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龙门洞位于龙门山的大峡谷之中。传说当年大禹治水路过此地,见眼前一座高山峻岭阻挡了河水的去路,便把大山从中硬生生劈开,好让河水通过。当地士民感其恩德,修了一座“禹王庙”,以示纪念。此庙现已不存,但龙门洞及“三十六洞,二十四潭”的传说却世代流传了下来。而且还说洞洞有仙,潭潭有龙,对此,我当然是不信的。
站在谷底向上望,只能看到窄窄一线天空,两边是直上直下的峭壁。尤其是左侧,半山腰的峭壁竟然向里凹了进去,突出的山顶就成了悬在头顶上的危崖。凹进去的峭壁上,分布着几个天然岩洞,岩洞之间通过“之”字形悬空栈道相连。每个岩洞口都有人工修建的木质大殿,最高的那处大殿,竟然是悬空的,由几根横着打入崖壁的铁柱托着。这一切,都让人感到双腿战栗、心惊肉跳。
但凡风景优美的地方,往往为隐士所居。在我们的文明史上,既有积极入世,强调秩序的世俗学说,也有消极避世,思考人与自然的宗教思索。求真悟道需要远离喧嚣的世外桃园,奔腾而过的涧水,恰好可以带走心中的凡心杂念,悬崖上的岩洞更加接近神仙,于是这里便成了修真悟道的绝佳去处。
我想,这就是八百多年前马钰和丘处机选择这里修道的原因吧。
龙门洞最近几十年为国人所知,是因为香港作家金庸先生的武侠小说,在小说中,他把全真七子塑造为忠于南宋,抗击金国的英雄,以致全真七子为世人所知。
历史上的全真七子当然不是这样的。他们不是上阵杀敌的英雄,却是重振道教的著名人物,尤其是王重阳、马钰、丘处机师徒三人,对道教的贡献尤其巨大。
在我们的历史中,有这样一个现象,人们但凡满足温饱,就会想着长生不老,尤其是王公贵族对此非常着迷。当年秦始皇一统天下,便想要长生不老,万寿无疆,令徐福带五百童男童女东渡扶桑,以求长生不死之药,不料,这徐福却是一去不返。后来,不管朝代如何变更,皇帝们对于长生不老的追求是一致的。这就给原本为贵族提供服务的方士们一个机会,他们自称可以通过炼丹的方式得到不死之药。一时之间,服食丹药以求长生这种养生方法风靡上流社会。方士们也一跃成为早期道教的主体。
但服食丹药会使人中毒,产生幻觉,甚至送命。直到唐朝,以灭佛出名的唐武宗疯狂服食丹药魂归西天为止,人们终于对这种养生方法产生了严重的怀疑,道教的理论受到了严重的挑战,这时,道士们开始考虑另一种可能性,即“内丹”。
二
王重阳出生于咸阳大魏村,家道富裕。据说母亲怀其24个月,才把他生下来。他长有一副美须髯,大眼睛,身高六尺多,而且从小异质不群,喜好读书,健谈善辩,深得长辈的喜爱。弱冠修进士业,系京兆学籍,善于作文,才思敏捷,但却科考未中。他喜欢弓马,武艺超群,去参加武官考试,考中金朝的武举甲科。当时女真“金”朝统治阶级对汉族歧视比较严重,所以武举考中的王重阳仅被任命为一个当地负责酒税的小官吏。胸怀大志的他难以甘居寂寞,于是辞官回家,陷入了仕途无望的落寞中。
四十八岁时,王重阳的生活出现了重大转折,据说偶然在甘河镇一家酒铺中遇到了隐士,隐士“密付口诀,又饮以神水”,并传授给他仙道修炼的秘术。全真道称这次奇遇为“甘河遇仙”,并说授经的隐士就是吕洞宾、汉钟离的化身。第二年,王重阳又在醴泉与他们相遇,再次领受修道真谛。
王重阳的行为从此开始异于常人,公元一一六一年,他散尽家财,休妻离女,到终南山下的户县南时村修行隐居,自号“重阳子”,走上了弃家修道之路。他给自己取名“王害风”,于南时村挖了一处深4米的洞穴,称作“活死人墓”,且置“王害风灵位”的碑石于墓上。整天在洞中定坐冥思,潜心修行,希望创立一种新型的教派。
前面说过,人们已经认识到服食丹药并不能令人长生不老,反而会破坏身体健康。同时也认识到,人在肉身之外还存在一个“真身”,而这个真身受到肉身的约束,随着肉身的生老病死而真气散尽,以致消亡,所以大家便对肉身特别讨厌,要得道成仙,便要破除肉身,以使真身得到自由。
这个真身,也就是灵魂,又称真气、元神、元气等,它由阴阳二气组成,以性和命的形式体现。王重阳猛烈抨击肉身成仙论,认为只有灵魂才可以成仙,并确立了道教的“内丹论”。
