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乡约
2025年乙巳蛇年二月初二,公历3月1日,这是一个具有诸多特点和传统意义的日子。乙巳年每60 年一轮回,乙属阴木,巳对应蛇。二月初二当日干支为己巳,纳音为大林木,象征生长与繁荣。蛇年蛇日又是龙抬头,寓意风调雨顺、国泰民安。此外,2025 年又是双春年,即一年中有两个立春分别在正月初六和腊月十七,同时还闰六月。
双春闰月龙抬头,正是在这样一个美好的时节,我们内蒙古人在上海的同乡会首赵子新大哥提前一周便查好了日子,然后打电话跟我说一起聚聚,我欣然应允。不一会,子新大哥便发微信给我:“赛努(蒙古语,意为您好)!家在塔啦(蒙古语,意为草原)蒙古包餐厅,2025年3月1日18:00地址在天钥桥路214号哈尼美食广场4楼(近辛耕路)。乘坐地铁1号线、9号线、11号线到徐家汇下车,由10号口出站,穿过美罗城到达天钥桥路,而后沿天钥桥路向南直行200米处路西哈尼美食广场4楼即到……”
记得我们第一次小聚,是2022年的3月1日,聚会的地点也是“家在塔啦”蒙古包餐厅。三年之后的此情此景此地此时,我不得不佩服子新大哥是一位顶级的策划高手。赵子新大哥,上海市公安消防总队原总队长,原籍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敖汉旗四家子镇,长期致力于在消防和军事领域工作,并做出卓越贡献。我们虽是老乡,退休之前却少有交集。然而,子新大哥有一个业余爱好,那就是著书立说。也正因为这个,我们几乎每天都有微信交流或互动。
作为徐家汇商圈的潮流地标,美罗城被港汇恒隆广场、东方商厦、太平洋百货、六百、汇金百货所环绕,既有空间开阔的高端购物中心,又有专注高端百货商场,这里早已成为年轻人的时尚打卡之地。如果能够在这里开一家具有内蒙古特色的蒙古包餐厅,我不得不佩服我们内蒙古老乡的胆识与魄力,毕竟在海派元素的基础上,又增添了蒙元元素。这不仅让我想起了《大海的尽头是草原》这部电影。我这个人有个习惯,有人请吃饭一般都是提前一个小时赴约的。这样可以看看周边环境,或者采访一下老板。而这一次更是早早走出家门,步行五分钟便到了上海南站地铁,花了三元钱的地铁票就到了。
一、梅花香弄
“家在塔啦”的老总名叫宝梅花,蒙古族,看上去也就是四、五十岁的样子,微胖的身材,浑身上下都充满草原的气韵。她一听我是内蒙古赤峰的,便瞬间熟络起来,她一边给我泡茶,还一边照顾顾客……我说了我们预定的蒙古包间号,她说,“繁华(樊华)”定的,我们就住在一个小区。繁华宝总,我一下子就想起了去年比较火的一部海派电视剧《繁花》里的宝总,一位从底层奋斗至商界顶端的灵魂人物。
宝梅花是一位很懂人情事故,并且是一位有故事的蒙古族女性:她1965年出生在锡林郭勒盟苏尼特右旗,因为父亲是乘务员,宝梅花又随父母在通辽的奈曼旗长大,后考取了乌兰察布集宁铁路二中。高中毕业后,他便开始研究蒙古族奶食和肉食的加工,而后便成了乌兰察布的媳妇。1991年,宝梅花向母亲借了8000元钱,和她的姨妹在乌兰察布市集宁区七马路开了一家手把肉馆。当时营业面积不足21平方米的小店,两个人、四张桌子、七道菜,从此迈出的创业第一步。为了节约资金,她晚上就在店里拼几条板凳当床,每天凌晨4点起床开始准备当天的食材……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宝梅花“诚信第一”的经营理念终于被附近的居民所接纳,她的手把肉馆的客源也不断增多。1996年,宝梅花开始扩建了餐馆,营业面积达到270平方米。2003年“非典”期间,乌兰察布市大多数餐饮企业都按监管部门的要求关门整顿了,而她的两家饭店却因为卫生记录极好,被准许正常经营,并被确定为乌兰察布集宁地区“抗击非典工作人员及疑似非典病人”供餐点。
