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老家离云山只有百里之遥,而第二次回云山,却是三十年后。
第一次去云山是三十年前,那是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学校组织旅游,我们这些没有见过世面的农村娃特别兴奋,早早挤上车,不怕尘土飞扬,不畏沙石飞舞,一路疾驰,一路高歌。不知不觉,数小时过去,汽车把我们送到山顶,眼前只见漫山遍野的花朵、高耸入云的树木、飞流直下的瀑布和云雾缭绕的山村……让我大开眼界,感觉此乃人间仙境。经介绍,才知道我们来的地方叫云山,位于雪峰山脉,归属武冈管辖。
不怕大家笑话,那年我十八岁,照理,到这个年龄阶段,早已走遍海角天涯。而我,却是第一次走出隆回。
我出生在一个地地道道的小山村,祖祖辈辈都是老实巴交的农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天天与泥土打交道,他们哪里想到要出远门呢?自然,我也出不了远门,更不可能知道什么叫诗和远方。
记得第一次去县城,是参加全国奥林匹克数学(初中)竞赛,在县城见到公交车,见到路灯,见到霓虹灯,还有舞厅与滑冰场,让我特别兴奋。那时便默默下决心,我要好好学习,考上中专,吃国家粮,来县城工作。而此次,我读高二了,来到百里之外的武冈,与同学穿梭在云海,自是更加兴奋。我爱文学,也喜欢旅游,当时便想,什么时间还会来云山呢?
之所以产生这样的想法,是因为学校组织旅游,为了安全起见,不让单独行动,不许登顶观天,自然少了许多乐趣。像卢侯二生在哪里炼丹?秦人古道在哪个位置?胜力寺是什么时间修建?娃娃鱼还在小溪爬行吗?如此等等,给我留下很多疑问,也给我留下很多遗憾。转念一想,云山离我家只有百里之遥,待毕业,抽空来旅行,不就可以解除一切疑惑吗?
从云山归来,认认真真学习,老老实实读书,希望考上一所好大学。只是命运之神一而再、再而三的捉弄。三次高考败北,不得不加入南下茫茫的打工大军,一晃就是九年。后来,我创业了,成了所谓的小老板,在忙忙碌碌的日子奔波,转眼又是十八年。再回首,已经三十年过去。站在东莞,回望故乡,又想到魂牵梦绕的云山,想回云山看看,去寻找记忆中的影子。
此番清明,借返乡祭祖的空闲时间,约上熊烨、贺树源二位仁兄,在他俩陪同下,驱车上云山。
毕竟是三十年后回云山,在历史的长河中,云山已有翻天覆地的变化。像脚下的盘山公路,虽然弯弯曲曲,虽然跌宕起伏,确比三十年前平稳若干倍。要知道,那时坐车上云山,是把命系在腰带上,一旦发生交通事故,便是车毁人亡。而今,在平整的水泥公路上驾驶,悬崖边有护栏保护,只要认真开车,不用担心意外发生。他俩怕我不习惯开盘山公路,便说由他们来开车。我说,318国道开过,西藏的高山、新疆的大漠开过,这算啥呢?他俩笑了,说我是一个走马天下、勇闯天涯的汉子。
不知不觉,我们来到悬崖边,熊烨指着右侧陡峭的山坡,说上面有卢侯二生炼丹遗址,建议我去看看。听说是卢侯二生在此炼丹,便来了神,急忙说:“我得去看看。”要知道,三十年前,因为没有看到炼丹遗址,让我遗憾几十年。
卢生、侯生现在年轻人可能不知晓,但在古代,是赫赫有名的人物。焉知,秦始皇统一天下后,就想江山永固、基业长青。要实现这个目标,必须长生不老。否则,皇帝也好,老百姓也罢,都是这个世界的匆匆过客。秦始皇不想死,必须寻找长生不老的神丹妙药。去哪里找呢?听说海上有神仙,便派徐福寻找长生不老之药。只是徐福不归,又派卢侯等人寻找长生不老之药。并非空穴来风,《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因使韩终、侯公、石生求仙人不死之药。”说明秦始皇派人寻找长生不老之药是真实的、可信的。只是,长生不老是世界医学难题。别说古代,就是现代,穷尽所有,也无法实现长生不老。卢侯二生知道完不成使命,回去必死无疑。没办法,三十六计,走为上计,只好逃之夭夭。一路南逃,来到蛮夷之地,躲到云山避难,在靠近紫霄峰的悬崖上建茅舍,炼丹药,期望长生不老,得道升仙。炼丹自是无果,否则,他俩会回去复命,让秦始皇长生不老。当然,如果假设成立,中华民族的历史就没有后面的西汉、东汉、三国、两晋……
