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罗拱北的头像

罗拱北

网站用户

散文
202502/13
分享

铁塔下的沉思

塔是佛教典型建筑,它源于印度,据传汉代时期随佛教传入中国,最初是供奉或收藏佛骨、佛像、佛经、僧人遗体等的高耸型点式建筑,所以又称“佛塔”。在中国的佛塔之中,大多都是砖石垒砌,很少见到用铁铸造的塔,然而很少并非表示没有,其实从唐代开始,我国就有铁塔出现,目前还有十三座古代铁塔保存至今,但已很少有人知晓。所以,说到铁塔,当下的人第一反应就是给我们生活带来极大便利、看上去却奇丑无比的钢铁怪物,要么是密如蛛网的输电铁塔,要么是处于崇山峻岭间的索道铁塔,要么是暗送电波的通讯铁塔。即使是世界闻名、被视为法国象征的埃菲尔铁塔,我也看不出它究竟美在哪里,而且这些塔的作用已经与塔的本义相去甚远,最多可以算作工业化的产物。

而我今天要说的铁塔,它是一座真正意义上的佛塔,而且是现存最高的古代铁塔,它就是位于咸阳渭城北杜镇的千佛塔,也被称为“北杜铁塔”。

此塔塔身为铁质,底座为青砖垒砌,南北两侧均辟有券形门洞,其中南侧门洞上方镶嵌有一块铁质匾额,上书“千佛塔”三个大字。旁边隐约可见铭文:“大明万历十八年南书房行走太监杜茂铸造”。

北杜铁塔平面呈八边形,塔身共有九层,高达三十三米,边宽三米,每层有窗,一共二十四扇。铁塔第一层四角立柱被铸造成金刚力士的形像,顶天立地,威风凛凛。塔身每一层外壁上,环绕铸造了多尊铁佛,其间还夹杂着奇花异草和珍禽异兽,工艺超群,精巧绝伦,所以被称为“千佛塔”,当地民谣对它的外观有形象地描述:“八棱子,九层子,二十四个窟窿子,七十二个风铃子”。过去,在铁塔每层的檐角顶端,都悬挂着一件精美的风铃,每层八个,一共九层,正好“七十二个风铃子”。据当地的老人讲,以前只要风吹过,风铃就随风而响,声音清脆,煞是好听。可惜,由于保护不当,塔上的风铃今日已不复存在,人们再也感受不到那“弯月微风塔铃响”的美妙意境了。

说起这北杜铁塔,还有一段感人的来历。据《咸阳县志》记载,北宋仁宗景佑年间(公元1034—1037年),有一个叫杜公昌的高僧,云游至咸阳北塬北莽山下,看出这里是一块风水宝地,于是就住在了这里,吃斋念佛,化缘建寺,积几十年之功德,终于建成了占地二十余亩、三个大殿、鼎盛时期三百多出家人的“福昌寺”。

大明万历年间,北杜出了一名叫杜茂的宦官,感念前人建寺的功德,但感觉唯一美中不足的是:福昌寺竟然没有一座佛塔!于是,万历十八年(公元1590年)杜茂积自己几十年侍奉大明皇帝所得之奉银捐资修塔,五年之后,铁塔落成,从此以后,福昌寺的香火更加旺盛。

但是,再旺盛的香火也无法抵御岁月的侵蚀。几百年过去,福昌寺早已荡然无存,寺院周边的土地也被锄作了田地或建了房屋,如今只剩下这座铁塔还在以顽强的身躯睥睨着五陵原上的风雨雷电。仰望铁塔,我不禁陷入了深深的沉思。可以说,五陵原上数不清的名胜古迹无一不是以悲情消极的形象出现在诗人笔底俗人眼中,惟有这座默默无言的铁塔令人深思,催人奋进。

五陵原位于咸阳北部,西起兴平,东到高陵,东西长约四十公里,因其原高土厚,地势开阔,自然风光绝佳,因此被历代统治者视为风水宝地,成为皇家陵墓区。尤其是汉高祖刘邦在原上建长陵以后,惠帝、景帝、武帝、昭帝也在此设邑建县,先后建成安陵、阳陵、茂陵、平陵,后世称其为“五陵原”。西汉十一位皇帝中有九位埋葬于此,除此以外,还有唐顺陵及不计其数的王公贵族墓葬,这些陵墓平地凿穴起冢,沿郑国渠走向一字排开,气势磅礴,高大雄伟,十分壮观,被誉为中国的“金字塔”群。这里曾经山清水秀,胜迹如林,历朝历代文人墨客都来到此地游览,或咏史,或抒怀。这些巍峨壮观的“金字塔”不仅没有激发出他们“驾长车踏破贺兰山阙”的豪情壮志,反而让他们生发出“古今将相今何方,荒土一堆草没了”的无限感慨。李白如此,“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音尘绝,西风残照,汉家陵阙。”杜甫如此,“同学少年多不贱,五陵衣马自轻肥。闻到长安似弈棋,百年世事不胜悲。”李商隐如此,“九庙无尘八马回,奉天城垒长春苔。咸阳原上英雄骨,半向君家养马来。”刘沧如此,“经过此地无穷事,一望凄然感废兴。渭水故都秦二世, 咸原秋草汉诸陵。”金代诗人赵秉文同样如此,“渭水桥边不见人,摩挲高冢卧麒麟。千秋万古功名骨,化作咸阳原上尘。”即使那个远在江南、一生从未到过咸阳的风流才子唐伯虎,都不忘在明艳如霞的《桃花庵歌》中为五陵原留下悲情一笔,“别人笑我太疯颠,我笑他人看不穿。不见五陵豪杰墓,无花无酒锄作田。”