宝梅花一边说,一边在成吉思汗的神像下燃起了一炷香。面对创业的历程,宝总感慨连多,她说:“随着规模的不断扩大,学习和充电成了自己的创业的资本。”宝梅花创业后的第一次学习是1998年在北京,在那个学习班里,她是年龄最大的,看着身边比她小很多的同学,她也曾有过退缩的念头。但心中对知识的渴望,让宝梅花一路坚持下来。
“你的心胸有多宽广,你的战马就能驰骋多远……”这是成吉思汗的一句经典名言。宝梅花继续讲述她的故事:2001年9月,蒙亨绿色食品餐饮楼开张后,宝梅花面对瞬间扩大的员工队伍,她感觉自己的管理能力有些力不从心。一个企业如果想走得长远,必须不断地学习。2002年,她参加了北京顺峰餐饮管理学院的学习;2003年,参加了清华大学继续教育学院餐饮管理EMBA培训班的学习。就这样,宝梅花的学习之旅一发不可收,之后陆续参加了北京财智时空的餐饮管理培训;攻读北大的企业家管理EMBA;内蒙古大学的EMBA及国学班、上海交大的海外连锁班。除自己学习外,她还带团队高层先后参加了郭凡生股权、思八达智慧体系、行动成功国际教育等培训班。
“可以说,每一次的学习,都是一次梦想的重生。”2003年,宝梅花的第一家跨区域性分店——天津蒙亨楼在天津市武清开发区落户,它的开业使蒙亨由横向发展转为向横、纵双向发展。2007年是她开拓进取的一年。这一年,内蒙古蒙亨餐饮连锁有限公司旗舰店——蒙亨·阿木图赛店成立,并确立了蒙亨连锁终极理念:“让顾客食用我们的产品更幸福;让员工过上好日子;树立蒙古族餐饮连锁国际形象。”2012年开始,宝梅花用一年的时间在上海建立了“徐家汇——空中草原——家在塔拉啦”。从这时起,宝梅花正式通过上海向外界打开了传播蒙餐文化、推广舌尖上的内蒙古的窗口。
正说话间,“家在塔啦”蒙古包餐厅里的机器人已经开始工作了。她说:“你别看这个小东西,帮助我节省两个人的开支。”
二、家在塔啦
在悠悠岁月长河中,广袤无垠的巴林草原宛如一幅雄浑壮阔的画卷,静静铺展在天地之间。而勒勒车,恰似一位忠诚的老友,于这片草原上,承载着蒙古族人民数不清的回忆与故事。勒勒车不只是一种交通工具,更是一部镌刻着草原历史的厚重史书,一首吟唱着民族精神的古老歌谣,从远古的时光深处,缓缓向我们走来。勒勒车轮的每一次滚动,都像是在诉说着草原的辽阔与包容,承载着蒙古族人民对生活的热爱与向往。
“家在塔啦”的装潢十分考究,大大的勒勒车轱辘就像一个大大的罗盘,勒勒车的辐条用白银饰品打造。
《本草纲目》中的记载,“银有安五脏、定心神、治惊悸、坚骨镇心明目之功效。“家在塔啦”的银饰器皿随处可见,有银碗、蒙古刀、蒙古银壶、饮酒器皿、头饰银簪、各种马具鞍花等。其特点是大方淳朴,精巧细致,色彩纹样古雅,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其中有一些银器都是她花很高的价钱进行收藏,不论是高原,还是牧场,蒙古族群众佩戴银饰品都非常普遍,由于同一族属但部落不同,银饰品的种类、造型、图案和佩戴方式也各具特色,呈现出不同的寓意和讲究,文化内涵十分丰富,使其成为蒙古族佩饰中的亮点。”蒙古银器最能吸引人的部分,是古雅的图案装饰。在银器上錾刻出精彩的云纹,犄纹,龙凤,卷草,八宝以蒙古族头饰及各种几何纹样、八宝图、回纹、各种动物、龙凤以及各种花卉图案。
