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乡村的过年比城里热闹,比城里有年味,因为乡村在春节期间有各种仪式,举办各种活动,让人觉得过年有滋有味,丰富多彩。比如在我家乡除夕夜晚饭后,要到村里每一家串门,拜早年,给小孩和年长者压岁钱;初一早上要吃斋菜,给每个小孩一个柑橘;初二新嫁女要回娘家;初五要迎财神;从除夕至初五每天早晚要放鞭炮、点长明灯。初六开始各乡各里轮流举办灯会,一直要闹腾到正月二十之后年才算过。在家乡举办的各种活动当中,规模最大、最热闹、历史最悠久的当属葵坑灯会。
葵坑灯会就是在广东省饶平县新丰镇葵坑举办的花灯节,其历史久远,在大明崇祯十一年(公元1628年)由葵坑十八姓氏共同签约发起,并经当地道台批准举办。举办灯会的初衷:乡民同乐,弘扬佛法,祈求平安。至今已连续举办了400多年。举办灯会费用主要由乡民捐赠,灯会节目由各自然村组织,整个灯会的组织协调由三大角轮流主办。
葵坑灯会定于每年农历正月十九日举办,每年由上葵、新葵、下葵三大角轮流作为灯会主场,体现一律平等。
灯会前期要做许多准备工作并有许多要求。虽然灯会正式举办日是每年农历正月十九日,但为举办灯会的准备工作至少提前1个月甚至2个月。由于每年三大角轮流主办,主办角就要制定灯会活动总体方案,召开多次协调会,确定灯会具体内容、是否邀请外面演出团体,筹集灯会活动经费。按惯例三大角每个自然村都要在灯会上表演一个节目,为使灯会活动内容精彩,要求各自然村表演的节目尽量不要雷同,主办角需提前到各个自然村看节目,审节目。为把节目演好,各自然村都使出浑身解数,挑选演员,租借演出服、道具,聘请艺术指导老师,每天晚上进行排练。
出于虔诚,凡参加灯会巡游和节目表演人员务必在正月十六日开始吃斋,不能吃肉,炒菜也不能用动物油。家家户户从这天开始不能杀生,早晚要放鞭炮,晚上大门口要点灯。因为巡游从正月十八子夜就开始,把供奉在三座寺庙的3尊观音塑像抬下来迎进临时神庙,以便正月十九日白天到43个自然村巡游,让广大乡民参拜。3尊观音塑像在临时神庙呆4个整天,正月二十二日子夜就要将其送回原来寺庙。因为有两个夜晚的巡游,加上路线长、岔路多,三大角各自负责在巡游路线安装临时灯带,解决夜晚照明与巡游路线指引问题。所以说每年葵坑灯会花灯节是一项宏大工程,涉及交通、治安、消防、表演、饮食等方方面面,这样一项宏大工程纯粹由民间组织,并且组织得十分成功,的确了不起,难怪引起中央电视台等媒体注意,曾专门派人现场拍摄制作一期反映葵坑灯会的节目,在社会上产生很大影响。
二
葵坑灯会仪式壮观,巡游的队伍庞大,参加人数超过3000人,浩浩荡荡绵延几公里。各个自然村都高举自己的标牌,人人兴高采烈,他们不分男女老少都化了妆,穿上了表演服,扛着龙、凤、布马等道具,接受围观群众的注目礼。他们从子夜开始巡游,到天亮时已经走了七、八个小时,很多人都已疲惫不堪,尽管他们都是临时业余演员,但看到如此多围观的热情群众,他们不敢懈怠,强打起精神,不愿失了本村面子。他们的行为也许感动了上苍,那天天气格外好,风和日丽,蓝天白云,路旁绿树的枝条随风摇曳,天空中的小鸟轻快歌唱,为巡游队伍送行,增添喜庆。
中午的太阳有些猛烈,许多人汗流浃背,队伍中的不少女子脸上的妆容已经模糊,一些老人的步态变得蹒跚,有些孩子睡眼惺忪。目前他们只走了三分之二的路程,估计要到下午四、五点钟才能走完全程43个自然村。他们当中的许多人走完全程之后,还要参加晚上7点钟之后的演出,但几乎没有人中途退出,再苦再累他们也要坚持到最后。一方面出于对神明的敬畏,一方面出于集体荣誉感,他们都不会轻易服输。
我忽然明白了中国历史上为什么出现层出不穷的农民起义,从秦末的陈胜、吴广起义到近代的太平天国运动甚至秋收起义都发生在农村,就因为我国农民骨子里具有抗争精神,天生不服输,本性朴实;同时在广大乡村统治阶级的力量相对薄弱,发动起义相对容易。毛泽东同志就是深入了解到广大农民的这种特性,才敢于首先发动了秋收起义,并在后来进一步总结提出“从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为中国工农革命的最终胜利指明了方向。
葵坑灯会的历史已经有400多年,期间只有1951年至1981年的30年和疫情3年停办,从1981年重新恢复举办至今又过了44年,我虽然是这地方的人,却是第一次现场观看葵坑灯会,因为从1981年开始我就一直在外地读书、工作与生活。这次亲眼看到如此庞大的巡游队伍,亲身感受现场热烈气氛,内心无限感慨!
