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图像只雄鸡。雄鸡胸腹之间有一条巨龙从东往西横亘在华夏大地,那便是秦岭,以此为界,有了南方和北方之说。从巨龙身体中部的古陈仓开始,向北伸出一条龙爪,一直沿伸到宁夏大漠,这条山便叫陇山,又叫关山。上古时期,关山以西是荒凉的苦寒之地,关山以东,是气候宜人、物产丰富的八百里秦川,又叫“天府之国”。
一
陇山,是“龙”住的地方。
先秦时期,以此山为界,分为关内和关外,此山又称“关山”。关山人把龙的近亲“蛇”叫“小龙”,又叫“长虫”或“皮条”。长虫是长得比较长的虫子,皮条是带皮的肉条,实在寻常得很,但是叫了蛇,就显出害怕的意思。比如一个城里人到关山去,遇到了蛇,失声惊叫起来,山民循声过来一看,憨笑一声说,不就一个皮条么,有什么好怕的!说完,俯身抓起皮条的尾巴,胳膊一扬,远远地扔了出去,寻常地象扔出一根树枝。关山人不怕长虫,长虫也不怕人,路上遇见了,互相瞅一眼,然后各走各路,就像什么都没发生。城里人不理解,说,那可是蛇呀,你怎么不害怕呢?关山人纠正说,那叫“长虫”,不叫蛇,蛇是要害人的,长虫是神虫,不害人。关山人进了山,碰见水桶一般粗,椽一样长的虫,不但不害怕,还要下跪磕头,心生欢喜呢。
关山里长虫多,但关山人不害怕,觉得它们像自己的兄弟姐妹一般,这和一个神话传说有关。《周易》六十四卦里有一卦,叫“雷泽归妹”卦,这个卦象记载了一个神话故事。说是上古时期,关山这里还是母系社会,有一个女性头领叫“风华胥”,长得非常美丽。有一天,她到一个叫“雷泽”的地方游玩,看见地上一个大大的脚印,觉得好奇,就把自己的脚也放了上去,突然感到有种大蛇缠身的感觉,然后就有了身孕,生下的孩子叫“伏羲”。后人说,那个大脚印实际上是“龙”的足迹,所以“伏羲”就是龙的传人。伏羲是有文献记载的最早的创世神,伏羲教民结网,从事渔猎畜牧,制作和食用熟食,创制八卦,开启了父系社会之门。
关于伏羲是龙的传人,还有以下传说;“风华胥”怀孕后,怀了十二年才生下他。伏羲长得人首龙身,浑身布满龙鳞,异与常人。后人为了纪念伏羲的诞生,将他的出生地命名为“成纪”,因为在古代,十二年为一纪。据史学家考证,古成纪就是今天关山南边山脚下的天水市,因此,天水历来被称为“羲皇故里”。
“风华胥”生了伏羲以后,又在关山脚下的葫芦河畔陇城附近(今甘肃省清水县)生下一个女孩,同样是人首龙身,这个孩子就是“女娲”。从此以后,葫芦河畔的陇城又称“娲皇故里”。伏羲和女娲兄妹两人是神话传说中的“人文初祖”。两人靠着采集、狩猎生活得还不错,忽然有一天,天降暴雨,延续40余日,人间成了泽国,兄妹两人趴在一块木板上得以逃生。洪水退去后,发现四处荒芜,没有人烟,于是两人商量兄妹而婚,以传人种,又怕上天不答应,于是用滚石磨的方法占婚。石磨果然相合,两人便结成夫妻,繁衍人类。自此,关于兄妹二人“人首龙身,兄妹而婚”的传说便有了出处。
周秦以后全国各地的墓葬中,出土了各种类型的画像石,这些画像石上普遍有伏羲和女娲人首龙身、互相缠绕、手举“规、矩”的造型,只是大多画成了蛇的身子。后人推测是石工偷懒,省去了龙的四足,以致大家误认为蛇。按照古人“从哪里来,回那里去”的思想,在墓葬中放上画有伏羲女娲的画像石,自然认为他们是自己的人文父母了。
关山人谦虚,说以上都是神话传说,不足为凭。但身体却很诚实,如果夫妻二人有一人先亡,另一人哭灵时必以兄妹相称。娶妻时,新人必以盖头遮面,这个习俗应该来自伏羲和女娲成婚时结草为扇,障面遮羞的传说。所以,关山人嘴上不说,心里却清楚得很,自己就是龙的传人,对于龙的近亲------蛇,自然就不怕了。
二
我喜欢去关山,每当我站在关山之巅,遥望西域,眼前就出现了秦人先祖衣衫褴褛却互相鼓励向敌人冲锋的画画,风中同时传来悲壮激昂的歌声,那是如黄土高原般粗犷的战歌《无衣》: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诗经.秦风》
第一次听到有人唱这首歌,来自十几年前和山民的一次偶遇。
那年七月的一天,我在关山里的老虎沟遇到了暴雨和冰雹,瞬间就被淋了个落汤鸡,几个山民邀我到他们家避雨并一起品尝野猪肉和自酿土酒。酒酣之际,一个山民为了打破我的拘谨,让我换上他的棉衣,端着酒碗,吼出了那首著名歌曲的前两句“岂曰无衣?与子同袍!”