“家在塔啦”,每一件小小的头簪、发钗、挂件都会承载着一个人生美好的回忆和永久的纪念。
宝梅花说:“美食是一种文化,文化既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我们蒙元文化更有机会发扬光大。”“家在塔啦”的电梯门口有一幅大大的海报,蓝天白云背景海报的右上方是一位母亲低着头微笑,左下方是一位女儿正虔诚地看着右上方的母亲,和谐温馨的画面,把天人合一的场景融为一体。宝梅花说,“海报的两个人物正是母亲和我,这是我的信仰,也是我们店的灵魂。”海报上还有精心设计的文案:“塔啦是一个有蓝天、白云、绿草地。纯净圣洁的地方;塔啦人热爱草原,不忘根本,这里的每一块羊肉,均来自内蒙古大草原纯正羊源,承袭优质基因,塔啦人愿把草原上最纯正的味道献给世界。两代人三十年,只为草原好羊肉……”
“家在塔啦”是内蒙古蒙亨连锁有限公司旗下针对上海市场的升级版,是蒙元文化与海派文化融合的产物,让我们不用旅途奔波就能感受到满满的蒙元文化,品尝最地道的内蒙美食。传承30多年经典的手把肉,严苛甄选的羊前肩肉,实实在在的食材,地地道道的风味,咬上一口,似乎自己正望着无边无际的草原,随着阵阵的晨风,掀起了碧波金浪,一群群牛羊迈着悠闲的步子踱过。融合千年的惊喜,手把肉的滋味,仿佛带我们回到1219年成吉思汗出征时的场景。内蒙古千年的美味惊喜,在上海遇见,“家在塔啦”,让人们真正体验和感受到蒙古族餐饮文化的无穷魅力!
宝梅花还带我来到大堂,墙壁上挂满了包秀成先生的蒙文书法。包秀成,笔名:包·桑萨尔。蒙古族,1971年2月24日生于内蒙古科尔沁草原。现任内蒙古书法家协会理事、内蒙古蒙文书法家协会副秘书长、呼伦贝尔市蒙文书画家协会主席。包秀成先生精通回鹘式蒙古文、托忒文等多种蒙古文字体,在传统笔法基础上融入个人风格,线条刚柔并济,布局严谨而富有韵律感。他的书法作品曾荣获全国少数民族文字奖、作品曾赴日本参加并被日本田成美术馆收藏。2013年5月蒙古文书法已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家在塔啦”,既能享用地道的蒙餐食品,还能欣赏高雅的蒙古书画,这是草原情深与东方时尚的一次融合与碰撞,也是“家在塔啦”又一次携手艺术家,将中华美食文化传递世界的一种标识与探索。
三、海上风情
上海是一座复杂的城市。因为背靠粮仓,上海人有着江浙地区传统的,慢悠悠的、笃定的、谦退的性格;因为面向大海,上海人又对所有新鲜、未知事物有着无比的好奇和强烈的探索欲。公元1277年,就在攻灭南宋后第二年,元世祖忽必烈下旨,将原本隶属于嘉兴府的华亭县单独划出,升格为松江府;十五年后,蒙元政府又在松江府北部的区域设立了一个新的县城——上海县。这两件事,常常被视作上海城建史的开端。今天的上海饮食,依然与周边城市有着巨大的差异:比如羊肉和酒。江南地区习惯在冬天吃羊肉、温黄酒。而在上海很多地方则反其道行之,会在最热的夏天吃伏羊、喝高度白酒。因此,“家在塔啦”无论是春秋冬夏,还是寒暑易节都十分火爆。
