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陆相华的头像

陆相华

网站用户

文学评论
202205/08
分享

娉婷无穜迹,闻名不曾识

/ 陆相华

“散文素有美文之称,优秀的散文不仅在语言表达上清新隽永、生动活泼,在精神层面上也见解独到、意境深远。”一个人在其一生中,阅读一些立意深远、具有丰富哲学思考的散文,不仅可以开阔视野,还可以学习这些作家高超而成熟的创作技巧。李婷的散文不仅有着强烈的人生感、民族感,而且富有历史感。李婷散文精邃的思辩、丰富宏魄的内涵,都源于她的渊博精湛的修养。李婷的散文所富有的历史感,并不是对过去僵死的白描,而是把历史作为一条奔腾不息的长河,用文化把过去和现在紧密地相连起来。李婷散文的“山水”是“人文山水”,每到一个地方,总有一种历史深处的东西让她无端地感动。李婷的作品里不仅有《山样的父亲》,还有《水般的母亲》,李婷散文的语言并非仅追求元气淋漓、笔墨酣畅的意境,她还通过艺术的方式,不断地叩问现实,让人在这个令人倍感迷惑的时代找到一种心灵的归属,营造一个永恒的世界。

我和李婷虽然未曾谋面,却是几年微信好友。李婷的不少原创作品都在我主编的《故乡文学》公众号刊发过,而且在不到一年的时间内收到了她的两本散文集《圭江流韵》和《彭蠡流韵》,更是让我感受到了夏日的清凉,还有冬日里的阳光。总之,欣赏李婷的散文作品,是一件十分愉悦的事情。

一、圭江流韵的诗意行走

李婷,广东省东莞市人,籍贯,广西北流市。现为《中国现代文化报》编辑、中国散文学会会员、中国西部散文学会会员、中华现代文学艺术促进会南国作家学会理事、东莞市作家协会会员、九江市作家协会会员、世界汉语文学作家协会会员、《东方散文》杂志编委兼总编助理、《海河文学》杂志副主编。先后在《西部散文选刊》《东方散文》《海河文学》《渤海风》《文学月报》《青年文学家》《西南作家》《西南文学》《东莞文艺》《旅游散文》《世界汉语文学》《临沂日报》《淄博日报》《安徽科技报》《河南经济报》《河南科技报》《天水周刊》《陕西老年报》《中老年时报》《作家文苑报》等报刊发表作品200多篇。曾在全国各种文学大赛中荣获等级奖项20余次,其中,散文:《水般的母亲》在首届“海河杯”全国文学大赛中荣获一等奖,《畹町感怀》荣获全国第二届郦道元山水文学大赛一等奖,《曲江洗礼》荣获首届“曲江海洋杯”全球华语散文大赛二等奖,散文集《圭江流韵》荣获第二届国际东方散文奖一等奖,2020年6月被“中华现代文学艺术促进会”“中国现代文化报刊管理出版社”“北京写作学会文化艺术促进会”“315消费文化网文化频道”联合授予第二届“中国当代实力派优秀作家”荣誉称号;2021年10月入选“2021感动中国文化人物”。

文学作品,无一不打上作家生活成长经历的印记。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这在不同地域的作家身上体现得尤为鲜明。李婷在她的散文《家乡的母亲河》中这样写道:地处桂东南的家乡,山清水秀,名胜众多。自古以来,便有八景或十景闻名于世。历数圭江澄波、勾漏仙踪、天门双壁、金龟吸露、印岭朝霞、龙桥月夜等诸多胜景,无不与圭江河流有关。尤其是圭江秋波、龙桥夜月,是北流久负盛名的胜景。昔日,北流的舟船货运畅航捂穗。每岁立秋之后,北风乍起,圭江碧波涌动,拍打圭石,帆扬江中之船舶,逆流而归,望夫山倒影水中随波而动,好一派瑰丽景色。景之奇趣,令人赞叹。宋代登龙桥,处西河入圭江河口。夜深人静之时,倚栏观望,冰轮悬空,水光接天,晴空与水面两月映照。更有那月晦之夕,桥孔与江水相衬,宛如一月,妙趣横生……

