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读了昭和棋圣吴清源先生的自传,唏嘘不已、感悟颇深,不仅为大师的精湛棋艺惊叹,也为他的清净、恬淡的人格魅力所折服。吴清源年少成名,禀赋卓绝,初涉棋坛之际,便以锐不可当之势,在中日棋界掀起波澜,令众人瞩目。他不仅是新一代围棋布局的重要推手,也是现代围棋理论的奠基人。感慨之余,将脑海中那些星星点点、灵光一闪的感悟逐一记录下来,于是就有了这篇《如棋人生》。
八十年代初,中日合作拍摄的电影《一盘没有下完的棋》在中国和日本同时上映。影片以吴清源的成长经历为蓝本进行了演绎,反映了日本军国主义给中日两国人民带来的沉重灾难和两国人民源远流长的真挚友谊,历史感和时代感强烈,立意深邃、韵味悠长,当时在国人心中引起巨大的反响。
在中日围棋赛擂台赛进行得如火如荼之际,我开始附庸风雅的想学习围棋。没有入门的老师,没有系统的教材,只有一本简单的围棋入门。学的仅是基本的杀气和布局,至于定式、中盘、官子等那会知晓,那又会懂呢。不过,在我的影响下,弟弟和邻家的两个侄子也开始痴迷围棋。在物资匮乏的年月,我们在地上或塑料布上画棋盘,用玉米仔和麦子粒做棋子,在似懂非懂中对弈。自此之后一段日子里,每逢放学后,大家相约时而下棋、时而读书,故乡老宅西屋里经常传出情不自禁爽朗的笑声。
后来我们几个都如愿走入了大学校门,我还有幸加入了学生会,作为学校社团部一个成员,被冠以棋类协会主席。其实协会日常工作中只有我一个人,周围是一群围棋和象棋的爱好者,课余时间大家玩的很嗨。在我的组织下,一段时间围棋成了大家最喜欢的活动,大学宿舍里挑灯夜战的扑克少了、抽烟喝酒也少了。期间我成功组织过一届象棋和围棋大赛,结果权且不谈,但复盘之后小搓一顿还是不错的。比赛奖品自然是有的,大多是围棋、象棋,还有棋类书籍。书籍有讲吴清源、林海峰、聂卫平的,有讲本因坊秀策、木谷石、小林光一的。学生会没有直接干预比赛,最后却认为,我们组织了一届无以伦比的赛事,奖品务实且有创意。
在漫长的学习的过程中,我逐渐感觉到围棋似乎与人的成长有千丝万缕的联系。领悟到下棋的目标远不止是眼下的胜负,它可以让人平静、沉稳,可以教人思虑缜密,也可以历练人的格局和气节。有时想来,在重大问题的处理上,我们必须有吴清源一子定天元的气魄,或是本因坊丈和与赤星因彻吐血名局的执着。我们很多人在生活和工作中往往缺乏的就是这种气魄和执着。
围棋的常识是“金角、银边、草肚皮”。无忧角、三线拆二、立二拆三等都是很好的基础,先站稳脚跟,打好基础,然后再图发展。上班第一年,在帮助妹妹办理函调时,没有弄清事情原委,就冲到了领导办公室。或是尊重不够,或是描述不清,结果碰了一鼻子灰。事情也没有办成,前辈的忠告却至今响彻在我耳边,“小伙子,任何工作都要先做人,后才可以做好事,毛毛糙糙可不行”。在他看来,把人做好就是打好基础。诚如他讲的,我们确实应该好好经营自己的生活环境和工作环境,否则的话,各方面都可能受制于人,一些无形的阻力会妨碍我们干正确的事,这让人灰心丧气,甚至一事无成。
对于围棋来说,大场、急所和先手都很重要,但必须视具体情况确定。围棋大场是格局、是对局势预见力、是行棋的效率,布局阶段不能纠缠于一隅;急所是当务之急、是细节,必须优先解决;行棋攻守须有度,保持先手很重要。譬如我们必须思考家庭和工作的关系、个人身体健康和加班工作的关系。很多情况下,我们有更有意义的、更重要的事要做,但我们很多人却偏偏在一些小的事情上纠缠不清。
定式是行棋规则,如“大雪崩”“小雪崩”“大斜”“妖刀”“芈刀”“大风车”“秀策的小尖”等,定式之后,结合盘面的整体布局,又会出现无尽的变数,这也是黑白子之间的魅力。为人处世也是这样,我们必须遵循规则和潜规则,面对不同的人、不同的环境又有不同的策略,但偏离了轨道就要付出代价。
