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别称鲤城、刺桐城,素有“泉南佛国”、“闽南蓬莱”的称号。来泉州除了领略作为“海上丝绸之路”起点城的风采外,我更感兴趣的是这里遍布的古民居、古寺庙,静心聆听古圣贤的谆谆教诲,深入感受纯净而圣洁的氛围。
古民居往往凝结了某一时代的文化,历来被称为活化的文化艺术。泉州历史久远,公元260年就开始设立县治,宋元时期就成为世界第一大港,与当时埃及的亚历山大港并列世界四大古港,世界各地商人云集,多元文化融合的结果反映在古建筑上同样呈现多民族文化特征,中西合璧、古今兼容的古建筑比比皆是。经过千百年的传承衍化,泉州的古民居充满自然风韵。有三开间或五开间红砖白石双坡曲燕尾脊的汉式古大厝,有“手巾寮”的纵向住宅,有骑楼式的商住合一的建筑,还有一种是外围护有高大坚固防御墙体,适应大家族集居特殊形式的土楼建筑中西合璧的住宅称“洋楼、番仔楼”。至今保留比较完整、比较有代表性的是蔡氏古民居、杨阿苗故居、黄宗汉故居、李光地故居、林路大厝等。
来泉州之前就听说“此地古称佛国,满街皆是圣人”。我沿着中山路、南俊巷、状元街、西街等古街巷漫步,感受这里的慢时光,追寻古街巷的今昔,探访古寺庙的历史文化。
中山路是条传统商业街,贯穿城市南北,是泉州古城"三片一线"保护的重要地段,其建筑风格体现了泉州多种文化融合的特色,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保护价值。当然,在尽情欣赏古街巷文化之余,品尝这里的美食也是来泉州不可错过的。咸饭、萝卜饭、芥菜饭,贡丸、鱼丸、元宵丸,洪濑鸡爪、崇武鱼卷、姜母鸭,石花膏、茜草粿、绿豆饼等,都是泉州很有特色的食品。我特意在饭店买了一只姜母鸭品尝,姜母鸭是泉城传统名小吃,其主料为鸭、姜母、腐竹、洋白菜,配料为芝麻油、米酒、糖等,吃起来酥脆甘香,微辣带甜,滋而不腻,的确名不虚传。
位于泉州鲤城区西街的开元寺,始建于公元686年的唐初,建筑宏伟,规模很大,整个寺庙占地7.8万平方米,是福建最大的佛教建筑群。寺内不但建筑磅礴壮美,而且佛像、壁画、石刻、木雕精美,这里既是重要的宗教活动场所,也是古建筑文化精湛技艺的展示。“佛国名传久,桑莲独擅声”。寺内参天古树众多,其中一棵至今1300多年树龄的桑莲树为开元寺镇寺之宝,吸引许多游人围观。寺院两侧古石塔——镇国塔和仁寿塔,它们高达40多米,是我国现存最高的宋代石塔,塔身上的雕刻精美绝伦,引人入胜。为观赏开元寺壮美夜景以及东西塔的雄姿,我也不能脱俗,与众多游客一样登上西街最高建筑物远眺开元寺和东西塔,夜幕下的开元寺和东西塔灯光闪烁,影影绰绰,变幻莫测,在夜空中显得更加宏伟壮美,令人叹为观止。
位于泉州南俊巷东侧的承天寺,规模仅次于开元寺,与开元寺、崇福寺并称泉州三大丛林,有“一尘不染”、“梅石生香”等奇景,原为五代十国时期清源军节度使留从效的南花园。承天寺环境清幽,颇具“城市山林”之概,是闹市中难得的一片园林幽地。在开元寺感受的是佛国仙踪、圣洁纯净的氛围,聆听佛祖劝导世人远离贪执、与人为善的教诲,让人得到一次灵魂的洗礼。在承天寺感受的是人间的烟火气,在寂辽静肃中体会脉脉温情,看到的是俗世的繁华与朴素,激发思古之幽情,迸发红尘的爱。脑海中自然而然冒出唐代诗人王维的禅诗,“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声。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行走在泉州的大街小巷,随处可见各种大小不一的寺庙,几乎五步一寺,十步一庙,但以佛教寺庙居多,佛教信徒自然也比较多。每逢阴历初一、十五或传统节假日,来寺庙的人络绎不绝,各个寺庙的香火鼎盛,佛光普照,信徒那种虔诚令人动容,称泉州为佛光之城实不为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