故乡是李婷生命的根须,这里储存着她的欢乐与忧伤,也蕴蓄着李婷的梦想与守望。《家乡的母亲河》可能是李婷的成名作,被收录到她的散文集《圭江流韵》。圭水北去,流淌出一个游子的停泊港湾,圭江北走,流淌出一个婷婷女子心中的牵挂。在李婷的故乡桂东南北流,有给她带来的童年快乐的沙街、沙塘,有给她带来童年欢乐的家祠,还有裴圣奶奋勇杀敌的荡气回肠。

“矫揉造作、无病呻吟是写文章的大忌,是不能感动人的。”如潮水般无法阻挡的城市化进程,正在席卷中国大地。越来越多人离开农村老家,成为城里人。“故乡”是游子心中最为温暖的一隅。《我的沙塘,我的家》是一篇难得的抒情散文。时间已过了“三十年”,离乡愈远愈久,思念愈切愈深,儿时偷甘蔗,偷龙眼,玩泥巴,打水仗等诸多趣事已经成了回忆。李婷在文中很细腻地写道:“我的家,在村子的最西头,儿时的泥砖屋也早变脸为水泥砖瓦房。年迈的父母坚守着我心灵的寄托,精神的家园。”紧接着写出了她离开家门外出求学时的一幕:“妈妈从老宅院一直送出村口的岔路口,千叮咛万嘱咐的话语让我的耳朵近乎磨出老茧。当我几乎走出视线时,母亲还呆呆的站在那里,凝重的表情让我永世难忘。”然后进行了递进,“虽说妈妈不再像那次一样送出大半里路,但每次回家从吃的到用的似乎要把家全部要我带走。”最后升华为:“在外奔波不止的我,只有回到了沙塘村,回到了父母的身旁才能受到疼爱与呵护,避风港似的安全,感觉到家的温暖和温馨。”作者运用了高超的抒情技巧,笔酣墨饱地抒写了思乡的满腔真情,也正是这种真情引起了读者的共鸣。

神奇绵长的圭江水,养育了无数个英雄儿女,他们为了故乡的美好明天,甘愿抛头颅,洒热血,谱写了可歌可泣的神话故事。《家乡的裴圣奶》是李婷笔下一个难以忘却的英雄人物。“裴圣奶是不远的西埌镇六井村人,本名裴九娘。宋末元朝初时期,六井村有个裴姓农户,生有子女九人,最小的九娘乖巧伶俐,聪慧秀丽,七岁便开始习文弄武,是一位才貌双全的女子……一场恶战就此展开,裴九娘英勇杀敌,许多群众脱离了危险,裴九娘却永远倒在牛毛岭。”如今,李婷笔下的“裴九娘”,已成了护佑一方平安幸福的“圣女”。在李婷的家乡,每年三月十七日的“裴圣奶文化节”过得红红火火,热闹非凡。这个节日不但祭奠了裴九娘,也为当地旅游经济注入了新的元素。

二、独一无二的鲁韵情缘

《东方散文》杂志主编憨仲先生对李婷的散文集《圭江流韵》有着较高的评价。他说:“三年前,当厚重的《圭江流韵》书稿摆在我案头的时候,翻读着纵横恣肆、神采飞扬的文字,我便对这个桂东女子有一种预感,日后,她必定会在散文界有一番作为的,成为厚积薄发的佼佼者。”憨仲,本名石绍宏,1957年生于山东淄博,曾先后出版专著13部,两度荣获中国散文精英奖。大概是惺惺相惜吧,李婷在作品中也多次提到了憨仲先生,字里行间都透露着拳拳的感激之情。从李婷的笔下,我也了解到憨仲先生“抱残不失志,拼搏著辉煌”的故事。尤其是憨仲先生纵横十万余公里,经历全国13个省(市)访古寻今,并挥动如椽之笔写下近200万字的《泱泱齐风》(上下卷)、《天齐高风》(上下卷)和《天齐雄风》(上下卷)恢宏巨著,而被人誉为“中国保尔”的故事,使我深受感动。大概是受憨仲先生的影响吧,李婷的《圭江流韵》这本散文集收录了关于山东的大散文就有五六篇。跟随作家李婷的鲁韵情缘,我的心灵亦是一场文字的修行。

