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日子,我参加民进广东省委会组织的民进会史培训班学习,让我对民进组织有了更多了解。时间虽一天天过去,但民进创始人马叙伦、王绍鏊、周建人、许广平、赵朴初、雷洁琼、郑振铎、柯灵等著名爱国民主人士的身影还是一次又一次浮现在眼前,让我深刻感觉作为新时代的民进会员,坚守信念,不忘初心,有思有行,集智聚力,顺势而为,开拓创新,像老一辈爱国民主人士一样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智慧和力量,方是“在正道上行”(马叙伦语)。
在学习过程中,产生一个小插曲,就是民进创始人王绍鏊之“鏊”字究竟如何读,在现场产生一定争议。包括我在内,觉得依照现行《新华字典》读“ào”不正确。
之所以产生这样的念头,记得2010年加入民进时,民进东莞市委会老会员向我介绍王绍鏊时“鏊”字读“áo”,不读“ào”。后来,我去民进广东省委会、民进中央、王绍鏊纪念馆、团结报社等单位访问时,他们提到王绍鏊时“鏊”字习惯读“áo”,不读“ào”。只是此次会史培训,有会员特意说,我们把王绍鏊的“鏊”字读错了,是“ào”,不是“áo”。甚至说话剧《在正道上行》已经改过来了,就想纠正长期以来的读音错误。同时让大家查《新华字典》,看王绍鏊的“鏊”字有第二声不?
我的普通话不好,对发音不敏感,但对王绍鏊的“鏊”字读音非常敏感。因为我当时不会读,特意问他们如何读,就悄悄记下来了。以我的直觉是《新华字典》没有收录第二声,还特意查《新华字典》,检索《现代汉语词典》《古代汉语词典》《汉英词典》《辞源》等汉语工具,令我感到奇怪是,“鏊”字均只有一个读音,即“ào”。解释有多种,《新华字典》解释是“一种铁制的烙饼的炊具,平面圆形,中间稍凸”;《古代汉语词典》解释是“一种烙饼的铁制器具”;《辞源》解释是“烧器,如今之烙饼平锅,也作‘’”;《现代汉语词典》《汉英词典》解释基本相同。
难道我的听力出了问题,“áo”“ào”读音分辨不清?为了证明我没有听错,于是,与苏州大学、王绍鏊纪念馆、苏州新闻出版集团、民进上海市委会、民进中央研究室及王绍鏊后人进行联系,就想弄清楚王绍鏊的“鏊”字究竟如何读?苏州大学沈健、苏州市南社研究会王雪萍、苏州新闻出版集团张云龙分别用普通话和苏州话告诉我,在苏州,王绍鏊的“鏊”读“áo”,不读“ào”。苏州同里国际旅游开发有限公司谢溶告诉我,他们一直读“áo”,只是近些年为了推广普通话,加上《新华字典》只有一个读音,他们接待外地客人时才读“ào”,感觉非常别扭,读起来很不顺畅。民进中央研究室姜其和在小范围讨论时觉得应读“áo”,与苏州方言保持一致。上海市徐汇区第十二届、第十三届政协委员施蔷生在回复“鏊”字在上海、苏州如何读音时,明确回复:读“áo”,不读“ào”。为了确保万无一失,联系了王绍鏊外孙王晓平,看他们家族是如何读“鏊”字的。他明确回复,外公王绍鏊的“鏊”字读“áo”,并加了一行字强调“鳌拜同音”。至此,可以确定,我国著名的民主爱国人士、民进主要创始人王绍鏊的“鏊”字如何读音已经一目了然,读“áo”,不读“ào”。
据《民进简史》介绍:“王绍鏊(1888—1970),字却尘,江苏吴江县人,出生于同里镇一个没落的书香世家,其先祖是明代辅国大臣王鏊,长辈给他取名绍鏊,是希望他继承先祖王鏊之业。”讲到这里,不难发现,王绍鏊之名来历非凡,向先祖学习,继承王鏊之业。辅国大臣是啥官?相当于现代国务院总理,辅佐皇帝处理国家大事,主持内阁大政,被称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提到王鏊,在苏州也是童叟皆知的历史文化名人,介绍“王鏊”时读音往往是“wáng áo”,而非“wáng ào”。
只是问题来了,我国推广普通话几十年,目前《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古代汉语词典》《汉英词典》《辞源》中均只有一个读音,即“ào”,这个问题该如何解决?依我之见,有关部门应联系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国家语委及《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古代汉语词典》《汉英词典》《辞源》等编辑机构,让他们依照王绍鏊的实际读音进行修改,在“鏊”字读音中增加一个词条:“áo,苏州方言,用于人名,如王鏊、王绍鏊。”这样就解决问题了。要不,如此著名的民主爱国人士,去世几十年后,连自己的姓名读音也变了,确实有失偏颇。
类似的现象,不只王绍鏊的“鏊”字读音遇到,著名作家“贾平凹”的“凹”读音也遇到。像《新华字典》《古代汉语词典》《辞源》《汉英词典》目前只有一个读音:āo,解释为“洼下,跟‘凸’相对”。而《现代汉语词典》与时俱进,除了“āo”读音,还新增了“wā”读音,解释为“同‘洼’,用于地名”,便为贾平凹的“凹”字读音(“wā”)提供了理论依据与权威解释。
当然,产生这样的问题不能责怪汉语工具编纂专家。其实,我国普通话推广是一个极其艰巨且复杂的世界难题。试想,我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语音复杂,要统一读音,确实不容易。就普通话发音采集,以河北省承德市滦平县为普通话标准音的采集地。既然限制了范围,限制了地域,一些字、词在特定环境的读音就会受到限制,甚至无法收录。如果没有特定人群提供信息给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等汉语工具编纂机构,像王绍鏊的“鏊”字读成“ào”就再正常不过了。
民进今年成立八十周年,王绍鏊是民进主要创始人,我想,我们有理由、有责任将“鏊”字如何读音纠正过来。要不,若干年后,新老民进会员在一起,海内外爱国人士在一起,提及王绍鏊,一个读“áo”,一个读“ào”,还会感觉是同一个人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