独特的风味,优质的牛羊肉原料,绿色健康的饮食习惯,使得蒙餐逐渐成为现在饮食消费的“食尚”。更为重要的是,蒙餐中蕴含的蒙古族文化,草原情结能让都市人脱离繁嚣,回归自然。“家在塔啦”的“蒙古包”餐厅,特别注重对饮食中蒙古族文化的挖掘丰富,其所有直营店面在饰品上都展现了蒙古历史文化精神风貌,“让顾客感受到,吃蒙餐更是在吃一种情怀。”与此同时,宝梅花还在“家在塔啦”融入了现代和谐元素,依托蒙古族饮食文化之博大精髓,从乌兰察布发展到天津、上海等地,将来自大草原的牛羊肉带到了国际大都市的同时,也将上海的一些先进的时尚的现代元素传播到了全国各地。
30年来,蒙亨坚持使用来自锡林郭勒的优质羊肉,对羊肉的部位、品质有着近乎苛刻的要求,蒙亨相信,只有好食材才会有好味道。
抚今追昔,宝梅花感慨万千。她说:“2012年时,我来上海做市场考察,看到许多家特色餐饮,却唯独没有发现蒙古包餐厅,当时想,蒙古包是内蒙古最具代表性的草原文化符号,草原羊肉也是内蒙古最负盛名的优质食材,我们有好的文化、好的食材,一定要将它们展示在上海人面前。”“初来上海时,经历了许多别人想象不到的困难,掉了无数的坑。现在回头想想,当时就是光靠着一股子热情在干。由于他们在上海的品牌叫‘家在塔啦’,和内蒙古店的店名不统一,许多挫折和委屈都默默地咽了下去了。好在消费者对我们十分认可,从开业伊始,就受到消费者的青睐。大家被蒙古族文化氛围感染,也被地道的草原口味所吸引,几乎每个到我们店里品尝过羊肉的人都赞不绝口,所以我们从来没有做过宣传,都是靠大家口口相传。”
“家在塔啦”,我们能看到完整的草原烤全羊仪式,听到最纯正的马头琴声和原汁原味的草原歌曲,加上徐家汇这里交通便利,室外露台蒙古包更是与蓝天白云融为一体,身居闹市,却能尽享草原风情。这就是位于徐家汇的“家在塔啦”,多次被央视的二、九、十套节目报道点赞,在美食纪录片《味道》《有滋有味》等节目上大放异彩。
上海是个国际都市,汇聚着来自全球各地的客人,大家来这里能够品尝到最纯正的蒙古草原羊肉、欣赏到最正宗的蒙古族歌舞和仪式。内蒙古草原文化,正以“家在塔啦”为美食为载体,慢慢影响着来自五湖四海的食客,将草原文化的光辉扩散至全世界。烤羊排是“家在塔啦”的招牌,不用服务员推荐,顾客到店必点,羊肉外焦里嫩,浓香多汁,不仅美味,性价比也极高。每桌客人在这里喝酒后,都会又唱又跳,这种饮食文化深深地感染着每一位来这里就餐的人,无论是哪个民族,甚至无论什么肤色,“家在塔啦”,人们就像回到家一样,载歌载舞,非常开心。
四、非常内蒙古
说起上海和内蒙古的渊源,看过电视剧《情深深雨蒙蒙》的人们应该对绥远这个名字并不陌生。“九·一八事变”后,《申报》记者何书桓响应了全民抗战的号召,就去了绥远。绥远原是清朝的军事重地,也是中华民国塞北四省(热河省、察哈尔省、绥远省、宁夏省)之一,省会归绥(今呼和浩特市),全省辖境相当于今内蒙古巴彦淖尔市、鄂尔多斯市、包头市、呼和浩特市及乌兰察布市全市,土地面积为33万平方公里左右。1949年12月31日,绥东解放区的绥远省人民政府与原国民政府绥远省政府正式合并,由中央直辖管理;1954年3月6日,绥远省撤销,并入内蒙古自治区。
内蒙古自治区通常被划分为三个主要区域:蒙东、蒙中和蒙西。这种划分方式主要是基于地理位置、经济发展、文化差异等因素。蒙东地区包括呼伦贝尔市、兴安盟、通辽市、赤峰市和锡林郭勒盟五个盟市。蒙东地区以其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农业产出而闻名,特别是在粮食生产和畜牧业方面具有显著的优势。蒙中地区主要包括呼和浩特市、乌兰察布市和锡林郭勒盟的一部分。这一地区在地理位置上位于内蒙古的中部,因此被称为蒙中。蒙西地区包括包头市、鄂尔多斯市、乌海市、巴彦淖尔市和阿拉善盟五个盟市。这些地区在内蒙古的西部,因此得名蒙西。蒙西地区以其丰富的矿产资源和工业发展而著称,特别是煤炭、稀土等矿产资源在全国具有重要地位。