孟子曰:“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故观于海者难为水,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观水有术,必观其澜。日月有明,容光必照焉。流水之为物也,不盈科不行;君子之志于道也,不成章不达。”泰山,乃五岳之首。李婷的《泰山纪行》堪比作家李健吾的《雨中登泰山》,不仅描述了雨中泰山的独特风姿,更记录了雨中登山的独特情趣。特别是描写“天上的街市”那一段,写得若隐若幻,十分精彩。

穿过天街的牌坊,我便悠然在“天上街市”了。所谓天街,顾名思义就是天上的街市。它北依悬崖,南临深谷,于云雾中时隐时现。天街的右侧是深不见底的万丈深渊,填满了大大小小的墨绿松柏以及来回涌动的云雾。可以说,这里最有特色的就是云雾,大、多、浓、厚,蔚然大观。这一拨云涛刚刚散去,那一拨云涛又奔涌而来,这情这景,真有种置身天上的感觉。大概“天街”之名因此而来吧?天街近处的观景台,让我又回归了本真。借着云开之际凭栏远望,岱顶之下的山麓向着远处延伸,山脚下蜿蜒的道路清晰可见,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历历在目。片刻的功夫,从东边缓缓飘来一大片云团,它洁白如雪,俨然行走在草原上的羊群,轻盈飘逸着缓缓的由东向西移动着,使得原先墨绿色的深谷一下子暗淡了许多。看到这美妙的景观,我情不自禁的欢呼起来。心里寻思着:“银台出倒影,白浪翻长鲸”应该就是此景吧?

“携一部《泱泱齐风》南归,盛不下的齐风韶韵弥漫心头。淄渑潺湲,土梗木偶;冰封淄水,田单脱裘;杞梁伐莒,孟姜哭夫;自荐枕席,王顾左右而言他……齐国故都,一部用竹简编成的书,厚重而耐读,看不够,读不完。今天、明天、后天……恐怕是韦编三绝,我一个南国小女子也是没法吃透的。”李婷笔下的文字是旷远而灵性的,这是她在山东淄博的感悟。

曲阜,古为鲁国国都。“曲阜”之名最早见于《礼记》,东汉应劭解释道:“鲁城中有阜,委曲长七、八里,故名曲阜”。曲阜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的故乡,是历代儒客朝拜之地,是儒家文化的圣地。既然来到鲁地,李婷肯定不会“放过”曲阜。李婷的《曲阜的雨》,是一篇难得的美文。文章立意隽永,借雨抒情,构思新颖,面对青砖碧瓦,红墙飞檐,或流畅奔放,或浑厚丰润,孔子的仁义道德如曲阜的雨一样倾泻于笔端。李婷在文章里说:“曲阜的雨不像我的家乡,或酣畅淋漓,或缠绵不止。曲阜的雨,没有定式,一会儿急促的像打击乐,一会儿又似抒情曲,完全是由着性子来。”此文的开头结尾以及谋篇布局均为巧妙。开头说“雨由着性子”很自然地引入下文,接下来说“老天爷的性子急躁了起来”,引出了“金声玉振”的典故。然后说“老天爷有些累了,明显感到了雨势的衰微。”读者的心情也有了些许的舒缓。结尾处:“雨,似编钟敲击,若石磬般打,混合出只有圣人故里才会有的天籁之音。看来,曲阜一切的一切,都是因了一个孔子。