这座铁塔,给人留下了无穷遐思。

首先是建塔主人的身份。历代建塔,不是帝王将相便是大德高僧,他们或求国泰民安,或为弘扬佛法,或祈福荫子孙名垂后世,而这杜茂却是一个太监。1986年,北京市海淀区八里庄发现一处明代泰昌元年(1620年)宦官墓葬,其中出土一通明代司礼监秉笔太监杜公(茂)墓志。根据《海淀出土明代杜茂墓志考释》介绍,杜茂生于明代嘉靖十九年(1540年),字子康,别号瑞庵,陕西咸阳人,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被选入宫,万历二十年(1592年)被选拔进“文书房”,并代理“惜薪司”,泰昌元年(1620年),被任命为“乾清宫近侍,司礼监秉笔太监”,终年八十一岁。据其他资料旁证,杜茂是一个很有作为德太监,万历二十二年(1594年),他被任命为“承天督护”,即“湖广承天府守备”期间,勤政爱民、修筑水利设施、修葺古迹以及履行矿监职务等,获得了当地人民的好评。像他这样一个深受皇帝宠幸的正四品高官,既不必求佛祖保佑高官厚禄,更无需为子孙后代积德行善(因为他是太监,没有子嗣),完全可以悠哉游哉终老天年,也大可不必修庙建塔费时费事,但他却在五十岁时毅然决定用自己的俸禄为家乡建塔,其目的仅仅是为了弥补家乡福昌寺无塔的遗憾。在宦官专权、贪污成风的明代后期,不能不说他的动机是多么单纯,离开故土三十一年还心心念念想着为家乡做点事情,他又具有多么深厚的桑梓深情!

其次是这座塔所选取的建筑材料。一般而言,砖塔和石塔是国际主流,不仅取材方便,价格便宜,而且即使需要装饰,也可以在砖石上直接雕刻。以杜茂在地方施政多年的经验推测,他不会不知道建一座砖塔或石塔要容易得多,况且建一座砖塔或石塔已足以让建造者名垂青史,但是他却选取铁这种在古代并不易得的金属,为家乡建一座世所罕见的铁塔。以铁作为建筑材料也罢了,在没有大型起重机械的古代,建个三、五层的铁塔已是一桩了不起的功德。不,他要为家乡建一座举世无双的铁塔,这一建就是九层,三十三米,成为现存最高的古代铁塔,这个高度即使放到科技高度发达的今天也不是随便能够达成的事情。建一座三十三米的铁塔已经前无古人了,不,他还不满足,他要为家乡建一座风格独特、装饰精美的铁塔。铁至刚至硬至冷,不像砖石那样容易受人摆布,人类始终对它心存敬畏。面对种种艰难险阻,杜茂从一开始便下定决心要走一条与前人不同的道路,他遍延名师,要为这座冷冰冰的铁塔披上一件华丽的外衣。铁塔每层由八块铸铁板与地板拼装而成,各种造型先设计、刻模、制范、浇铸、修整、打磨,然后再镶贴上去。在没有焊接技术的明朝,用中国传统的江米汁将铸铁片与墙体粘接在一起,技术令人赞叹。在没有打磨设备的明朝,将这些铸铁片准确的链接,更不容易。精诚所至,金石为开。经过五年不懈努力,这座铁塔终于以精美绝伦的形象呈现在世人面前。除了“大明万历十八年南书房行走太监杜茂铸造”一行包含建造者姓名、年代的简短落款,找不到任何一处为自己表功的文字。它是毅力的象征,是匠心的代表,更是纯粹人格的化身。我以崇敬的目光从下到上再从上到下仰望那一尊尊或大或小的佛像,在阳光的反射下,他们不再是冰冷的钢铁,仿佛正对我温暖地微笑。

放眼今天,在这个以快为标尺的时代,谁还会花五年时间始终如一去做一件工作,去做一件只有投入而不求任何回报的工作,去做一件没有任何实用价值而只有精神价值的工作,而且还要把它做得尽善尽美?一些人事情还没做,先为自己做足广告,如果做成倒还罢了,问题是没有做成或者半途而废,还面不改色振振有词,所有责任都归之于外因,自己没有半毛责任。还有一些人,做事之前心里充满了各种盘算,既有名的考量,更要算计能为自己带来多少实际利益,硬生生把事业当作了商业,所以绝大多数人之间交易替代了情意,索取替代了奉献,物质奴役了精神。不信你看,今天那些形形色色的铁塔,有哪座不是考虑它输送了多少电力、承载了多少信号、运送了多少游客、创造了多少利润,但是又有那座铁塔的寿命超过了百年?

我觉得,北杜铁塔就像一个巨大的感叹号,它让我们去怀想,去思索,人来这个世界一遭,究竟应该以怎样的姿态行走在天地之间。即使千百年后这座铁塔的真身也会像福昌寺一样消失得无影无踪,但后来者一定会从历史典籍中汲取到它伟大的精神力量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