闹完元宵,传统意义上的春节就结束了。我在远处回望故乡,“人言落日是天涯,望极天涯不见家”,我想那个小山村该是喧闹已经散去,重归落寞了。
记得除夕那天为了避开拥堵,也为了免交高速公路通行费,我们子夜零点自驾出发,一路畅通。高速出口下去以后,家就近了,黎明前的微曦中,远山黧黑,乡村公路如玉带蜿蜒,一直向大山深处延伸。打开车窗,清冽的寒风拂面而来,我深深呼吸了几口新鲜空气。此时万籁俱寂,我能清晰听到车轮接地的沙沙声,车体带风的呼呼声。对我来说,故乡是有温度,有味道的,潺潺流水,山野沃土,林中草木,浸润出故乡特有的馨香,让我迷醉,使我的血液流动加快,我仿佛要飘起来,扑向故乡的怀抱。
这里的一草一木,一房一瓦,每一条沟渠,每一处山路,都是我心中的秘藏,这里的每一点改变,都会让我回忆它原来的模样。我最熟悉的地方就是这里,我在这里出生、长大,吃喝玩乐。不管是开心快乐的,还是不堪回首的往事,都曾经在这里发生,有些事随着时间的推移会慢慢隐去,有些事则显得更加清晰。
到家了,照例是一番欢腾,母亲早早就准备好了年夜饭,敬宗祭祖,行礼如仪。难得一大家人团圆,照例是守夜看春晚,抢红包,不亦乐乎。
初一日,天气晴朗,大家提议去爬山,边走边看,山上的一切都是那么熟悉。每当我午夜梦回,老屋,茶园,竹林,总是清晰的出现在脑海里,故乡站在时光的那一头,默不作声,任我打量。我所有奇怪的想法,所有忧心的源头,总是附着在这个小山村。“莫道山行远,还须上高峰”,当我从屋后悬崖小路登上山顶,俯瞰这个小村庄时,只见几十户人家镶嵌在一片汪洋绿色中,如婴儿卧在母亲的怀抱。抬头望,头顶上晴空湛蓝,白云如絮,那一刻,天地都安静下来了。
拜年的习俗正在淡化,随着村村通的实施,交通工具的普及与便捷,现在走亲戚都不再留宿了,相互之间的交流也更少。但据我观察,外表淡化,内核还在,长幼有序,慎终追远,一些朴素的感情、平凡的人生记忆或许只有在这个特殊的节日才会被唤醒。父母在,人生尚有来处;父母去,人生只剩归途。以后真应该常回家看看。
门前两只小狗肥憨可爱,几只大鸭子直着脖子呱呱叫着,孩子感到很新奇,忙着拍照发朋友圈。这些在我小时候都是不会在意的,乃是习以为常。孩子是幸运的,记得麦子有篇博文说,我奋斗了十八年才能和你坐在一起喝咖啡。这说明了乡村的孩子要比城里的孩子付出更多努力,才能站到一个水平线上。我也想说,我奋斗了多少年,才能为一些在我妈眼里不合算的事情浪费金钱:比如花几万元来一次出国旅游,比如花几百元看一场文艺演出。当老一代渐渐老去,新生代不再回来,乡村必然衰败。有些能够集聚资源,顺应发展潮流的乡村,复兴也是顺理成章的。我认为这是很自然的事,没有必要无病呻吟。
老家对面一个独居老人,看起来身板还硬朗,我见证了她的慢慢老去。无疑,她也看着我匆匆长大。她问我:“把小孩带回家,给奶奶看看了吗?”,一句话就点出了重点。对的,我的女儿,也是母亲的孙女,我应该常把她带回家让奶奶看看孙女。我把女儿指给她看了,她连连说好。面对她,我默默地坐在那里,小心翼翼的设想了一下自己的老去。任你腰缠万贯,任你权倾天下,每个人都要老去。我领悟到现在最紧要的,是储备一点健康,多锻炼。老去的时候最好生活能自理,不麻烦或者少麻烦一点儿女,就是最大的幸事了。
故乡,我深爱它,但每次回去却都会匆匆的逃离它,因为我没有能力让故乡变得更加美好。我是故乡的懦弱的游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