王重阳在“活死人墓”中修炼两年,两年后,他填掉了墓穴,回到他以前住过的刘蒋村搭茅庵继续修炼,四年后出关。他烧掉茅庵,意欲在关中一带传道,无奈“王害风”的名号传播太广,收徒不多。于是东出潼关,打算去道风浓厚的山东一带传道。
王重阳在山东宁海碰到一个外号“马半州”的人。这个人就是后来的马钰马丹阳。据说马家祖上是东汉名将马援,也就是传说中的“马革裹尸”的那位。马家祖籍陕西扶风,后迁至山东宁海,家人世代从儒,善于经商。马钰原名马从义,不喜从儒,却喜欢掌管钱财,人称“马半州”,意指家业豪富。马从义四十多岁时,遇见一个相士,相士说看你面相,当活不过四十九岁。这把马从义吓了一跳,从此亲近道家,遇到王重阳时,为其言谈感动,邀至家中,以诗词唱和。并在其家南园建一道庵供王重阳居住,命名“全真”。王重阳为马从义更名为钰,字玄宝,号丹阳子。马丹阳又自称“山侗”。
王重阳把自己所居的道庵命名为“全真”,取“全性保真”的意思,这也是全真教的思想核心。对于这个思想的深入和丰富,由他的弟子丘处机来完成。
王重阳在山东的传道很是顺利,先后收了七名弟子,他们分别是马钰(丹阳子)、丘处机(长春子)、谭处端(长真子)、王处一(玉阳子)、郝大通(太古子)、刘处玄(长生子)和马钰之妻孙不二(清静散人)。王重阳要求弟子们认真学习道家的《道德经》,佛家的《心经》,儒家的《孝经》。他认为三教归一才是正道。他还认为修道即修心,除情去欲,心地清静便是修行的真捷径,身在凡尘而心已在圣境,即“人心常许依清静,便是修行真捷径”。所以,全真道不崇尚符箓,不事黄白炼丹之术,也不信白日飞升之说。所以说王重阳革新了道教,丰富了道教思想是有道理的。称他为继张道龄创建天师道之后的道教第二人也是没有问题的。
关于王重阳对于道教形制的革新,主要体现在他的《重阳立教十五论》论著中。其主要内容为:1出家须先投师住庵院;2云游求道不避险阻;3学书(读书、书法)以心解为主;4研究药物济世;5庵房须有屋顶,以避日月之光,但不能建高屋大厦,隔绝地脉;6应有道伴,交流修道心得;7静坐清修;8求定心绝虑;9调和五行精气于一身,以正配五气;10紧肃理性于宽慢之中以炼性;11修性命;12积功德;13超出欲界、色界、无色界;14养身;15脱落心地,真离凡世。
该书论述了全真道创教的基本宗旨,规定了各类严格的修道戒规,融合儒释道三家精华,是全真道的重要经典文献。
王重阳在山东传道两年后,带着四名弟子打算返回陕西继续传道,不料在开封发病身亡。临终之时,他对弟子们说,马钰已经得“道”,因他有活不过四十九这个箴言直指生死,所以修炼最精。丘处机已经知“道”,但尚未掌握核心要义,所以还要勤加修炼。
马钰丘处机等师兄弟四人将王重阳葬于终南山下,又守孝三年。一一七四年八月,守孝期满,马钰、丘处机、谭处端、刘处玄师兄弟四人相聚户县秦渡镇真武祖庭,发生了全真教史上有名的“秦渡共座”事件。
秦渡共座是师兄弟四人分手弘道之前,各述其志的一次聚会:处机言“斗闲”,马钰言“斗贫”,处端言“斗是”,处玄言“斗志”。师兄弟各表其志后,决定各奔东西传道弘法,完成师父遗愿。丘处机打算去西府一带修炼传道,马钰决定继续留在真武祖庭,一边继续守孝,一边修炼。
丘处机是山东栖霞人,自幼父母双亡,以务农为生。十九岁时,在宁海拜王重阳为师。在他跟着王重阳学道的三年中,从未正式听闻王重阳讲道,每当王重阳给弟子讲经说法时,总会找个借口把他支开。丘处机认为这是师父对他的考验和磨炼,学道之心更加坚定。
丘处机先去了西府凤翔,又去了宝鸡磻溪,觉得这个地方山清水秀,是一个修道的好地方。便凿了一个山洞作为居所,结草而衣,每日乞食一次,无食则饿,人称“蓑衣先生”。他选择的修炼方法是“苦修”,经常把一块石头抱上山,又任其滚落下来,日复一日,往复循环,令人不能理解,觉得他行为怪异。其实,这正是他对全性保真的理解,并在此思想上产生的修炼方法。
按照全真教的教义,“道”就是灵魂,因为“道”生万物,人的灵魂自然也具有“道”的不生不灭的属性。但人的灵魂又居于肉身之内,化为阴阳真气,又受后天酒色财气各种欲望的侵蚀,终至散尽,于是气尽而亡。而要使其不致散去,便要勤加修炼,使散布于体内的真气聚集起来,成为“金丹”,功成之日,便会冲破肉身,真达仙界。只是这种修炼方法异常艰难,有如抱石上山,越是艰险,越要坚持,如若放弃,犹如落石下山,前功尽弃!
