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李文刚的头像

李文刚

网站用户

散文
202502/27
分享

青铜之心

青铜器一直让我感到很神秘,这源于少年时期学习历史课里面讲到了“司母戊大方鼎”等青铜器,在一些神话小说中,青铜器被赋予了神的意义,这样的器物,一般都会有美丽的神话故事相伴,往往还寓示着坚贞,与千古的经典爱情相连。湖南省宁乡市一直以出土青铜器而闻名,近年来,围绕西周文化和炭河里遗址,打造了一个景点,一个偶然的机会,我竟懵懂闯入了宁乡市黄材镇这个以出土“四羊方尊”闻名的小镇,这里与青铜器有着三千多年之缘,清秀的大地与古老的历史给这方水土留下了许多的不解之迷。

炭河千古情是宁乡市的一张名片。汽车行驶在路上,可以见到一些大型的标语“炭河千古情,一生必看的演出”,让人心里激荡出来一定要去走一走、看一看的冲动,果然,来炭河里遗址,从这场浪漫邂逅的盛大演出开始,如同赴一次三千年之约。

景区简朴庄严的宫殿庙宇、喧哗热闹的市井老街、古老生动的礼乐文化、历史典故的大概还原……,无时无刻不在传递着来自遥远年代的古代文明,三千年前诗礼周风的快乐时光瞬间在眼前复活,姜太公法术馆、妲己幽魂、六艺之教……,还有从小就刻入记忆的酒池肉林、烽火戏诸侯等熟悉的典故,宛如一幅活着的历史画卷,以宏大的相像力和平淡真实的叙事方式,再现了炭河里遗址青铜时代鲜活的生产与生活空间、帝王与平民的场景,那些书本上的传奇人物,一下跳到了你的眼帘,与你对目而视、并肩而行。

或许,历史终究是没有标准案、扑朔迷离的,来到炭河里遗址前,我对西周历史也算是略知一二,历史上的西周在现在陕西一带,周朝迁都洛阳后史称东周,“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章服之美,谓之华。”自古华夏的定义就是始于西周,它起于周武王、盛于周穆王、衰于周幽王……,当然还会有“关关睢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诗经》之经典。可是周武王与宁儿的那段千古情,始终是一个萦绕在我心头的一个“谜”,湘女自古多情,传说中的娥皇、女英二妃千里寻夫,毛主席读到此典故挥笔写下“九嶷山上白云飞,帝子乘风下翠微。斑竹一枝千滴泪,红霞万朵百重衣。”湘妃的故事家喻户晓,而宁儿的故事却是鲜为人知,宁儿用血肉之躯完成“四羊方尊”的铸造,无疑也是寄寓着人们对自由、爱情、幸福的美好向往,这个故事是个“谜”,用鲜血浇铸的“四羊方尊”俨然也是一个“谜”,在这个“谜”字的驱使下,参观了青铜器博物馆、炭河里古遗址公园,想从中寻找符合自己内心预期的谜底。

从地理上看宁乡,西面是雪峰山,南临衡山,黄材河和流沙河会合成美丽的沩水,横贯宁乡,青铜既是大自然的慷慨馈赠,也是炭河里遗址上美轮美奂的艺术杰作,这里盛产青铜,质地上乘、色泽丰富。站在青铜器博物馆里,勤劳的炭河里人民一斧一钎在石山上叮叮当当耕耘之声不时地在耳边响起,可以勾起人们对三千年前那段历史场景的无限相像,叮当之声或许是噪音和苦痛,但在那时人民心里,也许是一种靠双手劳动换取生活殷实和安详的乐音,绵绵不绝的敲击声此起彼伏,四羊方尊、皿天全方罍、人面方鼎……,三百多个形态各异的青铜器形成蔚为壮观的文化景观,“四羊方尊”被誉为青铜器中最漂亮的“公主”,只是这个“公主”在地下沉睡了三千年,让人不由惊叹,怎样的坚韧、执着、果敢和工艺,才能打造出如此精美的青铜器,能把沉睡在地底的铜矿雕刻成青铜奇迹,无不昭示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勤劳仁厚,青铜像中华民族的一条血脉搏动不止,与拥有了传说中宁儿的一颗心融为一体,让历史变得鲜活与神奇。

宁乡市的黄材镇,这个古炭河里遗址所在,尽管历史考证不是西周的政治文化中心,但是在商周交替之际,有一批西周人到达黄材盆地,带来了大量青铜器和铸造技术,与当地人共同创造了灿烂的炭河里文化和宁乡青铜器,这些拙朴而美丽的青铜器引来世界各地络绎不绝之访客。

小镇上的人们像青铜器一样发出质朴的光芒,当地居民拿出最好的美食我们这群陌生游客享用,吃着又香又美的“宁乡花猪肉”,贪婪地享受山、水、铜、船美景,我心里有股暖流在涌动,身陷青铜的世界,像遭逢久别的老友深情相拥,我沉醉在宁乡的青铜之心,仿佛触摸到青铜的脉搏和心跳,听到它动人的歌唱,被它的美丽、温柔、朴实、安静融化,那颗青铜之心或许就是人民对美好生活的一种向往吧!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