这句用西府雅言吼出的歌词,尾声上场,顿挫有力,豪迈无比,一下子让我穿越到了先秦时期。2500多年前的秦人先祖正是唱着这首战歌,互相鼓励、前赴后继地向西边的犬戎发起进攻,虽然败多胜少,仍然屡败屡战。如此悲壮仅仅只是为了生存。
秦人原本不住在这里,他们和商纣是好兄弟,生活在山东河南一带。秦人先祖中有一个著名人物“蜚廉”,就是被后人骂作“助纣为虐”的那位。“蜚廉”有一手祖传绝技,善于和动物打交道。他不单能和鸟虫对话,更长于养马和驾车,把车驾得风一般飞快,后人干脆称他为“风伯”。他因此获得商纣帝辛的赏识服务于王室。
蜚廉有三个儿子,其中一个叫“恶来”。恶来生得豹头环眼,虎背熊腰,更能勇搏熊虎,威震三军,是商纣手下得力干将,也是后世猛将尊崇的典范。商纣其实是一个资捷辨疾,闻见甚敏,材力过人,手格猛兽的人,此帝文治武功,将商朝疆域扩到顶峰,是非常杰出的帝王。蜚廉和他的儿子都是他的忠臣良将。在后来的牧野之战中,帝辛战败,自焚而亡。恶来力战而死,仍余威不倒,周人不敢近前,武王心怯,持箭亲射其口才获心安。蜚廉从山西归来,听闻商纣已亡,恶来战死,跳脚嚎啕大哭,以头触墙而死。商朝余党不服周家天子,商纣的第三个儿子武庚及恶来的儿子先后造反三次,均被周公旦镇压,整族贬为奴隶,放逐在“西垂”之地,为王室养马(驻地在“西犬丘”,即今天的甘肃礼县大堡子山)。“西垂”即关山以西,为周王室西部边境。关山以内,为一个小方国“夨”国领地。(夨,象人形,意为歪着脑袋的人。同为商纣子民的“夨”国灵活机变,支持武王伐纣,被武王正式封为诸侯国。)从此,这些奴隶开始了他们的悲苦命运。但蜚廉的亲近自然,恶来的重义轻生也刻在了秦人的骨子里,这些基因决定和影响着他们的命运。
为了生存,秦人的祖先隐忍了下来。他们的苦难也就此开始:他们要在这气候寒凉的高山草甸为周王室养马,风餐露宿,茹毛饮血,吃尽了苦头。作为社会最底层的奴隶,他们只能住在远郊及山里,被称为“野人”。他们为上层阶级服务,没有任何其他权利,甚至连为诸侯上阵打仗的资格都没有,还要忍受周王室的歧视和外族的欺凌。虽然如此,他们对自由的向往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从未停止,那首著名的《蒹葭》唱出了他们的心声。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诗经.秦风》
这首歌没有其他秦地歌曲的慷慨悲壮,也没有黄土高原粗犷的气息,有点江南水乡的哀婉曲折,感伤之中透着执着,情绪惆怅苦闷,意象渺远空灵。歌词高度抽象,极富象征意味。正因如此,历代以来,对它存在多种解读,既可以理解为一首爱情歌谣,也可以理解为秦人希望有一个强有力的头领带他们走出困境。
这样的日子一直过了150多年,直到恶来的第五代子孙“非子”时,周孝王巡边来了。那个时候的关山,是周王室的西部边境,边境外生存着羌人和犬戎等游牧部落。这些部落羡慕东方先进的农耕文明,动不动就入境骚扰一番,还要抢夺秦人的马匹,令人不胜其烦。所以周王室历代天子要经常性的巡视边疆。周孝王到了关山,见到了奴隶的头领“非子”。非子继承了祖上蜚廉善于和动物打交道的能力,善于养马,在他的带领下,马儿被养的群落强大,彪悍异常,被人称为“龙马”。孝王心中欢喜,又看到恭恭顺顺的非子及他的奴隶们,起了侧隐之心,说,你们养马有功,以后就恢复你们的姓氏“嬴”吧。