三
丘处机在磻溪修炼到第六年的时候,收到了师兄马钰的书信。信中邀请他到陇州一聚。原来,马钰和师弟们分别后,在秦渡镇真武祖庭继续修炼六年,决定西去陇州、甘肃一带传教。闻知师弟丘处机还在磻溪,便邀请其一并前往。
丘处机接到邀请,遂到陇州和师兄相会。二人本就道谊甚笃,对于马钰的提议,丘处机自无二话可说。于是师兄弟二人去了甘肃平凉、华亭一带传道,约一两年后,返回龙门山,举办“重阳大会”。
龙门洞远离俗世,险、奇、幽、静,修行条件比磻溪好得多。师兄弟二人举办完“重阳大会”后,马钰返回户县秦渡真武祖庭,让丘处机打理龙门山场。时间大约过了一年,金朝皇帝忽然下诏禁道。原来,金世宗在朝堂上和人闲聊,有人说起天下学道之人众多,派系纷繁,但其教义粗陋,有妖言惑众之嫌。金世宗接口道,我也有此感觉。遂下诏,令没有官府度谍的修道之人返乡。马钰接到地方官员通知,愤怒异常,又无可奈何,只好率徒返回山东宁海,后创建“全真遇仙派”。
按说丘处机也在返乡之列,但他坚决不返乡,要留在龙门洞继续修炼。丘处机与王重阳和马钰不同,认为要出世就得先入世,也就是道家思想中的“无为而无不为”。丘处机平日和当地官府贵族交往不错,此时下山相求,官员们感其心诚,便向朝廷具状作保,使得丘处机能呆在龙门洞继续修炼。
丘处机在接下来的六年时间里,对师父王重阳的“性命双修”理论进行了进一步深化,同时对“道”的理解也更加唯心。他认为“道”就是主观意识的“心”。这个“心”用今天的语言来说,可以理解为“意识”。这种说法,是继唐宋以来道教中“心生诸法生,心灭诸法灭”及“心者,道之体也”等论调而来的,并非是丘处机本人的独创。丘的作用不过是进一步将这种唯心论贯彻到道教徒的修行过程中罢了。既然万法皆是主观意识的变现,则世间的一切从根本上来说都是虚妄不实的,所以他嘲笑世俗之人不悟万法皆空,而执著于外物的存在,忙碌一世而终无所获。在这种“心”生一切的思想指导下,丘处机又大力宣扬“修心”的作用,以为“要升天入地,俱在心为”。这样一来,丘处机“道”论的主观唯心主义色彩要比其师王重阳的“道”论浓厚,言词也露骨得多。与其“道”论相关,丘处机所主张的认识论也是唯心主义的。他以为识“道”乃是人认识自然宇宙的最终目的。既然“道”是无形无象、超越时空的,则人是难以用感觉来认识它的,所以应摒弃感觉,思虑,从而将认识视为一种纯粹靠主观意识来进行的活动。
在生命的价值和意义上,丘处机宣扬的人生观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渲染世事无常、如梦如幻及人身可厌,寿命有限;二是主张人生的价值在于超脱尘世、得道成仙。既然世间万物皆虚妄不实,便不值得去追求。况且肉体虚假可厌,难以作为成仙的主体,唯有灵魂才能成仙,所以他和师父王重阳一样推崇“性”而贬低“形”。
丘处机有所进步的地方是:他不仅大力地破斥肉体成仙说并宣扬灵魂成仙说,而且还对灵魂何以能够作为成仙的主体进行了哲理上的论证。
丘处机认为人的“真性”(灵魂)之所以能够作为成仙的主体,是因为它来自先天之“道”。先天之“道”是永存不朽的,则自“道”而来的人的“真性”也会禀有这种不朽的属性。他认为这种来自父母的“真性(真气)”是人的生命赖以存在的根本;当人从母体出生之后,一部分“元阳真气”便“散于九窍,呼吸从口鼻出入,是为后天也”,且“脐内一寸三分所存元阳真气,更不曾相亲,迷忘本来面目,逐时耗散,以致病夭”。所以,人若能将散于体内的“真精真气”收回脐内(又称中宫、命府、神室、黄庭、丹田、生门等)并“用神火烹炼,使气周流于一身,气满神壮,结成大丹”,便可“长生益寿”;若功行兼修,还“可跻圣位”。而这种修炼,要求心底清静,无欲无求,彻底去掉俗世中的是非对立观念,所以他特别强调“静虚无欲”。