深入了解之后才知道,参加巡游和演出的大部分年轻人年后都已经外出谋生了,为了参加灯会毅然放下手头工作特地赶了回来,出钱又出力,才使灯花节的传统能够绵延不断地传承下去。从广大乡民自愿参加灯花节的热情看,这不仅是一场自娱自乐的文化活动,更是一种文化自觉。在这里还让我看到了乡村的力量,当下乡村振兴急需这种力量,如何凝聚和发挥好这种力量关系到未来乡村的发展。我坚信乡村的未来可期,广大的乡村就是发展的广阔天地。
三
葵坑灯会当晚的演出同样精彩,吸引了四乡八里的人们前来观看。
灯会表演场地分为三个地方,今年的表演主场设在主办角下角的下葵,两个分场分别设在上角的上葵和中角的新葵。
听说表演主场的表演人员精神比较饱满,演技比较到位,比较好看,我与妻子决定去主场看表演。来主场看表演的人特别多,早已座无虚席,好在我一个初中同学的楼房就在表演主场边上,到他家三楼阳台观看,不仅清楚,而且整个场景一览无余,还享受到同学的热情招待,内心十分感激。
演出首个出场的是布马舞。所谓布马舞就是把布马道具套在一个人身上,模仿跑马形式的舞蹈,类似北方的“旱船”“跑驴” 等舞蹈,是源于广东饶平的传统舞蹈艺术,已有700多年历史。布马舞将民间舞蹈、民间音乐、民间工艺融为一体,表现形式丰富优美,具有独特艺术风格。把布马舞作为开场舞既表现了本土优秀传统文化,又能一下子吸引了在场观众眼球使大家专心看演出,可谓演出总导演的匠心之举。
接下来的演出有舞龙、鱼舞、小品、莺歌舞、潮州音乐等,期间在表演现场上空用无人机表演了2次龙凤共舞的节目,寓意龙凤呈祥,风调雨顺,平安幸福。在乡村文化表演中也运用上现代科学技术,让人耳目一新,大开眼界。
莺歌舞属外援节目,主要流行于潮汕地区,起源于古代的傩舞,具有神秘感,后又不断融入北方舞、抗倭寇、抗清复明等元素,依据《水浒传》第六十六回情节,舞者扮演梁山好汉,表达英勇无畏精神。莺歌舞表演场面浩大,同时上场表演人数过百人,脸谱怪异,舞步铿锵,姿势雄壮,音乐震撼,确实让人感受到英雄的气概、无所畏惧的精神,十分鼓舞人心。
整场晚会演出持续近4个小时,如果从纯艺术上说确实不怎么样,因为我观赏过国家级甚至世界级的演出,相比之下当然不算什么,但若是从乡村民间艺术角度看,可说是一场文化盛宴。这些表演者几乎都是业余人员,不少人还是被临时抓差,演练的时间仅个把月,这么多节目上场也来不及彩排,现在能够做到表演自如、有条不紊已是难得,就当作乡民们的自娱自乐吧!不过,这也是我看过的最质朴、最自然的表演,仍让我感动不已,并从内心深处表达由衷钦佩!
夜已深,远处还不时传来炮竹声,良辰美景总有时,演出终于在阵阵鼓乐声中落下帷幕。曲终人静,我矗立窗前陷入深思。天亮之后这些演出队伍就将解散,这些临时演员又将奔赴各自工作岗位,也许日后会再谈起今晚的演出;也许从此忘却,毕竟在人生的长河中这只是十分短暂的一刻,不值得长久记忆,而从艺术表演来说就有些可惜,许多民间艺术就是这样得不到传承,甚至消失在人间。明年这里的灯会又会怎样呢?我不得而知,但愿明年会更好、文化艺术氛围更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