“读一本好书,正如与高尚的人对话。”李婷的《圭江流韵》这本散文集分为“桑梓热土”、“古风弥漫”、“诗意行走”、“山情水韵”、“骨肉情深”五个专辑,二十多万字。从内容上看,有的博大深沉,有的感人肺腑,有的给人以思想之新,有的给人以情感之美;从写作手法上看,有的情景交融、托物言志,有的借古讽今、咏物抒情,给人以精神之美,意境之美。这些经历了时间考验的作品,将感染和影响着成千上万读者的心灵。

三、彭泽媳妇的寻幽揽胜

彭泽,江西省九江市下辖县,位于江西省最北部,长江中下游南岸,九江市东北角上,北濒长江。东邻安徽省东至县,南与鄱阳县、都昌县毗邻,西连湖口县,北与安徽省宿松县、望江县隔长江相望,素有“七省扼塞”、“赣北大门”之称。彭泽蠡,一个古老的名字;一泓碧波,滋育得人杰地灵。读她,青山绿水;读她,大象无形。纷呈出千秋精彩,万古风情。在我看来,李婷是一个很有个性和天赋,而且智商、情商都很高的女人。《彭蠡流韵》是她的第二本散文集。《彭蠡流韵》在编辑和策划上延续了《圭江流韵》的风格,也是分为五个部分:“彭泽散笔”、“鄱阳风韵”、“寻古揽胜”、“血浓于水”、“别样风采”,所不同的是增加了一个“附录”。一个女人在外面风风火火,最不放心的就是自己的丈夫。而李婷,作为彭泽的媳妇,李婷在江西彭泽可谓是出了名的好媳妇。他不但热爱自己的丈夫,还深深地爱着生养丈夫的那一片土地。

“因丈夫在家乡彭泽的人缘好,借着今年清明节回婆家祭祖之际,在丈夫的老朋友——天红镇天红村书记黄建喜的安排和陪同下,我又有幸再度领略了龙宫洞的梦幻与神奇。”《彭蠡流韵》的第一篇《梦幻神奇在“龙宫”》的开头第一句,就把丈夫和丈夫家乡的老朋友夸了。紧接着一篇是《触摸岚陵》,通过李婷的描写,人们知道了岚陵是一个明媚清丽、古朴典雅的古村落,而且是一个有着红色历史背景的古村落。正如李婷在文中所说的“这里的山,这里的水,还有它无尽的文化底蕴,都给我留下了回望的注脚。”每每回到彭泽,李婷不但体味到夫唱妇随的和谐相敬,还有亲朋好友的蜜意浓情。

《彭泽西山行》是在我主编的《故乡文学》公众号首发的一篇优秀的游记散文。读了李婷的《彭泽西山行》,我不但知道了李婷的丈夫叫刘依朴,还知道西山的名字起源于西山庙,西山庙的正名叫“西山大觉庵”。狄仁杰在彭泽做县令时,带了冯、白两名将军,姓冯的住在东山,姓白的住在西山。后来,这两位侠肝义胆的将军经常劫富济贫,最后遭到官兵丁缉拿。冯、白二人死后,老百姓就将他们的住所改建为庙宇作为纪念。日本入侵时,东山庙被战火烧毁,西山庙一直香火不断地延续发展到今天。西山庙也叫“西山大王庙”,一代代的名工巧匠,都在这里留下了绚丽多姿古建装饰工艺瑰宝,伴随着作者的移步换景,读者也感受到了佛教文化的博大精深。

如果说李婷从人生的角度给出了文化以丰富生动形象的涵限,是从微观角度出发的话,那么立于民族、国邦角度的关切,则是宏观上对文化的构架。李婷的散文之所以有很强的感召力,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她把自己鲜活的文化生命融入了笔端,而这个具体的文化生命又是由深厚而沉重的现实历史积淀而成的。于是,一处处人文景观便成了历史的浓缩,再由历史显现出文化,最终由文化而透显出民族的存在状态。