这种论证,既有逻辑上的推理,又提出了供人进行修炼的方法;因此,它很能激起人们信仰的真情。
丘处机把自己的修炼思想写成《大丹直指》一书,书中详述了全真教的九种修炼功法,又将这九功法分为小、中、大三成,由浅入深地阐明了修仙的各个过程。至此,他的思想已经成熟,具备了独立开派的条件,于是,他创立了“全真龙门派”。
四
丘处机在龙门洞修行七年之后,觉得大功已成,便率众弟子返回山东,正式开始他的入世之路。
丘处机返回山东,原来是打算继续传道的,不料却接到了金章宗的诏书。因为此时的丘处机已是得道之人,社会影响力巨大,也引起了朝廷的重视。金章宗和丘处机在燕京见面,相谈甚欢,金章宗对他的养生之道特别感兴趣,给了他特别高的礼遇,两人先后交谈数次,才让丘处机返乡。
此时的丘处机,名声大振,就像是一个现代意义上的“和平主义者”,他不但成为皇帝的座上宾,更成功地说服宁海农民起义军领袖杨安儿接受招抚,而且还得到了南宋皇帝的邀约。要知道北宋时期的宋徽宗因道废政,最后被金人掳了去,所以,南宋的知识分子对于道教是保持高度警惕的。
公元一二二一年,丘处机已经七十三岁,此时的丘处机,面白无须,皮肤多有褶皱,颇有鹤发童颜之态,神态完全异于常人,近似神仙。这一年,他应元太祖成吉思汗之邀,亲率十八名弟子远赴西域面见成吉思汗。
丘处机在宋金元三家的邀约中选择了成吉思汗,是出于审时度势的考虑,同时也有对蒙古统治者对所征服地人民的残暴肆虐的不满。经过一年多的长途跋涉,他终于在今天的阿富汗兴都库什山附近的军帐中见到了成吉思汗。他的弟子李志常托他的名写了一本书,叫《长春真人西游记》。在此书中,详细记述了丘处机和成吉思汗的谈话。丘处机和成吉思汗的谈话主要围绕两个主题展开。一是政治,一是养生。丘处机巧妙地把二者合二为一,比如他对成吉思汗说,作为一个有志于天下的人,一定不喜欢杀人,应当“敬天爱民,恤民保众”。作为一个百姓,应当“各安其分,顺天应命”。如此一来,天下就和谐了。为了加强其政治主张的说服力,丘处机还为它们披上了一层神学的外衣,宣扬上述主张皆是“天”意;又说帝王是“天”神“谪降人间”,若能遵从“天”意则可“功成限毕,升天复位”,若再能行善积德则“升天之时位逾前职”,而“不行善修则反是”。这种披着神学外衣的政治主张很能令成吉思汗接受,史载成吉思汗“深契其言”,并说:“天锡仙翁.以寝朕志。”还命“左右书之,且以训诸子焉”
成吉思汗被丘处机感动得一塌糊涂! 多次和他促膝长谈,对他言听计从。称呼上连“先生”都免了,直接叫他“丘神仙”。公元一二二三年,丘处机即将东归之时,成吉思汗给了全真道两个利好政策:其一,下令免除全真道的一切赋税;其二,策封丘处机为国师,掌管全天下的出家人。
至此,全真教发展到了事业的最高峰。此时,离王重阳从“活死人墓“出关,仅过去了短短的六十年!
转眼之间,八百多年过去了,龙门洞早已由最初的几窟石洞变成具有相当规模的道院。龙门派的弟子们秉承丘处机的修炼方法继续修炼。延年益寿,长生不老是人类永恒的话题,宗教和科学分别从各自的领域继续研究,作为凡夫俗子的我们无缘置喙,只能对先人们的探索精神,表示深深的敬畏和尊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