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英雄是时代的标杆,是一个民族最闪亮的坐标。这一定是千真万确的。从很小的时候起,我就在课本上读到过各式各样的英雄事迹,在幼小稚嫩的心灵里种植了一颗“英雄梦”,幻想长大后能成为课本里那些无所不能的英雄,随着人生经历的不断丰富,我依然相信那些充满传奇的英雄故事。但是,现实生活中有那么一个人,却是走进了我心中的英雄,永远活在了我飞扬的青春里。
魏巍《谁是最可爱的人》无疑是语文课本里最打动我的一篇课文,每次读起来,我都会热血沸腾。我上初中后,看到报纸上刊登了《“活着的烈士”李玉安》的消息,著名作家魏巍见到“活烈士”,激动地说:“你永远是最可爱的人。”以其为原型的电视剧《硝烟散后》在全国播映。也许是当时的集中宣传,给我的印象十分深刻,但是不可否认,在这个纷纷扰扰的世界里,随着时光的流失,谁都有可能遗忘许许多多的人,如果没有军旅的时光,也许,我将会和英雄擦肩而过。
二十八年前的那个冬天,我穿上绿军装,走进了“松骨峰特功连”。成为新兵的我,十分地脆弱和幼小,如同一棵小树苗,没有园丁的精心呵护,是非常容易夭折的,而扶持我成长的、引领我前行的人很多——班长、排长、各级首长……,他们的有些话、有些举动,都是我从军二十一年的人生养份,可以说是他们改变了我的一生。可是,我清楚地知道,让我扎根部队念头疯狂滋长的,应该是“活烈士”李玉安。这位老前辈和前面那些人一道,共同成为了我的精神指引,把我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一步步引入到正确的轨道。
说句大实话,当年,我选择去当兵并不是十分愿意,但架不住父母亲的软硬兼施只好答应,三舅在县里一个实权部门当领导,武装部长对于我去哪个部队,征求他意见,三舅咬牙切齿地说,到作战部队去,到最艰苦的地方去。可见,我是多么的让家里人不省心。最后,我就来到了有“万岁军”之称的三十八军。姑姑心痛我这个侄儿,悄悄对我说,让我安心在部队干,他有个同学在北空当领导,到时找找他调动到舒服的部队去。就这样,我到了河北易县的335团,分配到“松骨峰特功连”。
一到这个连队,我就傻眼了!生活艰苦、天气恶劣、管理严格,这些都是全军部队共有的特点,但是训练是特别的苦,连长李逢章是湖北人,靠着过硬的军事素质提干的,副连长、几个排长都是如此,连我们新兵连有两位班长也是预提军官的苗子。在一次观摩老兵连的手榴弹投掷训练时,连长和营长打起了赌,赌注是一顿晚饭,谁输谁请客。连长说咱们三连手榴弹投远没有低于50米的,营长说你别吹牛,随后就把炊事班全体人员、连部文书和通信员都拉了过来。结果,连长胜出,但还是连长请营长吃了一顿饭。
我们新兵排几个班长,个个军事素质了得,四百米障碍平均成绩1分35秒,因此他们带新兵之猛在全团出了名。我最害怕的是晚上的体能训练,熄灯号一响,训练正式开始,也不知道是哪个班长想出来的法子,做俯卧撑,他也懒得看我们这些新兵,到楼道里去做,谁淌了一地的汗水,今天的任务就完成了,可以上床睡觉。易县的冬天十分寒冷,在有暖气的宿舍都难得出一滩子汗,何况是在楼道。没有办法,我们这帮新兵只好先去操场上跑几圈,趁着跑得冒汗后,赶紧回楼道做俯卧撑。有几个新兵自认为聪明,洒了点水在地上,自然是被识破了,被罚得更惨。以后,训练强度也是一天比一天大。
其实,我的军事训练在新兵中间还算比较好的,四百米障碍和百米我是稳居全排第一。即使这样,面对艰苦的训练生活,我依然盟生了打“退堂鼓”的念头。恰巧,在新兵身体复检的时候,我被查出精索静脉曲张,介于轻度与中度之间,属于可退可不退的范围。我就想着借此机会回家,离开这个地方。团里又把我拉到保定的252医院复查,结果一样。这时只要是我不想干了,部队是一定会把我送回去的。
然而,仿佛人生命运自有安排,那个时候,连队经常对新兵进行连队光荣传统教育,排长栾广喜最喜欢给我们讲“活烈士”李玉安的事迹,他还告诉我们这些新兵一些感人的细节。原来,李玉安回国后一直隐功埋名,直到1990年他的小儿子因为小指头少了点,无法实现当兵的愿望,他不得以找到38军的领导,烈士复活了!这在当时引起了轰动。部队接受他儿子当了兵,还特意分到了“活烈士”的老连队——我们三连。后来,我听说,当时军里准备到李玉安所在的县城最好的地段,给他盖栋房子,他拒绝了,又准备给几万元的奖励,他又拒绝了,最后,他只要了一件崭新的军大衣。
栾排长把“活烈士”李玉安的故事讲得栩栩如生,彻底打消了我当“逃兵”的想法,甚至姑姑打电话来问我想不想调到北空去,我也说不去了。当天晚上,我找到了连长,向他表明了要在连队好好干的意愿,这位湖北的硬汉,用他那双犀利的眼神看了看我,点了点头。就这样,我留了下来。那时候,想得很单纯,就想沿着英雄的足迹走下去,永远做人民“最可爱的人”。
那时,我多想李玉安能再回一次三连,亲自给我们再讲一次松骨峰战斗,让我们亲眼看看这位老前辈、老英雄的风采。可是,就在新兵下班不久,却听到李玉安去世的噩耗,我们非常悲痛。我清楚地记得,是我们连副连长和团副政委一起,参加了他的追悼会。
一个英雄生命结束了,但英雄形象永远鲜活。李玉安从普通人成长为英雄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从英雄回归为普通人,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需要一颗真正淡泊名利的大心脏。李玉安伤愈复员后被安排在黑龙江省巴彦县兴隆镇粮库当了一名普通工人。几十年间,他隐功埋名,无私奉献。人生的上半场,他是对敌战斗的英雄;人生的下半场,他是与命运搏击的英雄。在李玉安身上,不仅有充满血性的英雄光芒,还有平凡人生的质朴情怀。他支持儿子实现接过父辈的枪的心愿,也是尽一份父亲的责任,同样是英雄的行为。他在我脑海里,永远是一个身穿军大衣的老兵,形象质朴,但正是这种质朴之下,流露出的“最可爱的人”光辉,在我的心中永远磨灭不去。
后来,我在连队当上了文书,又在同年兵中第一个入了党。此后的二十多年,我一直清晰地记得这段往事,无论多苦多累,无论受了多少委屈,想想李玉安,我的心里都会释然。
现在,我常常会想起我在松骨峰特功连的兵之初,如果没有李玉安,没有这个英雄连队的熏陶,没有战友们的帮助,我真的当了“逃兵”,人生中就可能有多次退缩,就不可能象现在一样拥有多彩的军旅人生,就不会从有“万岁军”之称的38军,到有“塔山英雄团”所在的41军,再到有“天下第一军”美名的1军的丰富经历;也不会从美丽的家乡洞庭湖畔走近厚重历史的燕赵大地、美甲天下的桂林山水、如诗如画的江南福地和“皖如仙境”的琅琊山下。我应该特别感恩老部队,也希望自己能够始终保持老英雄那样一种蓬勃朝气、浩然正气、虎虎生气,永远不忘自己是松骨峰特功连的战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