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秋的贵州,青青的山,绿绿的水,朵朵白云从湛蓝的天空飘过,偶尔有大雁掠过头顶,这醉人的季节,我有幸游览了世界三大瀑布之一的贵州黄果树瀑布。
观赏黄果树瀑布是一种享受,那情,那景,可以修身养性,陶冶情操,融入美丽的大自然中,心灵得到一次净化。
那是一个阳光明媚的日子,我跟团从六枝出发,前往黄果树风景区。六枝与黄果树相距50公里。我们乘坐的大巴行驶在贵黄公路上。从车窗望去,映入眼帘的,是碧绿的稻谷、即将收获的玉米和一座座圆圆的状如少女美乳的山峰。在贵州境内,大大小小的山脉几乎都一个形状,让人惊叹不已。
大巴在九曲十八弯的公路上行驶一个多小时,终于抵达不知梦想过多少回的黄果树风景区。正是暴雨季节,水量大增,是黄果树瀑布最为壮观的时候,我异常兴奋。我们沿着一条被黄果树、翠竹、杨槐等树木掩映的山间小路前行,未见其景早已闻其声。在观景台上,透过树梢的一处空隙,远远便能望见白茫茫一片,那就是举世闻名的黄果树大瀑布,只见有密密麻麻人在河岸上。与我同行的几个姑娘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也高兴地加入这个行列。我没在此驻足片刻便随游人继续沿着弯弯曲曲的石板小路向前进发。白花花碎银般的瀑布将我诱惑的无法停留。当我快步走出丛林时,黄果树瀑布便完全出现在我的视野里。在离大瀑布约300米处,便有细细的珍珠般的水珠飞溅而来,在高达二、三百米的空中漫天飞舞,又像是纷飞的细雨,把石板路、山坡上的青草、小树等植物弄得湿漉漉的。当行至大瀑布正对面100多米处时,气势磅礴、雄伟壮阔的大瀑布与我仿佛近在咫尺,这时洁白的小水珠更加密集,更令人兴奋。我索性站在路上一动不动地观赏瀑布无以伦比的丰姿,尽管被密集的小水珠将周身浸得湿透,但我心里却有说不出的高兴。此刻,我忽然想起唐代伟大诗人李白《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胸前,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这首脍炙人口的诗,将庐山瀑布描绘的入骨三分,意味无穷。只可惜李白未亲眼目睹黄果树瀑布,否则有可能会创作出比《望庐山瀑布》更有震撼力的诗句。我几次举起相机欲将瀑布美景摄入镜头,但种种努力都宣告失败。原因是刚把镜盖打开,镜头便被细密的水珠吻湿,用镜头纸擦拭几次也无济于事,叫人哭笑不得。我只得另等机会。
黄果树瀑布高74米,宽81米,位于关岭县与镇宁县交界处,70年代以前,这里尚未开发,外地很少有人知道黄果树瀑布,当地人也是“身在宝山不识宝”,只知道那水就是好看,却不懂得这个瀑布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无价之宝。八十年代初,贵州省投入巨资将这一旅游资源开发出来,使黄果树瀑布钻石般大放异彩。她的问世,吸引了成千上万的海内外游客,黄果树瀑布与梵净山并列为贵州二大奇观,为贵州省的经济注入了活力。
黄果树瀑布造型之美,就在于白水河常年流水不断,从宽阔的悬崖上凌空飞流直下,形成一个巨大的银练坠潭的壮美景观。那泰山压顶般的恢宏气势,给人以战胜一切困难的勇气和力量。再看瀑布坠潭形成的一片萦绕在山谷间的白雾,犹如仙境,百看不厌。在瀑布对岸高崖上的观瀑亭有对联曰:“白水如棉不用弓弹花自散,虹霞似锦何须梭织天自成”。此乃是黄果树瀑布的真实写照。
在举世无双的大瀑布上方有陡坡塘瀑布,脚下几十米远处是螺丝滩瀑布,这三个瀑布连成一体,相映成辉,将大瀑布衬托得更加妩媚动人。这里无任何污染,仿佛是净化过的,空气里弥漫着野草的清香,微风扑面而来,特有的气息入心入肺。
我站在石板小路上,久久地眺望着瀑布,几乎到了忘我的境地,直到有人喊,才依依不舍地离开。在向导的指引下,我又朝前面不远处的“水帘洞”走去。只见约有百米长的一个外向形的岩槽从大瀑布半腰横穿而过。这也许是造物主的神来之笔!从岩槽外直泻而下的流量很大的河水汇成一个宽大而晶莹剔透的水帘,故称之为“水帘洞”。洁白的水帘透过几个洞孔将长长的岩槽照得通亮。游人的手可触摸到水帘。我经过水帘洞时不敢久留,那瀑布坠地的轰鸣声惊心动魄、震耳欲聋,足以将人吓没了胆。
出了水帘洞走下山坡,越过横跨白水河两岸的天桥,便是螺丝滩瀑布,不少游人在岸边拍照。我观察了一下,没有比这更好的位置,便举起相机频频按动快门,把如诗如画的黄果树瀑布美景摄入镜头。我拍摄的一张黄果树瀑布风光图片,随后被《人民铁道》《中国铁道建筑报》等多家报纸刊登,
啊,黄果树瀑布,你像一位永葆青春的绝代美人,永远将快乐和幸福带给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