孝王还说,本来想着封你们个诸侯之位的,又怕别人非议,干脆封你个“附庸”,以后你们就有资格跟在夨国人屁股后面向我进贡了。你们住的地方叫“秦”(今甘肃省清水县),那你们的封号就叫“秦”。你们的后代继续为本天子养马!自此,秦人有了首任君主“嬴非”,别名“秦非子”。但“附庸”仍是一个带有歧视意味的封号,意思是附属在别的诸侯身上。虽然如此,比起整族都是奴隶好了许多,社会地位比以前高了那么一点点,至少有机会去镐京远远地见天子一面。
但秦人的苦难并没就此结束,反而成为周王室抵御外族的工具。周孝王封他们为“附庸”时,恐怕就有这样的考虑。当周王室强大的时候,秦人还没资格上阵杀敌。当周王室衰落,无力抵抗羌人和犬戎的时候,周王室就想起了秦人。周宣王时,周王室为利用秦人抵御羌人和犬戎,又把秦人的社会地位提高了一些,封非子的第四代子孙秦仲为“大夫”。秦仲受此宠遇,非常卖命,带着族人唱着军歌《无衣》向犬戎发起进攻。犬戎喜欢养狗,上阵时先把狗放出来扑咬,秦人还没见到敌人的面,先得对付冲到眼前的恶狗,这仗真是不好打,终于在一次伐戎战斗中秦仲命丧疆场。秦仲死后,他的大儿子秦庄公(嬴其,第五代君主)率兄弟五人带兵继续同犬戎作战,取得了一些小小的胜利,庄公也因此被封为“西垂大夫”。
尽管弱小的秦人尚不足以抵抗外族,但对于周王室来说,秦人已经是一支可以利用的力量了。正当秦人先祖在关山为保卫王室拼死血战的时候,骄奢淫逸的周天子却变着花样地玩,为了博得美女褒姒一笑,终于在骊山弄出了周幽王烽火戏诸侯的闹剧。这出闹剧的结果是周幽王被申侯勾结犬戎所杀(幽王的正室王后叫申后,是申侯的女儿,申后生姬宜臼,被幽王废黜,褒姒是第二任王后),继任的周平王(姬宜臼)面对不断来袭的游牧民族,不堪其扰,决定迁都洛阳,不料无人护驾。关键时刻,秦襄公(第六代君主)率兵护驾,并保护平王东迁洛阳。平王感动之余,封秦襄公为“诸侯”,岐山以西之地作为封地赐与秦人,至于能不能守得住,那就看他们的本事了。
襄公在秦国历史上是一个非常厉害的政治人物。他清楚地知道秦国和诸戎的实力差距,长期的战争是无法让自己的族群生存下去的。所以他即位的第一年就对犬戎采取和亲政策,把妹妹缪嬴嫁给犬戎的一个头领丰王,目的是分化犬戎,使自己获得喘息之机。这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采用“和亲”这种外交手段。襄公即位七年,幽王死于骊山,镐京的政治环境变得复杂起来,基本上可分为三种势力:幽王的残余势力,褒姒的儿子,申候及平王。襄公审时度势,最后选择支持平王,并护送平王迁都洛阳。他的政治投机很快得到了回报,不但因此封侯还得到了西歧以西的土地从而正式建国,这也是秦人历史上首次建国。这些举措,体现出襄公作为一个政治家的手腕和眼光。首次建立诸侯国,其意义不亚于后来的始皇帝一统天下。公元前776年,秦国建立第二年,襄公留哥哥世父守西垂,自己带人翻越关山迁建“汧邑”,也就是今天陇州城南的郑家沟。汧邑作为秦国都城持续到公元前762年,长达14年,秦人在这里完成了游牧向农耕的转变,并不断发展壮大。后来,他们继续向东发展,赶走“夨国”和“散国”,建立了“陈仓”。