在风云变幻的博弈场上,手段切不可毫无保留地用尽,务必留有余地,行事亦不能追求极致、咄咄逼人,而是要懂得韬光养晦,步步为营,让每一步棋都蕴含着后续发力的可能。于为人处世之道而言,看淡得失是一种超凡的豁达境界。人生漫漫,所求过多、执念过重,往往只会让心灵背负枷锁。“万事只求半称心”,并非消极懈怠,而是深谙生活真谛后的坦然。永远别做那最后掀翻桌子的人,因为一旦情绪失控、行为过激,不仅会断了自己的后路,还可能破坏掉多年来苦心经营的人际关系网络,使自己陷入孤立无援之境。人成长过程中,最明智的抉择是沉下心来,专注于自身成长,一步步将自己的根基做厚。不被对手的节奏牵着走,不被一时的利益蒙蔽双眼,秉持 “但行好事,莫问前程”的信念。在默默耕耘的过程中,提升实力,拓宽视野,丰富阅历。每一次的自我精进,都是在为未来的关键时刻积蓄力量,待时机成熟,厚积薄发,那时,无论是面对何种困境与对手,都能从容应对,稳操胜券,真正实现从内而外的蜕变与升华。
学棋之道与处事之理,实则一脉相通,皆需全身心投入,心无旁骛,依循循序渐进之法,方能踏踏实实地迈向成功彼岸。于我而言,有幸得一师长相助身旁,说是良师益友亦不为过。在一众如我这般平凡之人的陪伴下,师长一步一个脚印,从最初一名埋首于科研分析评价的工作人员,凭借着不懈的努力与卓越的智慧,一路砥砺奋进,成长为如今备受敬仰的中国科学院院士。他专业领域深耕细作,达到的技术高度令人望尘莫及,已然成为行业内的中流砥柱。而令人惊叹的是,他的才情与造诣远不止于专业范畴,在乒乓球的球台边,他身姿矫健,尽显运动风采;棋盘之上,无论是黑白对弈的围棋,还是楚河汉界分明的象棋,亦能妙招频出,让对手心悦诚服;更有闲暇之时,手持相机,穿梭于山川湖海、市井街巷,用镜头捕捉世间万象,其摄影作品独具匠心,同样叫人赞不绝口。
古人有云:“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这朴实而深刻的话语,恰似师长成长之路的生动注脚,时刻警醒着我们,万事万物皆需点滴积累,方能聚沙成塔。而孔夫子所言:“朝闻道,夕死可矣。”又让我领悟到,人生在世,追求真理、提升自我应当矢志不渝。对我个人而言,将围棋纳入生活,使之成为繁忙日常中的一抹亮色,业余时光沉浸其中,在黑白世界里不断磨砺棋艺,探寻其中蕴藏的深意,进而收获这般或那般的人生感悟,于我而言,已然是生命给予的丰厚馈赠。
在围棋的奇妙世界里,诸多元素皆与中华文化紧密相连,引人遐思。有人敏锐洞察到,那棋盘之上的三百六十一个交叉点,仿若与农历的三百六十一天遥相呼应,承载着岁月的轮转与更迭;棋盘正中央,恰似混沌初开时的太极,生生不息,蕴含无尽玄机;一黑一白两枚棋子,简单质朴,分明是阴阳两极的具象化体现,相互对立又彼此依存,淋漓尽致地展现出中华文化的深邃浩瀚,以及先辈们对智慧的执着探寻。方寸之间纵横交错,实则藏纳乾坤,恰似人生百态的缩影,蕴含着极为丰富的社会与人生哲理。
人生恰似一局围棋,每一步落子都关乎全局走势。做人,仿若布局开篇,务必夯实基础,根基稳固方能屹立不倒。既要高瞻远瞩,以宏观视野权衡大局,明辨轻重缓急;又不能忽视细节末梢,于细微之处见真章,精雕细琢方能成就品质人生。同时,还需始终遵循为人处世的基本规则,方能行稳致远;做事,则如同行棋过程,抢占先机至关重要,先手意味着主动,能引领局势走向。同时,还要懂得留有余地,为后续发展预留空间。更应具备持之以恒的精神,在漫长岁月里,一步一个脚印,锲而不舍,假以时日,点滴努力汇聚成磅礴力量,成效自会逐渐显现,最终方能在人生这盘大棋上,演绎出独属于自己的精彩华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