我们气喘吁吁地爬到炼丹遗址,茅舍早已消失在历史的长河,炼丹炉也不见踪影,唯有炼丹池依旧在太阳照射下述说两千多年前的故事。我轻轻抚摸炼丹池,从中捧起一把水,笑着跟二位仁兄说:“如果我喝下去,会成仙吗?”他们笑了,说会。其实,我成不成仙无所谓,但卢侯二生修练多年,得道成仙,腾云驾雾而去。
从炼丹遗址往上爬,约半小时,来到云山顶峰——紫霄峰。紫霄峰海拔并不高,只有区区1372.5米,在无数的名山大川面前,显得极其低矮,但不影响云山在历史上的地位。云山是我国著名的道教名山,为中国第六十九福地,亦称“楚南胜境”。当我们爬到紫霄峰时,三月的云山竟然有雪,洁白无瑕,晶莹剔透,错落有致地隐藏在树林间。我从南方来,见到山上有雪,高兴得像个小孩,连忙抓了一把捧在手心,用相机定格唯美的瞬间。我发到朋友圈,很多人马上问:“你去漠河了吗?”我说不是,这是云山的雪。也许是我的文字感动人,很多读者、老乡见后,不由自主地决定清明返乡,来云山看看。
来云山必去胜力寺,这是云山不可多得的文化珍宝。据云山碑刻记载,唐代云山即有寺院,唐僖宗时,释无量寿佛来寺挂锡,距今约1163年。宋宁宗嘉定十二年,武冈郡守汪立中建寺于斯,始名胜力。何谓胜力?实为佛教用语,指佛、菩萨胜身。因为佛、菩萨之身坚固勇猛,犹如金刚坚硬,不为外物所破坏。胜力寺之名还非随意杜撰,据说有人破坏胜力寺风水,不多久,便遭报应,已是九死一生。
我们从山上往下走,胜力寺建在山谷之间。走近胜力寺,只见古刹幽幽、禅音渺渺、香火燎绕,不露声色,不喜张扬,自是威风凛凛、庄严肃穆、大器天成。今天,呈现眼前的胜力寺气势恢宏,颇有皇家之气。但历史上的胜力寺,也是命运多舛。据资料记载;“惜年月日久,寺或朽于风雨,或毁于人祸,致山水失却神韵,梵音几成绝响。”好在高僧无量寿佛、无涯、燕居、登岸等前仆后继,迭起修建,方有如今规模。
名刹古寺自古便是文人墨客聚集之地,胜力寺也是如此。历代文人骚客给胜力寺题诗甚多,我独喜欢明代凌义渠《闰秋十二夜宿胜力寺看月》。诗两首,其一:“万岭遥将合,诸天此独尊。孤光艰一吐,石壁限朝昏。影动藏何鸟,声来听似猿。久居僧梦坦,并不设篱樊。”其二:“如伴一峰宿,众峰尽悄然。此时下界望,梦梦即高天。佛火青留壁,松风冷触泉。推窗心忽动,惝恍在层巅。”说明古代的胜力寺环境不是一般的优雅,堪称极乐世界。只是我在想,“声来听似猿”究竟是什么鸟呢?
胜力寺前的原始次森林,至今非常茂盛,秦人古道便在此处。只是时间过去几千年,古道早已被花草覆盖,消失在茫茫的林海之间。如果要问哪条路是秦人古道,很难定个子丑寅卯。如果要说秦人古道在哪个方向,附近老百姓都知道,胜力寺附近的羊肠小道,其实都是秦人古道。
野旷天低树,我们走在秦人古道上,发现云山的花真多,有红,有白,有黄,有紫,有蓝,有绿……随便指个方向,便是花的海洋。此情此景,与我三十年前游云山见到的一模一样。我说,很庆幸,云山没有过度开发,要不,美好的记忆就再也找不到了。他俩问我,当然有女同学陪我游云山吗?我说有。他俩附和:“怪不得要旧地重游。”我说:“那时穷,不懂事,不敢谈恋爱。但文人的内心深处有一颗不安分的心,总想跟云山再度约会。”
不知不觉,在云山逗遛了半天时间,把记忆中的美好又重新刷新一遍。很庆幸,云山还是以前的云山,那么青,那么秀,那么美,那么景色宜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