“假若,有人问我哪里的男人最令你心动呢?”我会毫不犹豫地说:“彭泽,江西的彭泽。”《让我心动的彭泽男人》即是从微观角度的发问,然后说出彭泽的男人刚毅、睿智、正直、爱憎分明,有着十足的男人味。也正因为如此,她义无反顾地选择了彭泽,死心塌地成了彭泽的媳妇。接下来作者以分镜头的方式,叙述了与彭泽有关的“彭泽三贤”:陶渊明、狄公和赵公。说到了三个人,便又引起了三个典故。李婷散文中鲜明的主体意识固然来自作家渊博的文史知识和良好的文学天赋,但如果只靠这些,也只能写出掉书袋式的怀古悼亡之作,决不会将一座“精神道场”弥漫于天地之间。因此,真正纯净的主体意识,需要对历史的洞察,对现实的忧患,对未来的执着,对人生的定力以及对整个人类文化的感悟。因为一个人爱上一座城。就这样,李婷写散文有了缘由,并由此而构成了散文的多维结构立体化的主体意识,并把当代散文推向了一个新的里程。

李婷在类似《春雨沐浴仙真岩》《小孤山之行》《黄岭寻古》《地灵人杰的茅湾》《感受雨林谷》《独克宗洗礼》《畹町感怀》《武山揽胜》等散文中,所表现的诚然是一种“感性体验”,同时又包容着她的理性思辨。作家的“感性体验”发自对帝王将相、才子佳人、典章经籍、山川风物、世俗人情的领略、体悟。她以双重文化人格对它们予以谛视与观照,既是传承中国基因的作家,又是受当今改革大潮与商品大潮所拥抱的企业家及心灵策划的高手。所以李婷深爱着她的丈夫,而她的丈夫刘依朴,身边有一个能说会写的媳妇,二人珊珊出行,到哪里还愁什么吃香的,喝辣的呢?

四、絮语流云的家国情怀

家国情怀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优良质素和闪亮因子,是华夏儿女最真挚的情感归宿和最浓烈的精神底色。自古以来,优秀的文人墨客无一不是把忠孝一体、家国同构作为家国情怀的核心要义。例如被视为中国古代士大夫楷模的范仲淹,先后编写了《戒诸子及弟侄》《六十一字族规》《范文正公家训百字铭》和《义庄规矩》等家训族规,以此濡染和教化范氏子弟和族人。唐诗中体现家国情怀的诗作更是让人为之动容和感奋,有王昌龄“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的昂扬豪迈,有李白“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的刚烈决绝,有杜甫“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的坚毅从容,有王翰“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的洒脱坚毅,有令狐楚“未收天子河湟地,不拟回头望故乡”的深沉凄婉。这些振聋发聩的醒世励志诗篇,不仅是诗人也是炎黄儿女血性报国情怀的生动体现,律动着作者以国为家、家国一体的价值理念。

纵贯李婷的《圭江流韵》和《彭蠡流韵》两本散文集,字里行间都流露出浓浓的家国情怀。李婷的散文《山样的父亲》荣获首届国际东方散文奖优秀奖。李婷在《山样的父亲》中写道:父亲就像一本永远读不完的书,浑身有着讲不完的故事。小时候读他,充满着懵懂和好奇;青少年时读他,写满了崇拜和喜欢;成年后读他,是刚毅和奋斗;中年再读他,是深沉和慈爱……

