花时节的相逢。先生一路风尘,满腹心事,想必醴陵这座号称江南“小杭州”的古城给疲惫的先生带来了一丝慰藉与明媚。

与先生的第二次遇见,为正德五年,即1510年。

正德四年(1509),先生由贵州驿丞,调任江西庐陵知县。顺江而下,再次途径醴陵,并于1510年3月抵达庐陵就职,开启了心学大师知行合一、立德立功立言的伟大征程。

提及先生与醴陵的缘分,不得不提到两个地方,泗洲寺与渌江书院。

泗州寺,始建于唐朝。据《醴陵县志》载:泗州寺,在城西,又名崇林寺。始建于唐,明洪武重修,崇祯间毁。清复修,道光六年汜于水,上坊众姓重建。

1508年,先生正值被贬,一叶孤舟,只身向西。途经醴陵渌水时,天已向晚。一轮幽幽明月孤单地挂在天空,照着渌江经年向西的水流上,也照在先生孤独又沉郁的心头。

趁着月光,先生上了岸,举目四望,早已是灯火明灭,人迹渺渺。无可奈何之下,先生只好敲响了岸边的泗州寺大门,想到寺中借宿。

寺院老僧不惧权贵,对先生热情款待。对于先生的遭遇,老僧没有做过多的劝慰,反而是指着寺外的渌江河对先生说道:“先生乃饱读诗书之大贤,故老僧不与先生辨禅明理。先生且看这滔滔江水,由东而发,一路向西,流经于此,岂不怪哉?江水尚能向西,先生何故消沉?此番劫难,未尝不是先生造化……”

老僧一番充满禅机的话语,让先生一扫其羁旅风尘,了却胸中抑郁之情。便在泗州寺墙壁上留下了一首表明心志的诗:风雨偏从险道当,泥深没马陷车厢。虚传鸟道通巴蜀,岂必羊肠在太行。远道渐看连暝色,晚霞会喜见朝阳。水南昏黑投僧寺,还理羲编坐夜长。

三年后,刘瑾伏诛,先生被启用。再过泗州寺,仍是老僧接待。先生再次与老僧一番畅谈,心情大好,是故诗云:渌水西头泗洲寺,经过转眼又三年。老僧熟认直呼姓,笑我清癯只似前。每有客来看宿处,诗留佛壁作灯传。开轩扫榻还相慰,惭愧维摩世外缘。

由此可见,醴陵的山水故人,是先生漫漫人生中一抹色彩明朗的朝阳。

从贵州龙场到江西庐陵,王阳明先生曾一路讲学。途经醴陵时,也曾在醴陵西山渌江书院传经布道,并留下《过靖兴寺》诗二首。

其中一首为:老树千年惟鹤住,深潭百尺有龙蟠。僧居却在云深处,别作人间境界看。

另一首为:隔水不见寺,但闻清磐来。已指峰头路,始瞻云外台。洞天藏日月,潭窟隐风雷。欲询兴废迹,荒碣满蒿莱。

泗州寺与靖兴寺,一水之隔,遥相呼应,仿佛先生与醴陵的两次相遇,是命中注定的相遇,也是等待千年的情缘。先生的学识,先生的风骨,为醴陵文脉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记。

(2024年5月14日,发表于《株洲日报》第5版)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