陈仓,就是排兵布阵,保卫粮仓的意思。在长达数百年的时间里,秦人从奴隶开始,隐忍坚韧,付出数代人的努力终于成为一方诸侯。但和东边的各列国相比,秦国还是一个弱小的不起眼的边疆小国,经济文化各方面都很落后。而东边各诸侯国却热闹异常,特别是迁都洛阳后,各诸侯国越来越不把天子放在眼里,相互之间攻伐不断,开启了东周列国时代,晋国、齐国、楚国等诸侯国通过各种改革,成功崛起为强国。秦国成为一方诸侯后,非常羡慕各列国先进的经济文化,想要积极融入他们,却受尽了排挤。在那些列国眼中,秦人始终是“放马的奴隶”。这种歧视根深蒂固,就连孔夫子周游列国,也未到秦国来。不能融入贵族圈的秦人,开始发愤图强,他们敏锐地发现了其他列国“以礼治国”理念的弊端和不足,转而“弃礼任法”,采用韩非子的法家思想建设法制社会,一跃成为战国时期实力最强的国家。这也是中国历史上首次法制与中央集权制相伴产生。
从“非子”在关山受封算起,历经36君、651年,秦始皇终于在公元前221年统一天下。秦始皇对历史的贡献不单在于文化和地理上的统一,而是终结了封邦建国的封建社会,建立起一个大一统的集权制政体,无疑是一次伟大且成功的创新。虽然后世分分合合,却无人敢言分裂。现代的西方人非常羡慕,他们搞不明白,同样是一个文明体系内的西欧诸国,为什么就不能大一统?他们悻悻地说,中国不是一个国家,那是一个可怕的文明!
三
关山是陇州人心里的神山,陇州人但凡有了烦心事,或者受到挫折导致心里不畅快,就想往关山跑,说是去一趟关山,心里就舒服了。去年七月,几个朋友说心里憋屈的慌,得去一趟关山才行。去关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你得开上车在山沟里东绕西绕,像蛇一样蜿蜒前行,而且这山沟不是黄土高原上的那种土沟,是喀斯特地貌的石质山沟。公路两边的峭壁直上直下,逼面而来,胆小的人往往被吓得心慌气短,唏嘘不已。就这样在山沟里绕来绕去,直到绕得七荤八素,晕得差点把胆汗吐出来的时候,眼前忽然开阔,一大片高山草甸出现在眼前。
这种高山草甸和平常的草原不同,山头连绵起伏,却坡度平缓,绿草如茵。山头上灌木低矮,草场上牛马悠闲,蓝天纯净,白云低垂,似乎伸手可及。刚才在山沟里感受到的压迫感,此时一扫而光,所有人都长出口气,叹道,这才是世外桃园!
随行的一个朋友身子一软,四仰八叉地平躺在草地上,做闭目冥想状。我提醒他说,草地上凉,小心受了风寒。他闭着眼不耐烦地说,我在感受历史,汲取营养呢。
听他这么一说,我觉得脚下不是松软的草场,而是厚厚的马蹄印和先民的足迹。望着远处悠闲的马群和坐在草地上聊天的牧马人,我意识到,这些文化积淀已经有3000年那么厚,而且从未中断!
迎面吹来历史的风,耳边响着金戈铁马的嘶鸣以及那首慷慨激昂的《无衣》,让人心潮澎湃,这样的味道就像陈年老酒一样香醇。关山有龙,乾为龙,关山有马,坤为马。龙,刚健有为,自强不息。马,厚德载物,含弘光大,此谓“龙马乾坤”,是华夏文明的文化根基。古老的关山是一座神山,是我们的精神家园。三千多年的历史,凝炼出“坚韧不拔,开拓创新”的关山精神,激励着后人奋发向前。
今天的关山,跟随历史的脚步与时俱进,它缭开自己神秘古老的面纱,积极发展旅游业。勤劳善良的关山人,把美丽的关山草原打造成国家级5A景区,让充满魅力的关山走向全国,走向世界,让更多的人感受关山古老的神话传说和神秘的的先秦文化。这样的文化自信,来自历史深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