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罗里宁的头像

罗里宁

网站用户

散文
202504/21
分享

家有书香

与书结缘,是在小学高年级的时候——住区院子里,有一些年轻的知识分子,比较活跃,闲时在那儿打打球什么的,我因为爱运动,经常和他们玩,听说他们要到书店去,就跟着他们去,也因此对逛书店产生了兴趣,并且这个兴趣一直保留着。

逛书店容易,读书不是轻松事儿,要想坚持不懈,就更加不容易。走向社会后,为了生计,奔波忙碌,以填饱肚子为第一要素,读书时断时续,读书时间越来越少——读书不需要借口,不读书却可以找到千百个借口,忙,是不读书的最好的一个借口——不能正常读书,对书依然有兴趣,依然有感情,碰到好书就先买回去,等有时间再读。这是读书的一个信念,有这个信念作支撑,搜书买书,就成为自己的一个小小的爱好。

那次逛书店,买了两本书,一本是鲁迅的《呐喊》,一本是冯雪峰的《鲁迅的文学道路》,那是因为,在学校就读过鲁迅的文章,知道他是现代中国伟大的文学家和伟大的思想家,以后看到一些贬损鲁迅的文章和把鲁迅的文章移出中学课本之类的消息,就感到很奇怪,令人安慰的是,一些大名鼎鼎的、颇具争议的、敢于批评的人物,他们都很尊敬鲁迅先生。

以后陆陆续续地,又买了《朝花夕拾》《鲁迅散文全编》《鲁迅杂文精编》《鲁迅杂文全编》《鲁迅小说全集》《三闲集》《鲁迅:刀边书话》《集外集拾遗》等鲁迅先生的著作。我读书比较保守,在许多新潮新派尤其是港台流行一时的一些东西风行一时的时候,还是买了茅盾、巴金、冰心、沈从文、秦牧、王力、张中行、朱光潜、孙犁、汪曾祺、钟叔河等老一辈作家的一些著作。钱锺书和杨绛二位先生的文字,一个俏皮,一个朴实,都是自己喜欢的。外国文学,则倾向于古典部分,尤其是老一辈著名翻译家翻译的作品。中国古典文学里,四大名著、三言、唐宋八大家也买一点。

过去读的,全是纸质书。因为科技的进步,让读书有了更多的选择,书卷之外,有电子书、互联网和手机可供阅读,阅读载体的日趋多样化和阅读形式的更加方便,使纸质书失去了部分读者,书卷也为一些人所放弃,有人甚至认为,纸质书可以不要了——这样说,未免武断了一点。不论古今还是论中外,读书都是以书卷为主,虽然多种阅读载体的出现对纸质书的阅读造成了一定的影响,但是书卷的阅读,仍然没有被任何形式的阅读所取代,以后也不可能被取代,“任何事物都不能取代读书,演讲或银幕上的映画,在启发人智上,都不能有读书那样的力量。插图固然是说明一部用文字写出的书最有效的手段,但仍难使我们看明构成的整个意念。电影,就像说话一样,一下子消逝了,再也不会回到我们的跟前来。只有书卷才能长留,成为我们一生的伴侣(莫洛亚《书卷长留伴一生》)。”

感谢古今中外伟大的作家和伟大的思想家,为我们留下浩如烟海的文字书卷,让我们有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思想源泉。我们读书,就要读古今中外那些伟大的作家和伟大的思想家为我们留下的那些伟大的著作,直接进入经典名著,可以少走一点弯路,避免漫无边际和无所适从,不知道从那儿“入手”好。经典名著经过历史长河的筛选,是时间淘洗后留存的精品,为世人所公认。读这样的书,可以和作者进行交流,为书中的人物所感动并与之产生共鸣,为他们的悲伤而悲伤,为他们的欢乐而欢乐。读这样的书,就有可能学会怎样去生活,怎样去奋斗,怎样去面对困难和怎样去面对荣誉。经典名著之所以历久弥新,其原因也正在于此。

读书是增强文化自信不可或缺的重要行动——读书能不能等同于文化,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不过读书与文化,肯定有很大的关系。要想有文化,就必须不断地学习。学习固然不仅仅只是读书,在大自然里,在社会实践中,在人与人之间,都可以学习,“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是不是太夸张了,不想在这里讨论,但在所有的学习中,读书是最最基础的学习,应该没有多大争议,识字与不识字,能阅读与不能阅读,接受新事物的能力是不同的。常读书的人,思想境界和精神面貌,语言能力和为人处事也会变得不一样。人不读书不行,黄庭坚就说过:“人不读书,则尘俗生其间,照镜则面目可憎,对人则语言无味。”我们只要不想面目可憎,不想语言无味,就不能不读书。

人生有太多的忙忙碌碌,酸甜苦辣,苦辣酸甜,人情世故,世故人情,这个那个,那个这个,难有安静的时候,因而享受半刻安宁,静下心来读点书,就成为不少人的一个奢望。我喜欢在晚饭后,人们外出活动的时间,自个儿呆在家里,享受从书柜中散发出的那一缕书香,那一缕书香,也总是能让人感到很舒服。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