李婷的父亲是一个抗美援朝老兵,曾经在战场上叱咤风云、九死一生,曾经在“北大荒农场”的黑土地上铸剑为犁、辛勤耕耘,虽然80多岁高龄依然精神矍铄,思维清晰,始终保持着刚毅、坚强、正直、忠诚的军人作风。李婷在文中说:父亲复员回乡后也曾一度的“官路亨通”,先是在村里当生产队长,然后又干村里的糖厂厂长,后来当镇里农具厂的厂长。父亲做镇农具厂厂长时,李婷还没读小学,父亲每天早上早早地把她和弟弟叫醒,然后把他们往凤凰自行车后座上一放,便去镇上了,到了厂里一扔,任由她和弟弟像猴子似的在那里扒土窝、扔石块、撒野、疯玩,父亲则忙他的活儿去。下班后又把他们载回家。天天如此,月月如此,风雨无阻,记忆中的农具厂成了李婷孩童时的乐园。在那段时光里,李婷享受着父亲浓浓的父爱……

李婷几乎继承了父亲的全部优秀因子,即爱憎分明、深明大义,敢于担当、重义守信,对公司、对家人、对朋友都有着很好的口碑。

与《山样的父亲》比较,李婷的散文《水般的母亲》写法细腻。李婷的母亲和父亲一样,也是抗美援朝老兵。抗美援朝战争一拉开序幕,年仅16岁的母亲便毅然弃农从戎,成为部队的一名文工团战士。她除了慰问演出、文教宣传工作外,战事吃紧时也冒着连天的战火,到战场上协助抢救伤员。母亲在战场上救伤员那一节,画面感很强:“有一次,她被安排上战场抬伤员,当她和另一位女兵抬着一位伤员往临时医院走去时,敌机在空中呼啸而过,炸弹不断在身边开花。在这危险关头,出于对伤员的保护,母亲临危不惧,和另一位女兵放下担架,两人迅速的扑到伤员身上,用她们的身体保护了伤员。也许是老天爷的护佑,虽然炸弹在他们不远处爆炸,母亲和另一名女兵被炸昏过去,身上被许多飞起的泥土扬尘之外,担架上的伤员却安然无恙。”

《水般的母亲》整体文风朴实,感情真挚,写出了母亲是村子里“相夫教子、贤妻良母”的典范。文中结尾紧扣主题:“暮年已至,青春不再,几十年的岁月沧桑了母亲那颗水般的心。生活在母亲脸上刻上了深深的印痕,同时也赋予了母亲丰富的人生。过去的酸甜苦辣咸,母亲都坦然面对。她的基因我没有理由不传承。亲爱的母亲,虽然您华美退去,但是您永远是我心目中最美的女人。”李婷的散文《水般的母亲》荣获“海河杯”首届全国文学大奖赛一等奖。

散文的“形散”主要是说散文取材十分广泛自由,“神不散”即散文所要表达的主题必须明确而集中。从《圭江流韵》到《彭蠡流韵》,李婷的散文几乎是篇篇浸透了中国文化的优秀传统和人文记忆,再以个人生命的真体验和真性情浇铸成文字, 举重若轻,力能扛鼎,不仅上承新文学散文的余绪, 而且开启了一代风气, 将整个当代散文的创作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准。李婷老师在子女培养上也是开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先河。李婷在《儿子即将远行时》中说,她从怀孕第三个月就开始写育儿日记,用了将近19年的时间为儿子准备了一份18周岁的生日礼物——69本育儿日记,近200万字的中国版《育儿心经》。如今,李婷的儿子已经凭借自己的优异成绩和个人综合能力,在美国找到了一份满意的工作。回眸当初的希冀和愿望,她圆了自己的人生梦想,兑现了许下的承诺,收获了一个孩子对母亲最崇高、最深情的爱意,也体味到为人之母的幸福……

“娉婷无穜迹,闻名不曾识。”一个优秀作家的作品,在满足人们审美愉悦的同时,还可以提高人们的思想境界,培养人们的道德情操。可以说,李婷老师在作文与做人的两个层面均属上乘。李婷的两本散文集并没有全部看完,点评起来肯定有挂一漏万,不甚精准,还望海涵!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