我不得不佩服赵子新少将这次乡约的别具匠心,也可以说是“非常内蒙古”。我们这次聚会的人员,我和子新大哥是内蒙古赤峰(蒙东)的,宝梅花虽然在内蒙古通辽(蒙东)出生,后来却成了乌兰察布(蒙中)的媳妇。这次聚会还有包头(蒙西)的李丽婵和阳子,武警上海市总队医院妇产科妇科主治医师樊华。前面说过了,樊华和宝总是乌兰察布(蒙中)那面的,而且在上海又住在同一小区,所有她们两家走得比较近一些。樊华还带了一个年轻的同事叫张慧娟,张慧娟是呼和浩特(蒙中)那面的。在上海能够遇见不同区域的内蒙古人,也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情。
闲谈中我了解到,原来樊华不只是一位美女医生,还是上海市见义勇为英雄模范。两年前的一天清晨,樊华照常开车上班,在车子途经虹许路延安西路路口时,看见两名交警正一脸焦急地扶着一个老人,可即便是交警用尽全力,老人还是一直瘫软下去。出于医生本能,樊华急忙靠边停下了车。结合老人生命体征判断他可能是急性脑卒中。于是,樊华迅速与众人将老人抬上自己的车,赶往不远处的武警上海总队医院。由于抢救及时,后来这位老人转危为安。此外,樊华参与的课题还曾荣获上海医学科技一等奖。
李丽婵,更是一个策划的高手。宝总说:“家在塔啦”的一些文案李丽婵帮忙策划的。出于好奇,我又进行了“深度求索”:李丽婵,内蒙古哈木格文化传媒有限公司董事长。中国十大首席品牌官、中国十大品牌经理人、中国十大企业新闻发言人。曾任内蒙古小肥羊餐饮连锁有限公司副总裁、新闻发言人。现任中国烹饪协会火锅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内蒙古餐饮与饭店协会副会长。同时担任小尾羊、上海伯乔、哈木格文化传媒等企业高级顾问……
因为阳子有事迟到,所有大家一边唠嗑一边喝酒,一边喝酒一边唠嗑。那天子新大哥带了好几瓶茅台,随着火锅的温度不断升高,人们的酒量也在不断增加,似乎有些微醉了。正在这个时候,阳子就像是一位温柔的仙子从门外飘来似的,静静地坐在我的身旁。因为有十多年没见面了,我们谈起往事,大家才忽然想起。阳子是1994年从包头来到上海。作为第一代财经节目主持人,30多年来,她见证过许许多多金融大事件的发生与发展。
阳子的到来,使这次聚会的氛围达到了高潮。先是樊华主任给大家唱了一首《乌兰巴托之夜》,后是张慧娟医生给大家演唱《父亲的草原母亲的河》,再就是李丽婵老师的《鸿雁》和赵子新少将《在那遥远的地方》。宝梅花大姐更是手舞足蹈,给大家伴起舞来。我虽然歌技不好,也给大家讲述了我的散文《穿越呼伦贝尔》的一些创作感受。最后,阳子给大家朗诵一首赵凌云的诗歌《我的南方和北方》,当朗诵至南北交融的段落时,语速逐渐加快,形成情感的交响,在“我的南方和北方”的重复中回归平静,以渐弱的声音收尾,留下无尽的乡愁余韵……
在上海遇见内蒙古,仿佛是一场跨越地理与文化的奇妙邂逅,两种截然不同的气质在碰撞中生出独特的诗意。这种相遇,既是视觉与味觉的冲击,也是游牧灵魂与都市脉搏的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